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0991)

作品数:10 被引量:62H指数:5
相关作者:钱铭怡余红玉姚泥沙李松蔚王小玲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社交焦虑
  • 5篇正性
  • 3篇面孔
  • 1篇大学生
  • 1篇低分
  • 1篇信念
  • 1篇信息加工
  • 1篇移动网
  • 1篇移动网络
  • 1篇治疗干预
  • 1篇认知行为治疗
  • 1篇事后
  • 1篇随机对照试验
  • 1篇逃离
  • 1篇情绪
  • 1篇情绪启动
  • 1篇情绪启动效应
  • 1篇回想
  • 1篇假说
  • 1篇焦虑

机构

  • 10篇北京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2篇天津大学
  • 2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波鸿鲁尔大学

作者

  • 10篇钱铭怡
  • 8篇余红玉
  • 7篇姚泥沙
  • 6篇李松蔚
  • 5篇林沐雨
  • 5篇王小玲
  • 3篇杨鹏
  • 1篇赵欣
  • 1篇陈斯琪
  • 1篇温旭
  • 1篇王文余
  • 1篇周鹏
  • 1篇陈慧菁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心理...
  • 3篇中国心理卫生...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心理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移动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对社交焦虑者的干预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针对社交焦虑个体进行的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有效性证据,但对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网络干预的有效性研究仍然数量很少。本研究开发了针对社交焦虑的移动网络认知行为治疗课程。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募了100名社交焦虑者按照2:2: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移动组、网页组和等待组进行干预。结果:经过10周的干预,完成干预的移动组(n=31)与网页组(n=22)的被试,其社交焦虑水平与等待组(n=15)相比,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移动组P_(SIAS)<0.01,d_(SIAS)=0.95;移动组P_(SPS)=0.08,d_(SPS)=0.73);两个干预组的干预效果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验证了移动网络认知行为治疗干预社交焦虑的有效性,为此前已经通过网页形式得到验证的本土化网络干预方案后续在移动平台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支持性证据。
温旭张君睿陈慧菁陈慧菁钱铭怡
关键词:社交焦虑随机对照试验
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的解释偏差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考察高社交焦虑个体是否对正性面孔存在主观解释偏差,探索其对正性社交信息的解释方式,以帮助理解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的认知加工模式。方法:研究为单因素设计,以被试社交焦虑水平为组间变量。采用社会交往焦虑量表(SIAS),从60名学生中筛选出得分最高的前27%和最低的后27%,分别为高、低社交焦虑组。以正性情绪面孔为材料,给出其在特定社交背景下可能的正性、中性和负性解释,每种解释为一个独立的评分维度。通过自陈报告的方法,要求高、低社交焦虑组被试就想到某一解释的可能性大小进行评分;随后再根据自身对每种解释的相信程度,对三者进行排序。结果:评分结果表明,相比于低社交焦虑个体,高社交焦虑个体更不容易想到对正性面孔的正性解释(P<0.001),而更容易想到负性解释(P<0.001);排序结果表明,高社交焦虑个体更不相信对正性面孔的正性解释(P<0.001)。结论: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存在解释偏差;他们不仅无法充分理解正性面孔的积极含义,还更倾向于直接对正性面孔做出负性解释,两者都可能导致社交焦虑症状的维持。
姚泥沙李松蔚钱铭怡余红玉林沐雨王小玲杨鹏
关键词:社交焦虑面孔
社交焦虑者的自我聚焦注意特点(综述)被引量:13
2013年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anxietydisorder,SAD),又称社交恐怖症(socialphobia,sp),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FourthEdition,DSM.IV)诊断标准中提到,它是指在一种或者多种社交或表演场合(如与陌生人接触或可能被他人注视的场合)表现出明显且持久的害怕。SAD每年的患病率为8%,且大多数起病于青春期(15—19岁)。虽然患病率较高,但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谦逊内敛,
余红玉李松蔚钱铭怡
关键词:社交焦虑
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的情绪启动效应被引量:4
2013年
本研究采用情绪启动范式考察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解释偏差。研究以正性和打碎的面孔为启动项,正性或负性非社交词为目标项,要求高社交焦虑组被试和控制组被试判断目标项的情感色彩,并记录其反应时与准确率。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具有不同的情绪启动模式:高焦虑组被试未表现出显著地相容性效应;他们在正性-正性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慢于控制组被试。研究结果提示高社交焦虑个体具有对正性社交刺激的解释偏差,他们不能充分理解正性社交刺激的积极含义。
姚泥沙李松蔚钱铭怡余红玉林沐雨王小玲杨鹏
关键词:社交焦虑情绪启动
