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6Z117)

作品数:14 被引量:406H指数:11
相关作者:冯夏庭李庶林陈炳瑞林峰张传庆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厦门大学东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理学矿业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建筑科学
  • 2篇矿业工程
  • 2篇理学
  • 1篇生物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8篇声发射
  • 5篇岩石声发射
  • 3篇岩石力学
  • 3篇真三轴
  • 3篇真三轴试验
  • 3篇三轴试验
  • 3篇混凝土
  • 3篇本构
  • 2篇岩石
  • 2篇岩石材料
  • 2篇应力路径
  • 2篇损伤本构
  • 2篇破坏过程
  • 2篇围压
  • 2篇加卸载
  • 2篇本构模型
  • 2篇脆性
  • 2篇脆性破坏
  • 2篇脆性岩石
  • 1篇单轴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武...
  • 8篇厦门大学
  • 2篇东北大学
  • 2篇长沙矿山研究...
  • 1篇中国水电工程...
  • 1篇湖南柿竹园有...

作者

  • 9篇冯夏庭
  • 8篇李庶林
  • 6篇陈炳瑞
  • 5篇林峰
  • 4篇江权
  • 4篇薛云亮
  • 3篇张传庆
  • 2篇徐宏斌
  • 2篇向天兵
  • 2篇王明
  • 2篇黄书岭
  • 2篇徐速超
  • 1篇胡静云
  • 1篇侯靖
  • 1篇张春生
  • 1篇唐海燕
  • 1篇陈建林
  • 1篇黄小华
  • 1篇袁节平
  • 1篇周辉

