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03010103)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李建国刘耕武杨小菊黎文本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5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孢粉
  • 4篇化石
  • 2篇地层
  • 2篇新生代
  • 2篇疑源类
  • 2篇疑源类化石
  • 2篇三叠
  • 2篇三叠世
  • 2篇盆地
  • 2篇青藏高原
  • 2篇中三叠世
  • 2篇孢粉化石
  • 2篇孢粉学
  • 2篇雷口坡组
  • 1篇地层系统
  • 1篇地层学
  • 1篇新生界
  • 1篇早白垩世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化石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南...

作者

  • 7篇李建国
  • 2篇黎文本
  • 1篇杨小菊
  • 1篇刘耕武

传媒

  • 2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晚中生代、新生代红层孢粉学进展
<正>一直以来,红层的孢粉分析一直是孢粉学家们面临的最为困难的挑战,其沉积时的原始植被、搬运埋藏和水介质条件等常常不利于孢粉的保存。青藏高原地区发育、出露有各种地质时期的红色碎屑沉积,其中尤以晚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普遍。这...
李建国
关键词:红层孢粉分析青藏高原晚中生代新生代
文献传递
可可西里新生代雅西措组和五道梁组孢粉组合浅探被引量:1
2015年
雅西措组为青藏高原北部羌塘-可可西里一带发育的一套新生界红色砂、泥岩夹膏盐沉积,其底界以不整合覆盖于始新统沱沱河组或更老的地层之上,其上则为中新统五道梁组灰岩-泥岩所覆.目前为止,关于它们的时代存在各种不同观点,但都缺少有力的生物地层依据.关于孢粉学的研究迄今也仅有个别文献简单提及而无详细的统计数据和化石图片.笔者多年前获得了3块样品,经分析含有丰富的孢粉化石.当时因样品数量比较单薄,一直没有发表.2006年笔者曾赴可可西里地区对这两个岩组进行过野外考察和孢粉采样分析,但并没有获得化石.因此,这几块样品也就显得十分难得,虽显单薄,但对弥补地层时代及区域古植被记录的欠缺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予以报道和讨论.
李建国
关键词:孢粉组合新生代青藏高原北部孢粉化石生物地层
西藏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地层的孢粉学研究及其意义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JKB)是目前为止国际地质年表中少数几个尚未确定全球界线层型及点(GSSP)的纪级界线之一,也是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在长期以来一直试图解决的目标之一。目前,界线工作组聚集了数十位国际地质学家一起合力攻...
李建国
关键词:孢粉沟鞭藻地层学
文献传递
西藏南木林乌郁盆地中新世植物化石层位及相关地层问题被引量:5
2016年
西藏中部的南木林县乌郁盆地属于新生代山间盆地,新近纪沉积发育完整,富含植物和孢粉化石,在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及植被—气候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对Spicer等(2003)研究层位进行了孢粉分析,发现这里的孢粉组合总体是以桦科花粉占统治地位、同时又含有大量的松科花粉和丰富的蕨类孢子,明显不同于宋之琛、刘金陵(1982)所报道的以山毛榉科高含量为特征的孢粉植物群。这一发现与李浩敏、郭双兴(1976)指出的芒乡组内存在两个不同的植物化石组合的意见一致。不仅如此,综合已知的植物和孢粉资料,芒乡组甚至可能含有三个植物化石组合(层位),即下部以桦科含量丰富的组合、中部以高山栎—高山绣线菊高含量为特征的组合、以及上部以单子叶草本植物和松科为主的组合。根据植物和孢粉化石资料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年代数据,芒乡组时代应属于早中新世到中中新世早期。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乌郁盆地的地层命名系统相当繁乱,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同义不同名或同名不同义现象,盆地名称也莫衷一是,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了种种不便甚至误解。参照地层规范并结合近年来化石和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数据等新的研究进展对乌郁盆地新生界地层系统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各地层单元的名称、涵义和时代,自下而上的序列为:日贡拉组(渐新世,上部可能进入中新世)、芒乡组(早中新世晚期至中中新世早期,约18~15 Ma)、来庆组(中中新世晚期至晚中新世早期,主体年龄为15~8 Ma)、乌郁群(晚中新世至上新世,8~2.5 Ma,不排除顶部进入更新世的可能)。
刘耕武李建国
关键词:地层系统孢粉化石植物化石新生界
重庆市统景镇中三叠世雷口坡组孢粉和疑源类化石
雷口坡组是四川省中西部中三叠世的一套沉积,前人在该组地层中已发现多门类海相动物化石,但其中的微体植物化石至今未有报道。本文首次揭示了该组微体植物化石组合面貌。研究材料采自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雷口坡组顶部,化石包括陆源植物的...
彭俊刚黎文本李建国
关键词:孢粉疑源类雷口坡组中三叠世四川盆地
文献传递
西藏拉萨早白垩世种子蕨一新种被引量:3
2016年
描述发现于西藏拉萨晚中生代林布宗组的种子蕨化石,确定为新种——西藏叉羽叶Ptilozamites tibeticus Yang sp.nov.。该种有别于其它叉羽叶各种:叶二次羽状;末二次羽轴较粗,具斜向纵纹或瘤状突起;末次羽片披针形,在羽轴上互生;末次羽轴的表面具斜的纵条纹;小羽片在末二次羽轴和末次羽轴上互生至对生,排列规则而紧密。中生代种子蕨类植物主要发现于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地层,新种的发现表明种子蕨类植物在青藏高原可一直延续到早白垩世。
杨小菊李建国
关键词:种子蕨早白垩世
重庆市统景镇中三叠世雷口坡组孢粉和疑源类化石被引量:1
2014年
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内一套以灰岩、白云岩夹岩溶角砾岩及砂泥岩为主并含石膏、盐岩的沉积地层,产丰富海相动物化石,时代属中三叠世早期。本文从重庆市统景镇雷口坡组3块样品中获得了大量微体植物化石,是该组微体植物化石的首次发现,对其生物群具有重要的补充意义。组合中见有Aratrisporites granulatus,A.paraspinosus,Lundbladisporasp.和Taeniaesporites kraeuseli等常见于三叠纪的陆生植物孢粉以及海相疑源类Sulcusicystisechinatus,时代为中三叠世,与海相动物化石所示时代一致。后者或许可作为区域地层对比的标志化石。
彭俊刚黎文本李建国
关键词:孢粉疑源类雷口坡组中三叠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