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11PJC042)

作品数:7 被引量:36H指数:3
相关作者:陈赟陈贇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庄子
  • 2篇政治批判
  • 1篇帝王
  • 1篇言说
  • 1篇有虞氏
  • 1篇正当
  • 1篇儒家
  • 1篇神明
  • 1篇首章
  • 1篇天道
  • 1篇子学
  • 1篇庖丁
  • 1篇庖丁解牛
  • 1篇王夫之
  • 1篇文教
  • 1篇孔子
  • 1篇浑沌
  • 1篇贯通
  • 1篇非人

机构

  • 7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陈赟
  • 1篇陈贇

传媒

  • 1篇齐鲁学刊
  • 1篇学海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哲学分析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孔子的“述”、“作”与《六经》的成立被引量:9
2012年
孔子将业已终结的帝王时代之政教遗产总称"斯文","与于斯文"成为他立足自身的时代对天命转移的体会,这就是新的历史状况下以"六经"之"文"承接天命,开辟教统。《六经》的成立使得"斯文之统"得以建筑在道、教、经三者构成的互补结构中。虽然孔子未必直接参与《六经》之经书的写作,不是《六经》的现代意义上的直接作者,但《六经》的思想与义理皆传自孔子,是孔子"即述即作"的结果:一方面,《六经》的经法来自历代帝王的政教实践,孔子对这一历史性的实践进行了理念层面的总结,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是述而不作;但是另一方面,通过孔子的总结,历史实践中隐含着的普遍经法得以从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剥离、损益、转化与提升,从而上升到普遍性的层面,并得以以经典的方式加以确定下来,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方向——这是孔子的"作"。
陈赟
关键词:孔子
论天道言说之正当方式--以王夫之庄子学为视域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对庄子"浑天"思想的阐发,王夫之提出,正当的言说天道的原则包含三个层面:(1)不离地以言天;(2)天主理而地主气;(3)言天止于神化而止。对天道言说原则的如上理解,王夫之试图表明,天道本身是区域性的甚至是相对性的;天道不是绝对的超越者或形而上学的造物主,而是一种将秩序与浑沌包裹在其中的气化论宇宙观;作为神化之来源的天道具有一种不为人的知能所穿透的浑沌性与未决性。
陈赟
关键词:天道浑沌
仁的思想与轴心时代中国的政教典范被引量:1
2012年
在孔子那里,仁不能仅仅在道德或伦理的范畴内加以理解,而必须作为与帝王时代不同的政教典范而被确立。作为轴心时代中国的政教典范,它将帝王之道,即德的典范与礼的典范在人之为人的地基上再结构化,以文教与神教两个层次完成了面向一切个人的塑造普遍政教主体的要求。
陈赟
论“庖丁解牛”被引量:17
2012年
庖丁解牛的关键在于由"技"而"道",以"道"辅"技"。其解牛十九年,所历境界有三——"所见无非牛"、"目无全牛"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状态下的"更无牛",可谓其解牛之道的三部曲,其中三年与十九年之数,含有小成与大成之意。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而言,庖丁解牛的道便在"无厚有间"与"游刃有余"上:"无厚"之道是开启"无间"之"间"的关键,而"余"则象征着一种超出"礼"而直达"德"、超越"人"而直达"天"的更高生命形态。这是实现从"生有涯而知无限"到"知有涯而生无限"的转变之关键。
陈赟
关键词:庖丁解牛
“不知之知”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贯通--对《庄子·应帝王》开端的理解被引量:3
2014年
《庄子》对政治生活的思考以"四问而四不知"为起点,以浑沌之死为终点,"知"作为"人的机制"乃是凿破浑沌的关键。"不知"不是知的"否定",而是意味着更深层的"不知之知",从"知"到"明"到"神"的层层深入、上达的认识运动,内蕴在"不知之知"的深层。也正是"神"、"明"构成了通达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帝王之德的内容,与此相对,"知"则将认识限制在"人的机制"中,阻碍了对未知的天道、地道的开放。就此而言,庄子以"不知之知"为起点的政治思考,通向的则是天地人三才贯通的帝王政治类型。
陈赟
关键词:庄子神明帝王
“非人之人”与庄子的政治批判--以《应帝王》首章为中心被引量:3
2013年
《庄子·应帝王》以"不知之知"与"非人之人"两点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政治思考方向。由这一方向而导出对以有虞氏为象征的帝道政治的深刻批判:后者以人禽之辨界定的人,即那种在与"非人"对峙意义上的人为政治生活的起点与归宿,最终导致具体之人的解体,即片面化与支离化;以此为目标的政治,最终导致以理性化与秩序化的方式挤压未知性与混沌性,从而达到动员、征用、占据人的目的,以此方式,政治生活面临被统治瓦解的威胁。而"泰氏"所象征的政治典范,则以"非人之人"消解秩序与混沌、人与非人的对立,从而支持政治生活去抵达那种向着未知与混沌开放的具体个人。
陈贇
关键词:有虞氏庄子
《庄子·应帝王》与儒家帝王政治之批判被引量:2
2013年
《庄子·应帝王》对政治的思考,指向对儒家最高政治生活形式——尧舜所代表的帝道——的批判。通过"有虞氏"与"泰氏"两种不同的圣人形象的比较,展示了两种政治生活形式,即"相濡以沫"与"相忘于江湖"。在庄子看来,后者才是政治生活的最高可能性。而"有虞氏"所象征的帝道,治与乱相倚相伏,大治本身即内蕴大乱之本,故而超越治乱的恶的循环,必须抵达"泰氏"所象征的政治生活形式。
陈赟
关键词:政治批判庄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