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2248) 作品数:10 被引量:25 H指数:3 相关作者: 吴洁莹 陈劲松 吴韶清 李发涛 陆琰 更多>> 相关机构: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广州医科大学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母亲、新生儿和收集相关因素对高质量脐血的影响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母亲、新生儿和收集相关因素对高质量脐血(high-quality cord blood units,HQCBUs)的影响。方法:用logistical回归模型回顾性分析广州脐血库(Guangzhou Cord Blood Bank,GZCBB)库存的4613例脐血的母亲、新生儿和收集相关因素,所有脐血均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供者选择、采集、运送、处理、检测和冻存。结果:影响HQCBUs的因素包括分娩时顺产、孕周大于37周、新生儿为女性、较重的体重(>3500 g)、脐血体积大(>80 m L)、运送耗时短(<12 hr)。α-地贫携带者对处理后细胞数(postprocessing total nucleated cell count,p-TNCC)>1.25×109和CD34+细胞数>6.01×106有影响,而羊水粪染和母亲分娩年龄小于25岁分别对p-TNCC>1.25×109和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CFUs)>23.24×105有影响。结论:我们鉴定出影响HQCBUs的因素,为GZCBB更新脐血采集标准、优化处理程序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HQCBUs的数量和比例及有效利用脐血库的资源。 吴韶清 谢闺娥 吴洁莹 陈劲松 陆琰 李焱 汤雪薇 廖灿关键词:脐血库 集落形成单位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脐血血浆培养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建立并优化适用于临床级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的脐血血浆体外培养体系。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分为胎牛血清组(10%胎牛血清+DMEM/F12)、脐血血浆组(10%脐血血浆+DMEM/F12+1 000 IU/L肝素)和无血清组(Stem ProMSC SFM CTSTM);经培养扩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并诱导细胞向成脂肪、成骨分化,比较3组培养扩增所得间充质干细胞的差异。结果 3组细胞的增殖速度并无明显差异;脐血血浆组、胎牛血清组及无血清组培养扩增所得的细胞均表达CD90、CD29、CD44、CD49e、CD105、CD73,不表达CD34、HLA-DR、CD45;而且均具有向成脂、成骨分化的能力。结论脐血血浆可取代胎牛血清或无血清培养基用于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扩增,以此获取可供临床应用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陆琰 吴洁莹 陈劲松 汤雪薇 吴韶清 李焱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 脐血血浆 细胞培养 6.0GyX射线辐照所致BALB/c小鼠造血系统损伤的动态检测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观察6.0 Gy X射线辐照对BALB/c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方法将8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辐照组,每组各40只。用直线加速器X射线对辐照组BALB/c小鼠进行一次性全身6.0 Gy X射线照射。照射后,每天记录小鼠体重和状况。辐照前和辐照后1、3、5、7、14、21、28 d检测小鼠外周血血象和骨髓有核细胞数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辐照组小鼠辐照后体重下降(P<0.05),6 d后缓慢上升;外周血象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含量均下降(P<0.05),分别于照射后5、14、14、14 d下降至最低值,然后回升;骨髓有核细胞数急剧下降(P<0.05),于照射后5 d下降至最低值,而后逐渐上升。结论 6.0 Gy X射线辐照可引起BALB/c小鼠造血系统损伤,其机体有一定的自我修复机制。 金宇林 吴洁莹 陆琰 陈劲松 李发涛 谢闺娥 吴韶清关键词:X射线 BALB/C小鼠 外周血 骨髓有核细胞 脐带血血浆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体外扩增人脐血CD34^+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以脐带血血浆替代胎牛血清体外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的可行性,并观察其作为滋养层细胞对脐血CD34+细胞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方法:收集符合广州脐血库供者合格筛选标准的脐带血,在脐带血干细胞制备过程中去除的血浆,经病原学及微生物检测合格,多份混合用于细胞培养。采用酶消化法从健康足月分娩新生儿的脐带组织分离获得UCMSC,将其分为3组。培养第1和第2组以DMEM/F12为基础培养液,分别添加胎牛血清(FBS)和混合脐带血血浆(UCP),第3组为商品化无血清培养液(Stem ProM SC SFM CTSTM)。经培养扩增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并进行MSC成骨、成脂分化鉴定。取冻存复苏后的3组细胞,标记为UCM SCFBS、UCMSCUCP及UCMSCSFM,分别建立滋养层。应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MACS)分选人脐带血CD34+细胞,在添加造血因子组合(Stem SpanCC100)的CD34+无血清培养液(Stem Pro-34SFM)中培养,并根据滋养层的不同,分为4组:A组CD34+细胞(CD34+cells)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FBS滋养层组(UCM SCFBS+CD34+cells),C组为UCP滋养层组(UCM SCUCP+CD34+cells),D组为SF滋养层组(UCM SCSFM+CD34+cells)。