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04-T9)

作品数:6 被引量:44H指数:4
相关作者:洪一江王军花余颖郭红军盛军庆更多>>
相关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池蝶蚌
  • 3篇细胞
  • 2篇血细胞
  • 2篇人工选育
  • 2篇组织学
  • 2篇组织学观察
  • 2篇外套膜
  • 2篇显微观察
  • 1篇血淋巴
  • 1篇英文
  • 1篇溶菌酶
  • 1篇生殖
  • 1篇生殖细胞
  • 1篇年龄
  • 1篇胚胎
  • 1篇胚胎发育
  • 1篇线粒体
  • 1篇怀卵量
  • 1篇基因序列
  • 1篇基因序列分析

机构

  • 8篇南昌大学

作者

  • 7篇洪一江
  • 6篇王军花
  • 4篇郭红军
  • 4篇盛军庆
  • 3篇余颖
  • 3篇汪勇飞
  • 3篇李云娟
  • 1篇郭磊
  • 1篇曾柳根
  • 1篇林巧惠
  • 1篇罗洁
  • 1篇龚贵如
  • 1篇郭磊
  • 1篇王芳

传媒

  • 2篇南昌大学学报...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人工选育池蝶蚌的生长及不同世代遗传分析被引量:24
2008年
对引进后的池蝶蚌原种及其选育后代的形态和生长进行了研究,并利用RAPD技术,对原种、F1代、F2代和F3代的遗传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了解选育的效果。结果表明,人工选育的池蝶蚌后代具有生长更快、育珠能力更强的发育趋势。经过选育后,F3代较F2代的生长速度更快,壳的厚度更大,更适合育珠。RAPD结果显示,10个随机引物可产生稳定的可重复的多态性扩增结果,共检测出45条扩增带,池蝶蚌四代间的遗传多样性相差不显著,遗传分化水平较低,表明池蝶蚌经人工选育后与生长相关的等位基因频率有较大提高,遗传性状趋于稳定。
郭红军罗洁洪一江邱齐骏余颖徐毛喜王军花
关键词:池蝶蚌人工选育RAPD
池蝶蚌(贝)血细胞显微观察(英文)
本文对池蝶蚌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根据血细胞形态、大小和密度等特征,把血细胞分为六类:颗粒细胞、透明细胞、浆液细胞、类淋巴细胞、梭形细胞和血栓细胞;并对各种血细胞显微结构予以描述,统计了血细胞胞体大小、...
郭磊盛军庆洪一江汪勇飞郭红军王军花
关键词:池蝶蚌血细胞
文献传递
池蝶蚌外套膜的组织学观察
运用组织学方法对池蝶蚌不同部位外套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外套膜由边缘膜和中央膜组成,边缘膜包括三个突起,分别是生壳突起,感觉突起和缘膜突起。不同部位外套膜的组织结构基本相同,由外表皮、内表皮和结缔组织组成。内表皮...
李云娟盛军庆王军花王芳戴银根洪一江
关键词:池蝶蚌外套膜组织学
文献传递
池蝶蚌(贝)血细胞显微观察被引量:11
2008年
本文对池蝶蚌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根据血细胞形态、大小和密度等特征,把血细胞分为6类:颗粒细胞、透明细胞、浆液细胞、类淋巴细胞、梭形细胞和血栓细胞;并对各种血细胞显微结构予以描述,统计了血细胞胞体大小、细胞核大小、核质比、密度及所占比例,其中颗粒细胞所占比例最大,透明细胞次之,类淋巴细胞最少,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是两种主要的细胞类型,约占总数的82%,担负着最基本的代谢和免疫功能;通过对池蝶蚌血细胞形态的连续观察,发现血细胞存在形态变化现象,推测细胞间可能存在相互转化的情况。
郭磊盛军庆洪一江汪勇飞郭红军王军花
关键词:池蝶蚌血细胞
池蝶蚌胚胎发育与繁殖季节性腺的观察被引量:15
2008年
