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0803RJZA081)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2
相关作者:陈永刚刘文忠王栓科马延超董平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三磷酸
  • 3篇三磷酸腺苷
  • 3篇腺苷
  • 3篇磷酸腺苷
  • 3篇脊髓
  • 3篇脊髓损伤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干细胞
  • 2篇充质干细胞
  • 1篇肢体
  • 1篇肢体功能
  • 1篇神经元
  • 1篇神经元特异性
  • 1篇神经元特异性...
  • 1篇神经元特异性...
  • 1篇损伤脊髓
  • 1篇特异
  • 1篇特异性

机构

  • 3篇兰州大学第二...

作者

  • 3篇王栓科
  • 3篇刘文忠
  • 3篇陈永刚
  • 2篇马延超
  • 2篇董平
  • 1篇任小军
  • 1篇王翠芳
  • 1篇夏亚一
  • 1篇赵琳
  • 1篇耿彬

传媒

  • 2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三磷酸腺苷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对损伤脊髓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表达的影响
2014年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TP)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物联合移植对损伤脊髓的修复及脊髓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雌性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备T12节段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12只/组,A组(ATP+BMSCs联合移植组)、B组(BMSCs移植组)、C组(ATP移植组)、D组(空白对照组)。术后采用Rivlin斜板实验评价后肢功能恢复程度,于28 d处死大鼠后取材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SE的表达和脊髓损伤修复情况。结果术后各组动物均出现后肢瘫痪症状,术后23周开始有不同程度恢复,A组恢复效果最佳,B、C组次之,D组最差。Rivlin斜板实验评分:术后14、21及28 d,A组NSE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高于B、C、D组,B、C组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TP与BMSCs复合物联合移植使损伤脊髓中神经元NSE表达增加,且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最佳,有利于脊髓损伤的修复。
刘文忠王栓科陈永刚任小军董平
关键词:三磷酸腺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三磷酸腺苷联合BMSCs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可促进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修复,通过观察ATP联合BMSCs移植治疗大鼠SCI的疗效,探讨两者在SCI修复中的协同作用及其联合移植治疗SCI的可行性。方法取1只体重120g的雄性SD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分离获得BMSCs。将第3代BMSCs以BrdU标记,制备浓度为5.0×107个/mL的细胞悬液。将48只体重240~260g的SD雌性大鼠,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制备T12节段SCI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联合移植组(A组):将ATP(40mg/kg)与6μL BMSCs细胞悬液混匀后,注射至损伤脊髓撞击中央及距头、尾侧各1mm处,细胞数量约3.0×105个;BMSCs移植组(B组)、ATP移植组(C组)及对照组(D组):同A组方法分别移植BMSCs细胞悬液6μL、ATP(40mg/kg)及PBS(40mg/kg)。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1、3、7、14、21、28d采用Tarlov评分及Rivilin斜板实验评分评价后肢功能恢复程度;28d处死大鼠后取材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SCI修复情况。结果术后A组1只,B、C组各2只,D组3只动物因感染或厌食死亡,其余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各组动物术后均出现后肢瘫痪症状,术后2~3周开始有不同程度恢复,A组最快,B、C组次之,D组最差。术后1、3d各组间改良Tarlov评分和Rivilin斜板实验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21、28d除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d组织学观察示,A组大鼠SCI处无明显空洞,损伤区内无明显瘢痕组织,有各种形态细胞形成,部分细胞有明显分化特征;B、C组SCI处可见少量瘢痕组织填充,并有脊髓空洞形成;D组脊髓断端被瘢痕组织填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浸润,并有较大脊髓空洞形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显示,A、B组可见存活的BrdU标记阳性BMSCs,A组BrdU阳性细胞数多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
陈永刚王栓科耿彬王翠芳赵琳马延超夏亚一刘文忠
关键词:脊髓损伤BMSCS三磷酸腺苷
三磷酸腺苷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脊髓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三磷酸腺苷(ATP)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促进脊髓损伤(SCI)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8只体重为240~260 g的SD雌性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备T_(12)节段SCI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A组(ATP+BMSCs联合移植组)、B组(BMSCs移植组)、C组(ATP移植组)、D组(空白对照组)。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1、3、7、14、21、28 d采用Tarlov评分评价后肢功能恢复程度;28 d处死大鼠后取材进行SP染色观察SCI修复情况。结果术后各组大鼠均出现后肢瘫痪症状,2~3周开始有不同程度恢复,以A组为最快,B、C组次之,D组最差。术后14、21、28 d各组改良Tarlov评分除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 d SP染色观察显示,A、B组可见存活的BrdU标记阳性BMSCs,A组BrdU阳性细胞数多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未见BrdU标记阳性细胞。结论 ATP对BMSCs移植修复SCI后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刘文忠陈永刚王栓科董平马延超
关键词:三磷酸腺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肢体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