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XJA710001)

作品数:26 被引量:22H指数:3
相关作者:曹富雄张学中马秀昀何汉霞郭淑兰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哲学宗教
  • 8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8篇主义
  • 16篇马克思主义
  • 12篇学习观
  • 12篇什么是马克思...
  • 11篇对待马克思主...
  • 11篇怎样对待马克...
  • 11篇中国共产党
  • 11篇共产党
  • 11篇国共
  • 9篇中国共产党人
  • 9篇共产党人
  • 4篇马克思主义观
  • 3篇学习型
  • 3篇学习型政党
  • 3篇政党
  • 2篇党建
  • 2篇学习型政党建...
  • 2篇政党建设
  • 2篇逻辑
  • 2篇科学学

机构

  • 22篇兰州交通大学

作者

  • 18篇曹富雄
  • 3篇张学中
  • 2篇郭淑兰
  • 2篇何汉霞
  • 1篇马军党
  • 1篇何红彬
  • 1篇朱进有
  • 1篇荣之君

传媒

  • 3篇北京行政学院...
  • 3篇兰州交通大学...
  • 2篇甘肃社会科学
  • 2篇学习论坛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中共福建省委...
  • 1篇思想政治教育...
  • 1篇学术论坛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赤峰学院学报...
  • 1篇重庆邮电大学...
  • 1篇中国井冈山干...
  • 1篇中国浦东干部...
  • 1篇湖南省社会主...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3
  • 5篇2012
  • 13篇2011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生成逻辑被引量:1
2011年
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有其特定的生成和发展逻辑,它是回应时代的呼唤,并在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从特定的文化土壤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
曹富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生成逻辑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追问中的科学学习观考察
2012年
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几次重大追问,都蕴含着丰富而科学的学习观。从历史缘由看,每次追问都无一例外地和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释、应用有关。从追问实质看,各种不同形式的追问实质上都反映了追问者所坚持的科学学习观。从价值诉求看,各种不同的追问都表达了追问者坚决纠正偏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不断寻求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牢固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的共同理论诉求,从而明确表达了追问者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科学学习观。
曹富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观科学学习观
统一战线: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
2011年
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政策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中国共产党要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巩固丰富发展党的统一战线思想。
张学中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
江泽民学习观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观——基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被引量:2
2011年
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江泽民的学习观也不例外,它内含着对"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观。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下述"四论"":指导思想论"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结合实际论"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论"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问题中心论"强调坚持"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
荣之君曹富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从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思想特点看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基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被引量:3
2011年
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总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体现了理论基础的统一性;总是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三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体现了理论主题的共同性;总是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体现了理论品质的相同性;总是在坚持以中国基本国情为根本依据的立论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体现了理论基点的同一性;总是在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体现了理论目标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思想特点,一方面反映了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过程,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阶段性,也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学习观指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之历史进程的阶段性;另一方面反映了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整体性,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学习观指导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之历史经验的整体性。
曹富雄
关键词:科学学习观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实践品格——基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考
2011年
"为何学习、怎样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基本问题。立足中国实践而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学习的基本态度,也是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所持的基本态度。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具有独特的实践品格。所谓独特的实践品格,实质上是说立足于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探索为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换言之,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总是反映着中国基本国情的变化,总是在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的实践中深化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曹富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实践品格
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命运论——基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被引量:2
2012年
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理论的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也不例外,它内含着对"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形成了丰富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命运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问题,实际上是指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上的前进性和曲折性问题。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每当时代和实践发生剧烈而又深刻变动时,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命运问题就会在世界工人运动中引起人们的评说和争论,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两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第一次争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第二次争论。马克思主义命运问题的实质是一个意识形态斗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理论斗争问题,因而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实践的关系问题。说到底,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实质上是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郭淑兰曹富雄
关键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哲学透视——从内容相通的“规律、思想、理论”到方法各异的“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被引量:3
2011年
任何理论体系都以特定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为研究对象。规律是客观存在和自成体系的。对客观规律的主观认识即思想。思想的逻辑化便是理论。规律、思想、理论在内容上相通,但在方法上各异。这就是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由正确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思想构成的理论体系,其在整体上不外乎三个层次:最深层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规律被认识的"规律体系";中间层是作为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规律的方法被运用的"思想体系",最表层是作为系统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所形成的"理论体系"。
曹富雄
关键词: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整体性
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视野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基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考被引量:2
2011年
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内含着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回答,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性的思考。对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视野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可作多个关系层面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体系与价值观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批判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思想与科学思想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这实质上是指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郭淑兰曹富雄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2013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理论自觉和实践信心,它的产生和形成有其特定的话语体系及其逻辑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话语体系围绕"为什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逐次展开并建构起自身所特有的生成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话语体系的逻辑构建,既体现了打通现有话语体系、整合相关学理资源的理论诉求,也表达了如何使国人更加相信、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如何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实践诉求。
曹富雄
关键词:话语体系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