于培养第0天和第7天计数各组的有核细胞数(NC)、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比例,并进行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评估扩增效率。结果:在3种培养体系下的UCMSC均呈现典型的梭形漩涡状生长,MSC表面标记的表达谱系基本无差异,均具有向成脂、成骨分化的能力,但在UCP培养条件下细胞的扩增能力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经过7 d与脐带血CD34+细胞的共培养,虽然4组的CD34+细胞比例均下降,但NC及CD34+细胞数均得到显著扩增,其中UCMSCUCP滋养层组和UCMSCSFM滋养层组均大于UCMSCFBS滋养层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与第0天的集落形成能力比较,UCM SCUCP滋养层组与UCMSCSFM滋养层组的集落扩增倍数无差异,但前者的扩增倍数高于UCMSCFBS及空白� 吴洁莹 陆琰 陈劲松 吴韶清 汤雪薇 李焱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CD34+细胞 体外扩增 DNA methylation markers in the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common leukemias 被引量:1 2020年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a specific type of leukemia using minimally invasive biopsies holds great promise to improve the diagnosis,treatment selection,and prognosis prediction of patients.Using genome-wide methylation profiling and machine learning methods,we investigated the utility of CpG methylation status to differentiate blood from patients with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or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from normal blood.We established a CpG methylation panel that can distinguish ALL and AML blood from normal blood as well as ALL blood from AML blood with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We then developed a methylation-based survival classifier with 23 CpGs for ALL and 20 CpGs for AML that could successfully divide patients into high-risk and low-risk groups,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outcome in each leukemia type.Together,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methylation profiles can be highly sensitive and specific in the accurate diagnosis of ALL and AML,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prediction of prognosis and treatment selection. Hua Jiang Zhiying Ou Yingyi He Meixing Yu Shaoqing Wu Gen Li Jie Zhu Ru Zhang Jiayi Wang Lianghong Zheng Xiaohong Zhang Wenge Hao Liya He Xiaoqiong Gu Qingli Quan Edward Zhang Huiyan Luo Wei Wei Zhihuan Li Guangxi Zang Charlotte Zhang Tina Poon Daniel Zhang Ian Ziyar Run-ze Zhang Oulan Li Linhai Cheng Taylor Shimizu Xinping Cui Jian-kang Zhu Xin Sun Kang Zhang关键词:PROGNOSIS ACUTE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在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初诊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的免疫表型,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CD45/SSC和CD45/CD19双参数散点图设门,以CD19-APC/CD45-PerCP/CD10-FITC/CD34-PE为主的抗体组合检测53例68份完全缓解后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微量残留病细胞。结果:53例初发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检测出18种白血病相关的免疫表型,98.11%患儿存在CD45、CD10、CD19、CD34表达量的异常。12例存在0.012%~0.55%的白血病细胞,为微量残留病阳性,5例保持初诊时的免疫表型异常,7例发生免疫表型变化,占58.33%,只用CD19-APC/CD45-PerCP/CD10-FITC/CD34-PE一组抗体组合发现10例微量残留病阳性(83.33%)。结论:根据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初诊白血病相关的免疫表型,用CD19/CD45/CD10/CD34为主的抗体组合能够有效监测微量残留病。 吴韶清 廖灿 谢闺娥 孙新 黄以宁 叶铁真 赖冬波关键词:伯基特淋巴瘤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微量残留病 流式细胞术 儿童 改良原代培养方法提高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的产量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建立获得大量P0代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hpcMSCs)培养方法。