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472041)
- 作品数:18 被引量:81H指数:5
- 相关作者:郭跃华苏越良卢丽娟王爱虎尹柳营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广东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会计科研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社会学更多>>
- 我国上市公司监督成本对审计意见的选择行为实证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建立委托人、代理人与外部审计人的博弈模型,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监督成本与审计意见选择行为的相互关系,并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监督成本会使代理人选择购买审计意见行为的概率减少。这为研究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我国上市公司代理成本与审计意见选择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 曹建新
- 关键词:委托代理关系上市公司审计意见
- 网络化制造环境中技术创新的基本特点及其不确定性研究被引量:7
- 2005年
- 网络化制造环境中技术创新作为一种企业技术创新的新形式,越来越被理论界和实业界所重视。本文首先对网络化制造环境中技术创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从网络化制造环境中技术创新过程和创新模式等方面对网络化制造环境中技术创新的基本特点进行了讨论,最后运用系统的观点从局部和总体深入探讨了网络化制造环境中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并提出了网络化制造环境中技术创新不确定性度量方法。
- 苏越良徐禾芳王爱虎
- 关键词:网络化制造环境技术创新不确定性
- 含退出期权的动态联盟控制路径规划被引量:4
- 2008年
- 股权控制与关系管理是联盟控制的主要方式.围绕联盟效益和稳定的平衡,根据博弈理论从动态视角研究联盟的控制决策.研究结果表明,在动态博弈框架下,联盟的控制特性及稳定性与企业退出期权的持有能力有关.持有退出期权的企业将在联盟中处于优势地位并倾向于运用单一的控制机制——股权控制.没有退出期权的企业则更加依赖关系管理,联盟的股权控制与关系管理呈现互补特征.随着联盟中持有退出期权的企业数目的增加,联盟关系趋向于不稳定.与此同时,未来联盟收益越高,关系管理的作用就越大,两种控制机制的互补性就越强.
- 卢丽娟
- 关键词:动态联盟博弈
- 国际化多重R&D联盟及其治理模式选择研究
- 2005年
- 阐述了国际化多重R&D联盟的概念,并构建了用于分析R&D联盟的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国际化多重R&D联盟的特点及其所遇到的挑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一个分析不同类型的国际化多重R&D联盟如何选择合适治理模式的理论框架。
- 郭跃华
- 基于网站拓扑的网页内容精化算法被引量:1
- 2007年
- 通过对网页中无关信息分布特点和模式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网页内容精化算法——基于网站拓扑信息的网页无关内容识别与剔除算法。该算法在对网页内容进行分区后,认定与父节点网页具有相同内容的分区为该网页无关信息内容分区并将其删除。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率及精度。
- 李锋
- 关键词:信息提取
- 新产品开发网络组织复杂系统的演化
- 2007年
- 分析了网络组织新产品开发系统的复杂性特征,提出了网络组织向更高复杂性有序结构的非线性循环进化模型,为网络组织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赖朝安曹建新
- 关键词:产品协同开发网络组织
- 博弈框架下知识联盟协调机制的选择被引量:4
- 2006年
- 分析了企业特征、协调机制、效用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博弈理论,提出基于行为效用结构选择协调机制的分析思路,并研究了知识属性、企业能力和企业文化的特征对知识联盟的协调机制决策的影响。
- 卢丽娟
- 关键词:知识联盟
- 企业创新采纳决策实证研究
- 一、问题提出创新对社会和经济发展(Schumpeter,1942;Van de Ven,1986)以及产业竞争(Dosi,1988;Eisenhardt &Sehoonhoven,1990;Freeman,1982)具有...
- 郭跃华苏翔
- 关键词:创新采纳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文献传递
- 知识联盟控制机制的作用与选择被引量:3
- 2007年
- 知识联盟企业的行为受到联盟外界因素、联盟企业特征和控制的综合作用,控制机制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联盟行为分析的基础上。交易成本理论、基于资源的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研究联盟学习和控制的角度过于片面性,因此根据控制的作用机理,从联盟知识分享和保护协调的视角,探讨了外界因素和企业特征对控制机制选择的影响。
- 卢丽娟
- 关键词:知识联盟知识分享知识保护
- 基于GM(1,1)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动态评价被引量:5
- 2005年
- 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动态特性,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力的概念,它可以更好地评价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状况。另外,构建了一个评价企业技术创新活力的指标体系。同时,针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统计数据存在的有限性以及灰色性,尝试将灰色模型GM(1,1)应用于评价企业技术创新活力。
- 苏越良徐禾芳
-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