传媒

  • 6篇岩土力学
  • 3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矿业研究与开...
  • 1篇建筑科学与工...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岩土流变数值计算中一些问题的探讨被引量:12
2008年
针对黏弹性组合模型中的两类参数,即拉压模量和拉压黏性系数以及剪切模量和剪切黏性系数在数值反分析和正分析应用中存在的概念模糊,以及转换不合理等一些问题,首先分析了这两类参数概念上的差异,接着从理论上建立了拉压模量和拉压黏性系数(常体积模量假设下广义Kelvin模型)到剪切模量和剪切黏性系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并通过一个算例,从正分析和参数反演两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内在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措施,并指出这一解决措施也同样适用于其它假设情况。
黄书岭冯夏庭黄小华张传庆陈炳瑞
关键词:黏弹性模型参数反演
远程技术在多通道微震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结合柿竹园矿全数字型多通道微震监测系统的实际需要,选择基于因特网的远程技术,实现了对微震监测系统进行远程事件监控、定位处理、报表分析、数据传输以及系统故障诊断等操作。
林峰胡静云李庶林
关键词:微震监测远程技术因特网
开挖与支护应力路径下硬岩破坏过程的真三轴与声发射试验研究被引量:14
2008年
针对硬岩的脆性破坏问题,利用真三轴和声发射(AE)试验系统研究了灰岩试样在不同应力路径和应力水平下的力学特征与变形破坏机理、AE活动特征及能量释放规律。试验研究表明:(1)开挖卸荷应力路径下,试样强度受卸荷作用影响较大,且随中间主应力呈区间性变化,试样以脆性劈裂破坏为主;(2)开挖卸荷+支护的应力路径下,支护力显著改善了岩石的力学性质,破坏形式以张剪性破坏为主;(3)试样AE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活跃期(裂隙压密阶段、卸荷阶段和失稳-破坏阶段)和两个相对平静期(弹性变形阶段和微破裂稳定发展阶段),AE信号表征参数"absolute energy"作为能量度量指标能够较好地定量描述和研究硬岩的脆性破坏过程。试验结果和许多工程开挖和支护过程中岩体的力学行为和支护作用类似,可为工程现场开挖支护设计提供试验依据和有益指导。
向天兵冯夏庭陈炳瑞江权
关键词:脆性破坏真三轴试验岩石声发射应力路径
类岩石材料声发射参数与应力和应变耦合本构关系被引量:11
2011年
利用液压伺服试验系统和声波监测仪开展了岩石和混凝土材料声发射特性试验研究,并在试验基础上研究了损伤变量与声发射参数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损伤变量与声发射参数呈线性关系.采用基于Weibull分布的损伤本构模型及损伤变量与声发射数间的经验公式,推导出应力、应变参量与声发射数参量的耦合模型,该模型参数可以根据应力--应变全曲线及损伤变量与声发射数关系曲线的几何边界条件确定其表达式,方式简单适用.通过与岩石和混凝土试样单轴压缩试验实测结果对比,证实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单轴受压状态下岩石和混凝土的应力、应变与声发射数的耦合关系.
薛云亮李庶林林峰徐宏斌
关键词:岩石混凝土声发射本构关系
考虑损伤阀值影响的钢纤维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被引量:28
2009年
从室内试验得到的不同体积率下的钢纤维混凝土全应力-应变曲线的特性,探讨了损伤变量的变化规律及建立钢纤维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时考虑损伤阀值影响的必要性。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和统计强度理论,在传统的两参数Weibull分布函数基础上引入损伤阀值参数(位置参数),建立可考虑损伤阀值影响的钢纤维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该模型可以反映钢纤维混凝土在低应力水平或变形较小时的线弹性变形特性;根据经验确定损伤阀值参数后,通过混凝土应力-应变全曲线的几何条件求解Weibull分布函数另外两个参数的表达式。最后,基于MATLAB的分析计算结果,并通过与钢纤维混凝土单轴压缩试验实测结果对比,证明模型可以很好的反映单轴受压状态下钢纤维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探讨了损伤阀值取值的大小。
薛云亮李庶林林峰徐宏斌
关键词:钢纤维混凝土微元强度本构模型
基于声发射速率过程理论的岩石声发射特性研究被引量:10
2008年
目前,国内外在建立声发射参数和力学参数间的定量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前人提出的两种理论模型都是基于一定的假设条件给出的,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试验证明.同时,没有很好的利用两种模型来评价岩石类材料的强度和损伤.本文首先在MTS试验系统上对灰岩进行单轴受压破坏全过程的声发射试验研究,分析了其声发射特征.其次在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应用两种模型的拟合结果,从而检验了两种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最后,应用Dai和Labuz模型计算得到了灰岩的损伤变量值,通过比较计算结果来判断灰岩的强度及损伤程度,说明该模型在材料损伤和强度的评估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王明李庶林
关键词:岩石概率密度
脆性岩石破裂演化过程的三维细胞自动机模拟被引量:25
2009年
在三维条件下定义了实体细胞自动机的基本组件,综合运用弹塑性理论、细胞自动机自组织演化理论、统计原理以及岩石力学理论等,建立了模拟岩石三维破裂过程的张量型细胞自动机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软件EPCA3D。利用EPCA3D对脆性岩石进行单轴压缩破裂过程模拟,通过破裂模式、岩样内部破裂情况、全应力-应变曲线和声发射曲线等的分析,揭示岩石破裂的机制。结果表明,EPCA3D能够较好地模拟非均质岩石在载荷作用下微裂纹的萌生、扩展和贯通的全过程。利用该模拟系统,采用应力-应变线性组合的加载控制方式,研究了不同围压对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脆性非均质岩石,低围压下容易表现为II类行为,且强度较低;高围压下容易表现为I类变形行为,且强度较高。
潘鹏志冯夏庭周辉
关键词:岩石破裂过程非均质性围压
三向应力状态下单结构面岩石试样破坏机制与真三轴试验研究被引量:29
2009年
针对含结构面岩石的脆性破坏现象,探讨了三向应力条件下岩体破坏的单结构面控制效应。利用真三轴试验进行验证,系统研究了单结构面岩石试样在模拟工程岩体开挖卸荷与支护应力路径下的力学行为、结构控制规律及声发射(AE)特征等。研究表明,(1)三向应力下单结构面控制效应能够较好地描述工程岩体的结构控制规律和卸荷、支护作用,真三轴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较为吻合;(2)开挖卸荷与支护应力路径下,含结构面岩体的破坏模式、卸荷的影响和支护效果等均与应力状态、支护强度及结构面参数有关,可依据结构控制规律,从工程方位布置、提供合理支护等方面采取措施避免岩体发生结构控制破坏;(3)试样的AE活动和能量释放规律与完整试样相似,但结构面的存在降低了试样储能能力,且95%以上的应变能在破坏阶段突然释放。试验研究和结构面控制效应的探讨对地下工程岩体开挖支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向天兵冯夏庭陈炳瑞江权张传庆
关键词:三向应力真三轴试验岩石声发射
矽卡岩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及声发射特性研究被引量:57
2009年
利用MTS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和PAC声发射信号采集系统,研究了单轴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矽卡岩强度变化及声发射特征。在矽卡岩循环加卸载过程中,若加载过程中岩样没有明显局部破坏,则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弹性模量逐渐增大,岩样强度略有提高;若加载过程中岩样内部已经出现明显的局部破坏,产生了不可恢复的宏观裂纹,则循环加卸载会促进宏观裂纹层面间的滑移,从而加速岩样失稳破坏。矽卡岩在单轴压缩作用下声发射曲线大体可分为压密、弹性、塑性、峰后屈服4个阶段,并伴随有不同的声发射情况。此外,矽卡岩在循环加卸载作用下具有反凯塞效应,并且随着加卸载循环次数的增加,费拉西蒂比逐渐变小;岩样卸载阶段仍然有大量声发射产生。
徐速超冯夏庭陈炳瑞
关键词:矽卡岩单轴压缩声发射循环加卸载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岩体微震源分层定位方法被引量:66
2009年
针对微震经典定位法速度模型给不准和联合定位法震源位置、发震时间和微震传播速度相互关联,解不唯一的问题,提出一种微震源定位分层处理方法,先对微震信号进行消噪、分波、到时修正和劣质信号剔除等一系列处理,初步获取正确的有效信号;然后以相邻两传感器监测到时之差与计算到时之差的残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利用粒子群算法,识别微震源位置和速度模型;接着,根据识别到的微震源位置和速度模型,以传感器监测到时和计算到时的残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直接求解微震源发震时间的解析解;最后,再次结合矿山实际开采现状反分析有效微震信号选取的正确性和微震源定位的准确性,必要时再次对微震信号进行处理和定位,较好地解决经典法速度模型给不准和联合法解不唯一的问题。与经典法相比提高了微震定位精度,与联合法相比提高收敛速度和解的稳定性;关联性分析表明某些震源坐标在使用分层法定位时和速度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并给出震源坐标和速度相互关联的必要条件和相互关联的几个特殊位置;算法性能分析表明为了进一步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定位精度和解的稳定性,传感器布置要尽量:(1)使重点关注的区域位于传感器阵列之内,且距离传感器尽量近,(2)避免可能发生微震的震源处于能使震源坐标和速度相互关联的位置上。现场爆破试验进一步验证微震源分层定位方法的可行性;最后讨论几种速度模型的选取,分析几种速度模型的优劣及工程应用的可能性。
陈炳瑞冯夏庭李庶林袁节平徐速超
关键词:岩石力学分层法粒子群算法关联性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