方法从胎盘绒毛膜分离出hpcMSCs,经初次培养和再次培养7d后,将原培养瓶中培养基、未贴壁组织和冲洗生理盐水离心后分别进行再次培养和第3次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测定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记,成脂、成骨诱导分化试剂盒鉴定细胞的分化潜能。结果获得的hpcMSCs均为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细胞,每例胎盘获得(25.54±3.38)×10^个P0代细胞,初次培养、再次培养和第3次培养获得的细胞数分别为(11.73±2.09)×10^6、(11.12±1.42)×10^6和(2.69±0.71)×10^6,培养时间分别为(12.00±0.64)d、(8.87±0.63)d和(12.33±0.80)d。再次培养时间和获得细胞数同初次培养、第3次培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次培养和第3次培养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3次培养有时间延迟的趋势。3次培养的每培养瓶获得细胞数分别为(1.12±0.15)×10^6、(2.10±0.16)×10^6和(1.04±0.16)×10^6,再次培养获得细胞数同初次培养、第3次培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初次培养和第3次培养获得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3次培养有细胞数量减少的趋势。3次培养的细胞生长曲线和表面标记的表达率无差异,成骨、成脂诱导分化检测均呈阳性。结论一份绒毛膜标本,通过3次培养,获得的P0代hpcMSCs细胞数量比初次培养翻倍,本方法可为再生医学提供足够的种子细胞。 唐国一 吴洁莹 陆琰 陈劲松 李发涛 唐婕 刘东 梁绮华 李焱 汤雪薇 谢闺娥 吴韶清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 绒毛膜 细胞培养 建立靶向CXCR7基因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及其应用 2020年 目的构建靶向CXCR7基因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并应用于HEK 293T细胞系。方法设计两对靶向CXCR7基因的sgRNAs,分别插入PX458载体中,并转化DH5α大肠埃希菌。经菌液PCR和测序验证,挑选序列正确的sgRNA-CXCR7-PX458质粒,转染HEK 293T细胞,用流式分选转染阳性细胞,提取其DNA,PCR扩增后测序验证。结果经测序验证,成功构建了靶向CXCR7基因的CRISPR/Cas9系统,转染HEK 293T细胞后,测序鉴定发现成功编辑CXCR7基因。结论成功构建了靶向CXCR7的sgRNA-CXCR7-PX458质粒,可在HEK 293T上成功编辑CXCR7基因,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吴洁莹 孙逊沙 李发涛 李发涛 谢闺娥 陈劲松 陈劲松关键词:CXCR7 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组织块法的优化 被引量:1 2017年 背景:关于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研究很多,但是如何简便、快捷获得大量原代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问题尚未解决。目的:探讨优化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组织块法的最佳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剖宫产胎盘绒毛膜,用匀浆器处理组织块,采用组织块法贴壁分离培养人胎盘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经初次培养的组织块进行再次接种培养。结果与结论:用电动匀浆器处理人胎盘绒毛膜省时省力,组织分散度和去除红细胞效果好。初次培养和再次培养获得细胞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7.73±1.14)d和(10.03±1.30)d。每个Φ100 mm培养皿获得的原代细胞分别为(6.97±0.98)×10~5个和(13.82±1.44)×10~5个。获得的贴壁细胞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呈平行或漩涡状生长,高表达CD90、CD73、CD105,而CD45、CD34、CD14、CD19、HLA-DR为阴性。细胞可向成骨、成脂方向诱导分化。结果表明优化的方法能够简便、快捷地处理人胎盘绒毛膜组织,获得大量的原代间充质干细胞。 金宇林 吴洁莹 陆琰 陈劲松 李发涛 唐婕 刘东 梁绮华 李焱 汤雪薇 谢闺娥 吴韶清关键词:绒毛膜 间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组织块法 优化细胞因子诱导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2017年 目的优化多种细胞因子联合诱导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β样细胞的实验条件。方法从胎盘中分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扩增后的细胞采用激活素A、表皮生长因子(EGF)等多种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在诱导过程中运用消化重悬、调节葡萄糖浓度等方法优化诱导方案,促进细胞形成胰岛样细胞团,向胰岛β样细胞的分化;比较不同诱导条件下,诱导后的细胞在胰岛素、C肽分泌及胰岛素释放实验中的差异,筛选出最佳方案。结果经诱导后的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均能检测出PDX-1及胰岛素表达;优化方案3诱导后的细胞不仅胰岛素分泌量明显提高至(222.00±38.00)mU/L,还能分泌C肽至(0.45±0.22)ng/mL,而且对胰岛素释放实验敏感,胰岛素刺激释放指数为(5.93±0.79)。结论经多种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后,人胎盘源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胰岛β样细胞,胰岛样细胞团的形成有助于胰岛β样细胞的分化发育。 陆琰 王娟 吴韶清 张洹关键词:胎盘 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 胰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