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6076)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刘东艳韩庆喜张永韩秋影李宝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烟台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国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大型底栖动物
  • 3篇底栖动物
  • 3篇群落
  • 2篇养殖
  • 2篇群落结构
  • 2篇近海
  • 1篇大型底栖动物...
  • 1篇底栖动物群落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群落
  • 1篇养殖区
  • 1篇渔业
  • 1篇渔业捕捞
  • 1篇生态学
  • 1篇树轮
  • 1篇双壳
  • 1篇双壳类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因子
  • 1篇群落结构特征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国家海洋信息...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3篇韩庆喜
  • 3篇刘东艳
  • 2篇李宝泉
  • 2篇韩秋影
  • 2篇张永
  • 1篇王跃启
  • 1篇贺敏慧
  • 1篇袁泽轶
  • 1篇王全超
  • 1篇杨保

传媒

  • 2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树轮生理模型研究进展——以V-S,TREE-RING和MAIDENiso模型为例被引量:3
2015年
树轮生理模型能够揭示树木生长与外界环境关系的内在机制.模型允许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生长限制因子,避免了树木生长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随时间变化等问题.应用模型的一个显著优点即是能够分析树木生长与气候因子的非线性关系,定量区分不同环境因子对树木生长的贡献权重,为树轮气候学和树轮生态学研究提供生理基础.本文以V-S模型、TREE-RING模型和MAIDENiso模型为例,详细评述了模型的形成背景、运行机制、应用和各自的优缺点.比较而言,V-S模型的物理过程简单,对实测数据的要求在一般的树轮研究样点就可得到满足,应用范围广泛,目前已被成功用于分析不同气候区树木生长与外界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中.结合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实测数据,分析发现祁连圆柏生长主要受当地水分条件的限制,验证了此前基于统计结果的可靠性.TREE-RING和MAIDENiso模型的物理过程更为完善,能够分析工业革命以来大气CO2浓度增加对树木生长的影响,但对实测数据要求较高,如对日降水中δ18O值的需求,应用范围受限.整体而言,树轮生理模型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深化了人们对树木生长与气候因子关系的理解.模型的进一步优化与改进有待于对全球变化背景下树木生理生态交互过程及非气候因子影响的深入研究.
贺敏慧杨保
关键词:气候因子
山东荣成临洛北湾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2010年7月在山东荣成临洛北湾所获得大型底栖动物定量分析资料,研究了夏季该海域海带养殖区和邻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在物种组成、生物量、丰度、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特征和空间差异,并采用MDS和CLUSTER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以期为该地区以后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本次调查通过采泥和拖网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88种,其中采泥得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拖网采得大型底栖动物45种,各站位的物种多样性差异明显,物种数量从2种到21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站的物种数和丰度与DO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在所有大型底栖动物中,甲壳动物26种,多毛类环节动物24种,软体动物23种,棘皮动物8种,其他类群动物6种(鱼类5种,尾索动物1种)。该海域的优势种为多丝独毛虫和短叶索沙蚕。将CLUSTER结果以43%的群落结构相似性来划分,组内的相似性为50%~60%。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854个/m2,平均生物量为134.73 g/m2,与研究海域附近的历史研究结果相比较,该海域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仍处于较高的水平。
韩庆喜袁泽轶李宝泉张永韩秋影刘东艳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渔业捕捞对威海港附近海域底上大型底栖群落结构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根据2009年8月对威海港附近海域9个站位的拖网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威海港近海底上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结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多样性等。应用PRIMIER 6.0进行了物种多样性、群落指数和ABC曲线等的分析。本次调查共采到底栖动物48种,其中甲壳动物19种,鱼类14种,各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从3种到23种不等。通过对总物种数、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的分析发现,位于航道的WH5站和位于养殖区附近的WH9站与其它各站存在明显区别。渔业捕捞对威海满港附近的底上群落已经造成明显的影响,近岸底上群落遭受的扰动明显要强于外海。其它的人为扰动,比如航道航运较之渔业捕捞对底上群落有更加剧烈的扰动,同时海洋水产养殖的养殖筏架对保护海洋底栖动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韩庆喜李宝泉韩秋影张永王跃启王全超刘东艳
关键词:群落结构特征渔业捕捞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
近海双壳类筏式养殖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影响综述被引量:5
2014年
近海的双壳类筏式养殖,通过对海域水文、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从在对海岸带水域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滤食性双壳类能够摄食有机质颗粒和浮游植物,产生的粪便或假粪能够加剧生物沉降,造成有机质在海底表面的大量聚集,造成养殖海域的有机质污染。养殖设施也会引起当地水文状况和海流的改变。双壳类养殖筏架对大型底上动物来说,可起到人工鱼礁相似的作用,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庇护场所,增加了大型无脊椎动物和底层鱼类可利用的饵料数量,保护底上动物免受渔业捕捞等强烈扰动的影响,提高底栖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丰度和生产力。而对于底内动物来说,双壳类养殖对底栖群落的结构和组成的影响与海流的强度呈负相关,当养殖海域的海流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大量有机质将会被带走,对底内群落的影响将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海流能量较小的情况下,有机质的富集将会造成底栖群落多样性和丰度的降低。正确的养殖选址结合科学的生态容量评估,以及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是维持双壳类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韩庆喜刘东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