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0632006-3A)

作品数:13 被引量:176H指数:9
相关作者:蔡德所赵湘桂王备新曹艳霞张杰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大学三峡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底栖动物
  • 2篇多样性
  • 2篇水环境
  • 2篇水库
  • 2篇漓江流域
  • 1篇底栖动物群落
  • 1篇底栖无脊椎动...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群落
  • 1篇演替
  • 1篇遥感监测
  • 1篇鱼类
  • 1篇鱼类资源
  • 1篇鱼类资源调查
  • 1篇藻类
  • 1篇植物
  • 1篇植物调查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物监测

机构

  • 13篇广西大学
  • 13篇三峡大学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广西水产研究...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学研究院
  • 1篇珠江流域水环...

作者

  • 13篇蔡德所
  • 11篇赵湘桂
  • 5篇王备新
  • 4篇张杰
  • 4篇曹艳霞
  • 2篇李荣辉
  • 2篇陈求稳
  • 2篇马祖陆
  • 2篇李若男
  • 1篇蒋忠诚
  • 1篇何安尤
  • 1篇叶飞
  • 1篇施军
  • 1篇王魁
  • 1篇韩耀全
  • 1篇周解

传媒

  • 1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湖泊科学
  • 1篇水资源保护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1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岩溶湿地分类系统研究被引量:28
2009年
受特殊水文地质结构的影响,岩溶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非岩溶地区的湿地有明显的差异。首次给出"岩溶湿地"的科学定义,阐述"岩溶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并根据对各种岩溶湿地的性质、功能和形成、演化规律的研究,提出依据湿地的成因→水文特征→植物群落类型的分级分类标准对岩溶湿地进行进一步分类的思路,初步构建了岩溶湿地的专业分类体系。
马祖陆蔡德所蒋忠诚
关键词:湿地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近40年演变的遥感监测被引量:38
2009年
选择1969年、1997年和2006年3个时相多平台高分辨率时序系列遥感图像资料,采用遥感反演分析方法,对广西会仙岩溶湿地的形成演化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数字贴膜合成技术,对早期灰度图像资料湿地土壤湿度信息的提取效果良好。分析结果表明:会仙湿地是以岩溶沼泽、湖泊为主的综合型湿地,近40年来自然湿地面积从42 km2减小到目前约15 km2,表明湿地生态结构逐步从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化。G IS空间分析表明:湿地退化是人类经济活动破坏湿地地表水文结构、过度开发湿地土地资源的直接结果,提出了会仙岩溶湿地的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的建议。
蔡德所马祖陆赵湘桂王魁
漓江水系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多样性现状调查被引量:16
2009年
2008年2~3月调查漓江水系31个样点的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共鉴定出底栖动物82科136属169种。其中昆虫纲9目143种,占所有底栖动物种类的84.61%;个体数46959头,占所有底栖动物数量的94.86%。甲壳纲、软体动物类、寡毛类等底栖动物个体数占底栖动物总量的5.14%。漓江支流底栖动物平均分类单元数(47)是干流的3倍(15),对水质敏感的EPT平均分类单元数,支流(25)是干流的8倍(3)。漓江干流底栖动物以耐污种为主,而支流则以敏感种类为主。漓江干流和支流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差异可能与干流受污染较重有关。
曹艳霞蔡德所张杰赵湘桂王备新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
漓江流域浮游植物调查及其演替被引量:5
2009年
针对桂林漓江断流、生态蜕变、洪涝灾害等问题,从1973年始,有关部门对漓江水域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修复,并进行一系列调查研究工作。漓江处于广西东北部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典型的地段,常见的浮游植物种类有颤藻、衣藻、小球藻、刚毛藻、水绵、水网藻、鼓藻、直链藻、舟形藻、卵形藻、针杆藻等,形成典型的河流型浮游植物群落。阐述并分析漓江第三次(2006年)水生生物自然资源调查浮游植物部分的成果。与1974、1982年两次调查相比,结果显示漓江浮游植物优势种群未发生变化,均为硅藻类,但浮游植物数量变化较大。本次调查浮游植物数量是1982年的1.81倍。
赵湘桂何安尤蔡德所
关键词:浮游植物藻类多样性
