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ZZ004)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3
相关作者:郭台辉刘兵飞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宜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公民
  • 2篇拒斥
  • 2篇公民身份
  • 2篇合法化
  • 1篇学术史
  • 1篇用法
  • 1篇社会抗争
  • 1篇农民
  • 1篇农民工
  • 1篇主义
  • 1篇民工
  • 1篇绝对主义
  • 1篇抗争
  • 1篇公民概念
  • 1篇共和主义
  • 1篇法国大革命
  • 1篇分形

机构

  • 5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宜春学院

作者

  • 5篇郭台辉
  • 1篇刘兵飞

传媒

  • 1篇社会
  • 1篇天津行政学院...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人文杂志
  • 1篇武汉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公民身份认同: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形成理路被引量:28
2013年
公民身份的认同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公民身份研究与认同研究结合而被推动起来的,是亚民族的地方认同与超民族的区域认同汇合到政治层面得以表达的结果,对西方民族国家建构的现代公民身份及其认同形态都产生很大冲击。公民身份与认同既相矛盾又可部分融合;公民身份认同主要关注个体或群体对政治共同体之成员地位(包括自我安全、归属、团结、包容或排斥)的心理认知和主观感受,在于提升政治共同体之成员的尊严和地位。公民身份认同研究从外部可以划分为宪政爱国主义、多元主义、激进民主主义这三种理论视角与政治主张,从内部可以划分为合法化构建的、拒斥性的、重新规划的公民身份认同三种类型。本文立足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政治理论的主要文献,旨在厘清公民身份与认同两议题的结合过程,阐释据于公民身份认同的不同理论旨趣,探讨其内在的分形结构。公民身份认同研究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其内部分形在现实上正挑战着现代公民身份的单一认同结构。
郭台辉
关键词:公民身份
“区别对待的公民身份”与农民工的社会抗争被引量:4
2015年
公民身份表达对社会资源的平等分配与获得,与社会群体的抗争紧密关联。西方的新社会运动是在普遍平等的公民身份制度中追求群体的差异与独特,而中国的社会抗争是在"区别对待的公民身份"制度中追求个体的普遍平等。"区别对待的公民身份"主要表现为阶级划分、单位制与户籍制等方面。在阶级斗争消退、单位制式微与户籍制深入改革时期,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以多种身份在乡村、城市、工厂等多重空间,因多元诉求而参与社会抗争,成为推进中国普遍平等公民身份制度的底层动力。中央政府主动改革户籍制度,推进城镇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对冲这种动力,但仍需继续改革其他制度领域的"区别对待"形式。
刘兵飞郭台辉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抗争
公民身份认同及其三种分形被引量:6
2014年
公民身份问题已成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议题,大致可划分为制度、心理、行动、教育这相对分离又相互依存的四个维度进行研究。作为20世纪90年代之后勃兴的新维度,公民身份研究的心理认同维度旨在关注个体对于政治共同体之成员地位的主观认知、情感与判断,包括对自我安全、归属、责任、团结、包容或排斥等在心理层面的积极反应。西方学术界主要是在此维度进行公民身份问题的对话与争论。作为该维度的核心概念,公民身份认同进一步划分为合法化构建的、拒斥性的、重新规划的三种类型,三者在理论上相互推进,在实践中相互作用。该维度与类型的划分可以厘清晚近20年来西方学术界泛起的公民身份争论,有效透视西方学术界文化转向的总体状况及其内在动力机制。
郭台辉
法国大革命前期的“公民”用法问题
2012年
"公民"的用法在近代法国一直很混乱。《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制定之前盛行"公民",既用以批判专制王权,又糅合平等享有自然权利的人,旨在满足第三等级对公民平等与等级秩序的双重需求。《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制定者轻视"公民"混乱用法的严重性,把"公民"与"人"相嫁接,使之沦为表达和实现人之自然权利的工具,以至于把这种混乱转移到人与公民之间。随后,法令尤其是1791年宪法突出"积极公民"的社会政治地位,但进一步激化的社会矛盾和派系斗争使之流于形式。革命精英们一方面漠视"公民"的混乱用法,反而以此作为推翻旧体制和建立新体制的行动指南;另一方面不重视人之为人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只是借用"公民"语词鼓吹虚假的政治参与。
郭台辉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
公民概念如何通向现代?——一段学术史的考察被引量:1
2012年
在写入现代成文宪法之前,公民概念有一个从中世纪通向现代的学术史历程。中世纪城市对公民的定义很多,大致可分为法条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类。这为公民概念通向现代的两种观念传统铺陈了道路,即绝对主义与共和主义。共和观念的传统在前期以英国的托马斯.莫尔与哈林顿为代表,后期以法国的狄德罗、孟德斯鸠与卢梭为代表,强调积极参与、公共精神与政治责任;布丹首创的绝对观念传统经格劳修斯改造,由霍布斯推向极致,突出消极服从、权利义务与个体自保。劳尔森、洛克、普芬道夫在二者之间寻求调和。公民概念的两种传统在现代国家体系中有不同的汇合方式。法国共和传统的公民经大革命的大众化与民主化洗礼后,最终在宪法上固化为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现代概念。
郭台辉
关键词:公民概念共和主义绝对主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