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02279)

作品数:7 被引量:35H指数:3
相关作者:李丹臧国庆江红高杲汤正好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肝病
  • 3篇病毒
  • 2篇乙肝
  • 2篇乙肝病毒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树突
  • 2篇慢性
  • 2篇急性乙型
  • 2篇急性乙型肝炎
  • 2篇肝炎
  • 1篇滴度
  • 1篇乙肝病毒表面...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乙型肝炎患者
  • 1篇树突细胞
  • 1篇树突状
  • 1篇树突状细胞
  • 1篇脓肿

机构

  • 6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7篇李丹
  • 6篇江红
  • 6篇臧国庆
  • 3篇高杲
  • 2篇余永胜
  • 2篇汤正好
  • 1篇奚敏
  • 1篇杨长青
  • 1篇唐余燕
  • 1篇周海东
  • 1篇陈艳清

传媒

  • 6篇肝脏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HBsAg抑制浆样树突细胞分泌IFNα和IL-12
2015年
目的体外研究HBsAg对浆样树突细胞(pDC)功能的影响。方法磁珠分离健康人外周血pDC,CpG ODN刺激成熟,再给予HBsAg刺激,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α和IL-12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pDC的表面CD40、CD80、CD83和CD86抗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pDC内HBsAg的存在情况。结果实验所需的pDC细胞纯度≥95%。CpG-ODN2216刺激后,pDC表面CD40、CD80、CD83和CD86抗原的表达水平分别为78.67±2.04,83.63±3.23,71.82±2.91,70.52±2.22,培养上清中IFNα和IL-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效应在加入HBsAg后被显著抑制。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显示在pDC细胞核周围有HBsAg存在。结论 HBsAg抑制pDC的成熟和分泌功能。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pDC对HBsAg的内吞实现。
魏万清江红杨长青臧国庆李丹
关键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急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附2例病例报道)被引量:2
2013年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的转归取决于病毒和宿主两方面因素。成年人感染急性乙型肝炎后,95%的患者能获得临床痊愈,其他病例转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很少一部分患者发展成为暴发性肝炎。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疗已经具有较成熟的经验,也有研究对急性乙型肝衰竭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方面的探讨。对于急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鲜有文献报道。资料与方法总结2011~2012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2例行抗病毒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收集同期未抗病毒治疗的41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
李丹江红臧国庆
关键词:急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病例报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乙型肝炎患者暴发性肝炎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在慢性乙肝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的机制复杂,其中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病毒不能有效清除的重要原因。树突状细胞在清除病毒及肿瘤免疫中发挥激活特异性免疫的效应。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是树突状细胞的一个亚型,它是体内产生IFN-α的最主要细胞,并放大对病原体的免疫杀伤效应,从而在抗病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中pDCs的功能和数量都有所降低,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不能有效清除有关。本文简述了pDCs基本功能及可能参与慢性乙型肝炎的有关机制。
唐余燕李丹余永胜
关键词:乙肝病毒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78例肝穿刺活检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肝穿刺活检对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8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行肝穿刺检查,分析肝脏病理及临床特点。结果病理确诊70例。检出自身免疫性肝病29例(37.2%),药物性肝损伤25例(32.1%),非酒精性脂肪肝11例(14.1%),隐匿性乙型肝炎2例(2.6%),遗传代谢性肝病3例(3.9%)。结论肝穿刺检查对诊断肝病具有重要价值,对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建议肝穿刺检查。
高杲江红臧国庆李丹
关键词:肝功能异常肝穿刺病理
近10年肝病住院患者疾病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探讨感染科肝病组住院患者疾病谱的变化,为肝病管理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感染病科收治的所有住院病患,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第一出院诊断、治疗转归等。分析近10年来肝病构成比的变化。结果肝病占住院病例的比例逐年下降,最高为2005年59.65%,最低为2013年35.91%,这种分布从2010年起有统计学意义。慢性乙型肝炎仍然是肝病组最主要的住院原因。历年肝病构成比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肝炎最常见的病因为急性甲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急性戊型肝炎,胆源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胆源性肝损伤和药物性肝损伤占急性肝炎的比例有上升趋势:2005年胆源性肝损伤占急性肝病的比例为8.70%,2010年为32.43%,2014年为33.92%;药物性肝损伤占急性肝病比率这3年分别是:13.77%、21.062%和40.35%。慢性乙型肝炎占慢性肝炎的比例历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病患者的好转率和病死率历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构成比有减少趋势,非传染性肝病的构成有上升趋势。从管理层面,肝病的防治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合作。
李丹高杲江红奚敏汤正好臧国庆
关键词:肝病构成比
细菌性肝脓肿37例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总结分析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7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男22例,女15例,平均发病年龄54.2岁。最常见的合并症依次为糖尿病、高血压病、胆石症。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表现,主要表现为发热、右上腹痛及全身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指标(CRP、WBC)升高。感染性休克1例。B型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组织学检查34例,穿刺次数1~4次。13例患者获得病原学阳性结果,血培养阳性4例,脓液培养阳性7例,血、脓液培养同时阳性2例。同一脓液标本培养出2种细菌1例,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脓肿多为单个(78.4%),肝右叶居多(64.9%)。所有患者均选用联合抗生素治疗。35例痊愈,2例好转。结论细菌性肝脓肿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见。糖尿病患者好发。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多见。抗菌药物联合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疗效。
李丹高杲江红汤正好余永胜臧国庆
关键词:肝脓肿
成人急性乙型肝炎HBsAg转阴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成人急性乙型肝炎(急性乙肝)患者HBsAg转阴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急性乙型肝炎住院病例,按HBsAg转阴时间的长短分为HBsAg转阴时间较长组和较短组(对照组),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起病时间、住院天数、有无长期大量饮酒、血常规、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定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方面有无差异,然后将有差异的指标做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1.HBsAg转阴时间较长组的住院天数33.09±9.16 d、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例56.43±9.18%、总胆汁酸154.22±99.59μmol/L、HBsAg滴度log值3.18±1.37、HBeAg滴度log值1.32(-0.49~3.02)、HBV DNA定量1.50×10^4(0~1.17×10^7)拷贝/mL均高于对照组,P〈0.05;2.HBsAg滴度log值是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转阴时间的危险因素,OR值为3.028,P〈0.05。结论成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转阴时间取决于HBsAg滴度。
周海东江红陈艳清臧国庆李丹
关键词:急性乙型肝炎HBSAG转阴HBSAG滴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