漓江鱼类资源调查及物种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8
2009年
为了使漓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作不断向前推进,针对漓江断流、生态蜕变、洪涝灾害等问题,继1974、1982年之后,于2006年初第3次对漓江流域水生生物鱼类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采用G-F指数法,结合前2次调查成果,分析漓江鱼类物种多样性的特点及漓江鱼类资源30多年来的变化态势,结果表明:漓江鱼类物种多样性水平呈明显下降的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共降低6.74%。
蔡德所赵湘桂朱瑜周解施军韩耀全
关键词:鱼类物种多样性
影响漓江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素解析被引量:11
2009年
对漓江水系31个样点的12个环境因子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参数分别进行因子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5个主成份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86.35%,以化学因子(氮和磷)为主的第一主成份的贡献率为28.5%,以水文因子(流速和深度等)为主的第二主成份的贡献率为27.23%。第一主成份和第二主成份中的主要环境因子与底栖动物群落参数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和优势单元百分数都与总氮、总磷和氨氮显著相关(P<0.05),但与最大流速、平均流速和深度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漓江水系水体中氮和磷引起的环境梯度差异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作用要大于其他环境梯度的影响。
赵湘桂曹艳霞张杰王备新蔡德所
关键词:环境因子
漓江水质硅藻生物监测方法研究被引量:21
2009年
以漓江为示范区,比较硅藻IBD、IPS指数与我国现有河流物化监测的差异性,并对漓江生态状况进行评估。水质物化评价显示漓江为Ⅲ类及优于Ⅲ类以上水体,硅藻IPS和IBD评价表明漓江为中等及中等以上水体,不同的监测断面,水质物化与硅藻IPS及IBD生物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硅藻生态类群组成显示,9月较3月耐中污染和强污染种群、异养硅藻、喜好低氧硅藻类群明显增加,水质下降,不同月份水体均以喜中性和碱性的硅藻类群为主。IBD、IPS指数均与水体溶解氧呈显著正相关(P<0.05)。以上结果对开展我国河流生物监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该方法均基于国外河流硅藻生物监测技术,其适用性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赵湘桂蔡德所刘威王旭涛
关键词:硅藻生物监测
漓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监测和评价体系研究被引量:10
2009年
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是水环境管理的重要目标。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监测和评价体系是保护和恢复流域水生态健康的基础。在此分析流域水生态健康监测与维护流域水生态健康目标的关系,介绍流域水生态健康监测和评价指标构成的一般原则,即应由水文、生境、水化学和生物等4个方面的指标构成,提出了漓江流域水生态健康监测的初步计划。
蔡德所王备新赵湘桂
关键词:水生态系统
桂林青狮潭水库补水对漓江水环境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首先对桂林青狮潭水库给漓江补水的情势进行分析,然后进一步研究水库补水对漓江下游河道水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典型水文年中自然径流和青狮潭水库补水两种模式下,下游河道关键水环境因子的变化。模拟结果表明,水库补水在平水年的影响大于丰水年和枯水年,局部浅水区的变化大,年平均降幅为0.48%,温度增幅平均为0.9%。
赵湘桂蔡德所李若男陈求稳
关键词:补水水环境青狮潭水库
桂林青狮潭水库补水对漓江岸边带植被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影响岸边带植被演变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在类型、强度、历时、空间以及可预测性上往往远超过自然变化的范围,并且大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包括水库运行、防洪堤坝建设、导流工程等水工建筑都可能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累积性影响,因此,研究岸边带植被动态,对于河流生态修复和规避水库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桂林青狮潭水库为背景,研究水库补水对漓江下游岸边带植被的影响,对几个典型水文情势下的植被生长状况进行了模拟和分析。
蔡德所赵湘桂陈求稳叶飞李若男李荣辉
关键词:水库水环境水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