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0056)

作品数:2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邢福武王发国杨东梅何蓉蓉马晓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教育部海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叶表皮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叶
  • 1篇蕨科
  • 1篇孢粉
  • 1篇孢粉学
  • 1篇孢子
  • 1篇系统学
  • 1篇系统学意义
  • 1篇分类学
  • 1篇凤尾
  • 1篇凤尾蕨
  • 1篇凤尾蕨科
  • 1篇表皮特征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华...
  • 1篇广东省林业科...
  • 1篇海南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篇王发国
  • 2篇邢福武
  • 1篇何蓉蓉
  • 1篇王爱华
  • 1篇杨东梅
  • 1篇何春梅
  • 1篇马晓东

传媒

  • 1篇广西植物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骨碎补科植物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基于骨碎补科(Davalliaceae)植物属的界定和属下等级的划分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首次对骨碎补科6属39种(秦仁昌系统)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骨碎补科有9种类型的角质层,其中,阴石蕨属(Humata)的角质层有密集的孔状凹陷结构;Wibelia条纹突起较厚,排列整齐且细密紧致;广义钻毛蕨属(Davallodes)内存在多种角质层类型,需要在属下进一步细分。本研究还根据角质层特征讨论了骨碎补科与一些近缘种类的关系。角质层特征是骨碎补科内种属分类的重要依据,而保卫细胞形状和气孔密度,均不能用来界定骨碎补科的属和种。本研究按角质层分类的结果与Kato和Tsutsumi的分子系统学分类观点一致。
马晓东何春梅王发国王爱华邢福武
关键词:叶表皮系统学意义
中国凤尾蕨属(凤尾蕨科)的孢粉学与叶表皮形态学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对中国凤尾蕨属44个分类群进行孢粉学与叶表皮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属的水平,该属的孢子形态稳定。根据赤道环的有无和脊类纹饰的情况,该属可划分成6种类型。但这与该属的孢子体形态不相关。在属和种的水平,该属的气孔器类型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大部分种类以极细胞型和腋下细胞型为主。气孔器密度、面积、长宽比这3个定量特征在属和种的水平上稳定性都较差,因此不具有分类学价值。基本气孔器类型在种间重复性较高,可作为该属稳定的形态特征之一,在属的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分类学价值,但不宜作为该属属下的分类学依据。综合两方面的数据,对部分疑似种进行初步的分类学处理,并探讨了易混淆种的分类学关系。
杨东梅何蓉蓉邢福武王发国
关键词:孢子叶表皮分类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