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B2013150)
- 作品数:5 被引量:70H指数:5
- 相关作者:刘红艳熊飞陈大庆段辛斌刘绍平更多>>
- 相关机构:江汉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长江上游江津和宜宾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估算被引量:15
- 2014年
- 为了解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的种群数量及分布,2007~2009年对江津和宜宾江段的渔业捕捞情况及渔获物组成进行了调查,根据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对该江段的年渔获量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FISATⅡ渔业评估软件中体长股分析模块对圆口铜鱼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2007、2008和2009年,江津江段鱼类年总渔获量分别为267 850、689 975和586 575尾,宜宾江段鱼类年总渔获量分别为485 100、108 075和169 950尾;其中,江津江段圆口铜鱼的年渔获量分别为56 932、98 323和100 620尾,宜宾江段圆口铜鱼的年渔获量分别为66 099、16 952和32 812尾。渔获个体主要分布在80~220 mm体长组。估算出2007~2009年江津江段圆口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319 416、905 715和1 124 470尾,年均值为783 200尾;以质量计,年资源量分别为25.33、129.72和244.48 t,年均值为133.18 t。宜宾江段圆口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469 395、191 207和200 197尾,年均值为286 933尾;以质量计,年资源量分别为60.18、43.11和15.14 t,年均值为39.48 t。以上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圆口铜鱼年均资源量大于宜宾江段;2007~2009年宜宾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呈下降趋势,而江津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呈上升趋势。
- 熊飞刘红艳段辛斌刘绍平陈大庆
- 关键词:圆口铜鱼资源量长江上游
- 长江上游草鱼种群结构与生长特征被引量:11
- 2014年
- 长江江津江段是连接三峡水库和长江上游干流的重要通道,2008-2010年对该江段的草鱼种群进行了调查,以了解长江上游草鱼的种群结构和生长特征,为其资源恢复和保护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草鱼种群个体体长范围为75.0~880.0 mm,平均体长为438.8±221.4 mm,体质量范围为8.5~8900.0 g,平均体质量为2400.3±2426.2 g.资源群体的个体大小分布指数PSD=50±6,PSD-P=41±6,PSD-M=4±2,PSD-T=0,显示该江段草鱼种群中大个体偏少.该江段草鱼种群年龄由0+~7+龄构成,其中优势龄组为1+~4+龄,占种群数量的75.7%.草鱼体长(L)与鳞径(S)呈显著线性关系(L=50.3671 S-32.0071),与体质量(W)呈显著幂函数关系(W=5.8522×10^-5L2.8193).用过渡的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描述草鱼的生长规律,模型参数为L∞=1029.1990 mm,W∞=18216.2322 g,k=0.1682,t0=-0.2325,其生长特征指数φ=5.25,生长拐点年龄为6.28龄.与历史资料相比,长江草鱼种群平均体长和生长性能均表现出下降趋势.三峡工程建设后,长江上游逐渐成为草鱼的重要栖息地和产卵场,应采取禁渔等措施,加强该江段草鱼种群及其生境保护.
- 熊飞刘红艳段辛斌刘绍平陈大庆
- 关键词:草鱼四大家鱼种群长江上游
- 长江上游宜宾江段渔业资源现状研究被引量:22
- 2015年
- 为了解长江上游宜宾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和渔业捕捞现状及变化趋势,为物种和资源保护提供依据,该文对宜宾江段的流刺网和小钩等主要作业渔具的渔获物进行了调查,对渔获物种类组成、捕捞规格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宜宾江段共采集到鱼类49种,隶属于3目10科29属,以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为主.圆口铜鱼、瓦氏黄颡鱼、异鳔鳅鮀、宜昌鳅鮀和蛇鮈为该江段的优势种.采集到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1种,占鱼类总种数的22.4%,其中一半以上的特有鱼类为偶见种.宜宾江段渔业捕捞规格普遍偏小,大部分捕捞个体体质量在100 g以下,体长在150 m m以下.该江段流刺网和小钩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仅为每船1~2 kg/d .宜宾江段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许多特有鱼类变为偶见种,渔业捕捞渔获量偏低,捕捞规格偏小,建议采取休鱼等措施,促进物种和资源的保护.
- 熊飞刘红艳段辛斌刘绍平陈大庆
- 关键词:渔业渔获物特有鱼类长江上游
- 三角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评价被引量:6
- 2014年
- 2011-2012年对三角湖浮游植物进行季节性调查,以了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水质的指示作用,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三角湖共采集浮游植物94种(变种),隶属于8门、25科、51属;其中,绿藻种类最多,约占总种数的59.6%,其次是硅藻、蓝藻和裸藻,分别占12.8%、11.7%和8.5%,其他门类种类较少。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平均值为(102.32±59.89)×106个/L;其中,蓝藻密度最大,占浮游植物总丰度的86.69%,其次是绿藻和硅藻,分别占7.77%和4.91%,其他门类密度较低。浮游植物密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的密度最大,秋季次之,冬季和春季较低。夏季和秋季蓝藻细胞密度占绝对优势,绿藻和硅藻次之,而冬季蓝藻密度下降,硅藻和绿藻占优势,春季蓝藻又重新占据优势。三角湖浮游植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75、1.78和0.46。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冬季和春季较高,秋季最低,表明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相对复杂,而秋季的群落结构相对简单。综合水质生物学和水体理化指标评价结果,三角湖水体为中-富营养型。
- 鲁敏熊飞刘红艳张繁荣杨海燕
-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水质评价
- 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鱼类群落结构及资源利用被引量:23
- 2014年
- 为了了解长江上游鱼类群落结构和资源利用现状,为物种和资源保护提供依据,对长江上游江津江段的渔业资源进行调查,对该江段的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渔业捕捞规格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等进行分析.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共采集鱼类54种,隶属于3目9科35属,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占主体,约占总种数的96.3%;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共15种,占鱼类总种数的27.8%.渔获物分析表明,各渔具年度间渔获物组成差异不显著,圆口铜鱼、铜鱼、圆筒吻鲴、长鳍吻鲴、瓦氏黄颡鱼、中华沙鳅和福建纹胸跳等种类为优势种;大部分捕捞个体体重小于150g,体长小于200mm.该江段流刺网、小钩和百袋网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分别为3.60~9.45、1.33—4.32、2.55~7.80kg/船/日.与历史资料相比,长江上游江津江段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许多珍稀特有鱼类种群数量不多,渔业捕捞规格小型化趋势严重,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下降.该江段渔业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建议采取休渔和渔民转产转业等措施,加强物种和资源保护.
- 熊飞刘红艳段辛斌刘绍平陈大庆
- 关键词:渔业鱼类特有种长江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