社交焦虑高、低分者事后反复回想的信息加工差异被引量:2
2014年
考察社交焦虑高分者和低分者在社交紧张事件后的事后反复回想过程中,在一般和特殊这两个信息加工维度上是否存在差异。由于一般和特殊的事后反复回想的编码没有标准,故设计研究一,为研究二的编码工作做准备。研究一以8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进行半结构性访谈,了解在校大学生在社交紧张事件之后的事后反复回想内容,并对此进行分类,形成开放式问卷。研究二以45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用开放性问卷收集被试在近期的一个社交紧张/焦虑事件后的想法,根据研究一设定编码规则,然后对这些想法进行编码,考察高、低社交焦虑水平者的想法在一般和特殊的信息加工维度上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在校大学生在日常的社交紧张/焦虑事件后,事后反复回想可以分为回忆当时的情境、反事实假设、猜测结果、分析原因、总结规律、制订计划等几类,并得到两个主要结果:1)高社交焦虑者一般的事后反复回想占总想法的比例比低社交焦虑者的高,差异边缘显著;2)一般的事后反复回想占总想法的比例与社交焦虑量表得分呈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王文余钱铭怡戴广南
关键词:社交焦虑情绪
注意偏向与社交焦虑:解释偏向的调节作用被引量:2
2016年
考察注意偏向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并探究解释偏向在其中的作用。研究一应用点探测范式对高社交焦虑个体进行连续两天的正性注意矫正训练,发现训练后社交焦虑个体自我报告的焦虑水平无明显变化;在刺激–探针间隔500 ms时,注意偏向由回避正性信息转为偏向正性信息。研究二引入解释偏向,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尝试探索三者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样本,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解释偏向在注意偏向与社交焦虑之间起调节作用。高解释偏向个体的注意偏向可以预测其社交焦虑,而低解释偏向个体的注意偏向不能预测社交焦虑。研究结果为注意偏向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
余红玉钱铭怡周鹏姚泥沙
关键词:社交焦虑
积极关注对社交焦虑者焦虑及认知偏差的影响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考察积极关注对社交焦虑者的焦虑、解释偏差及注意偏向的影响。方法:借鉴认知行为治疗中记录思维日记的方法(Dysfunctional Thought Record,DTR),改良后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社交焦虑者(非临床样本)进行一个月的正性思考,引导其关注正性信息。内容包括对某一正性事件积极的想法、积极的情绪、舒适的躯体感受以及积极的行为结果。结果:一个月的积极关注训练后,社交焦虑者自我报告的焦虑水平明显改善(P<0.001);解释偏差任务中选择正负性解释的反应时均明显缩短(P<0.01);注意偏向无明显变化。结论:提示对生活琐事的积极关注可以有效改善社交焦虑者焦虑症状及解释偏差。
余红玉钱铭怡姚泥沙
关键词:社交焦虑
注意偏向假说及其在社交焦虑群体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3年
近年来关于社交焦虑群体注意偏向的研究结果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干预中。本文总结并分析了前人关于社交焦虑群体注意偏向特点的两类理论假说:逃离假说和注意控制假说,并且比较了两类理论假说背景下通过注意训练的方法进行的临床应用研究,最后探讨了此类研究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余红玉李松蔚钱铭怡王小玲杨鹏林沐雨姚泥沙陈斯琪
关键词: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正性评价解释偏向的初步探究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考察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正性评价的解释偏向。方法:选取12名高社交焦虑(SIAS得分超过中国常模均值1个标准差)大学生参加半结构式访谈,了解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受到正性评价的情形和经历及对正性评价的反应,并归纳其解释正性评价的方式;另外选取大学生43人(高社交焦虑21人,低社交焦虑22人),采用简版负性评价恐惧量表(BFNE-S)、正性评价恐惧量表(FPES)、自编正性评价解释方式评定问卷评定其负性评价恐惧、正性评价恐惧水平及对正性评价解释方式,检验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评价的解释偏向。结果:访谈结果表明,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在受到正性评价时易产生负性情绪,其解释路径可归纳为"正性评价提升他人期望","正性评价增加人际冲突"两类。高社交焦虑组的BFNE-S和FPES评分均高于低社交焦虑组(均P<0.001);高社交焦虑组对正性评价的消极解释评分高于低社交焦虑组,对正性评价的积极解释评分低于低社交焦虑组(均P<0.05)。结论:高社交焦虑大学生认为正性评价会提升他人期望或带来关注,且相对于低社交焦虑大学生更倾向于用消极的方式解释他人期望提升与关注的后果。
杨鹏蒋婧琪李松蔚李松蔚姚泥沙余红玉林沐雨王小玲
关键词: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刺激的解释偏差被引量:4
2012年
本研究分别在短时(60ms)和长时(无时间限制)条件下呈现匹配的正性和中性面孔,要求高、低社交焦虑被试选择更具威胁性的面孔,以验证两者对正性刺激是否存在主观解释偏差,并考察该偏差产生于认知加工的哪一阶段。结果发现,长时条件下,高焦虑组选择正性面孔的比例显著高于低焦虑组;短时条件下无显著差异。提示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存在主观、外显的解释偏差,他们更倾向于对正性刺激做出消极解释,并且这种偏差产生于认知加工的后期。
姚泥沙李松蔚钱铭怡余红玉王小玲林沐雨赵欣
关键词:社交焦虑面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