以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育儿囊中单细胞胚胎为材料,通过连续观察、人工体外培养等方法,对繁殖季节池蝶蚌的生殖腺特性、生殖细胞形态、胚胎发育过程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年满4冬龄池蝶蚌卵巢的相对怀卵量为(2.25±1.09)×10^3粒/g,绝对怀卵量为1.93×10^4~1.03×10^5粒;性腺指数为24.09%±0.33%;在体外用自制培养液培养的胚胎,部分能正常分裂发育至桑椹期,其胚胎发育过程经历了4个时期,即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钩介幼虫期。在18~23℃的水温下,胚胎发育历时约12d;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0~30~C。此外,通过池蝶蚌外鳃的特征可初步判断胚胎发育的时期。研究结果可为池蝶蚌人工繁殖、新品种培育及种质资源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
余颖洪一江邱齐骏王军花徐毛喜李云娟
关键词:池蝶蚌胚胎发育怀卵量生殖细胞
池蝶蚌外套膜的组织学观察被引量:4
2009年
运用组织学方法对池蝶蚌不同部位外套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外套膜由边缘膜和中央膜组成,边缘膜包括3个突起,分别是生壳突起,感觉突起和缘膜突起。不同部位外套膜的组织结构基本相同,由外表皮、内表皮和结缔组织组成。内表皮细胞间分布有3种类型的分泌细胞,分别是嗜碱性粘液细胞、大分泌颗粒细胞、小分泌颗粒细胞。外表皮上分布一种空泡状分泌细胞。不同部位边缘突起的形状、面积等有较大差异。不同部位外套膜的厚度也不同,一般是蚌体中部和中后部外套膜较厚。
李云娟盛军庆王军花王芳戴银根洪一江
关键词:池蝶蚌外套膜组织学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血淋巴的抗菌力、溶菌酶和酚氧化酶活力被引量:13
2008年
通过分光光度法对池蝶蚌的抗菌力,溶菌酶和酚氧化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池蝶蚌对这两种细菌的抗菌力分别为0.61±0.01 U和0.14±0.02U;所有实验组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无抑制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溶菌酶活性也显著增加,第4龄蚌的溶菌酶活力可达0.93±0.05U,比1龄蚌的酶活力高一倍左右;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能够激活酚氧化酶(PO)酶原系统,2龄前,酚氧化酶活力逐渐增强,3龄和4龄逐渐减弱,2龄蚌的PO活性最高,为22.70±4.39 U。研究表明,池蝶蚌血淋巴中免疫因子的种类和表达活性在个体不同发育阶段中呈现出差异,推测可能与水体环境对蚌的作用有关。
洪一江余颖郭红军汪勇飞邱齐骏徐毛喜戴银根
关键词:池蝶蚌溶菌酶酚氧化酶年龄
池蝶蚌mtDNA COⅠ基因序列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以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线粒体DNA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池蝶蚌(H.schlegelii)的线粒体COⅠ基因进行PCR扩增,以期了解池蝶蚌的选育效果。结果表明:在10个个体中均得到序列一致的COⅠ序列,长度为1542bp;A、T、G、C含量分别为18.1%(280个)、41.8%(644个)、25.4%(392个)和14.7%(226个),A+T含量(59.9%)明显高于G+C含量(40.1%),与其他无脊柱动物相同基因片段碱基含量相似。该基因中密码子T(U)的使用频率很高,第1位核苷酸中T和G的含量较为一致分别为32.0%和30.8%;密码子第2位上碱基T的使用比率高达42.7%,碱基G的使用比率低至17.2%;密码子第3位上碱基T的使用比率高达50.7%,而碱基C的使用比率仅为6.6%。BLAST结果显示池蝶蚌与其他淡水贝类的COⅠ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与三角帆蚌的相似性为95%,MP法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表明:池蝶蚌COⅠ基因与三角帆蚌COⅠ基因亲缘关系最近。以上结果表明:池蝶蚌经过人工选育后已初步成为一个纯系,遗传性状趋于稳定。
王军花曾柳根林巧惠盛军庆徐毛喜龚贵如洪一江
关键词:池蝶蚌线粒体人工选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