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9B00)

作品数:17 被引量:116H指数:7
相关作者:王飞穆兴民李锐刘振东胡林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欧盟第六框架计划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7篇土壤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4篇渭河流域
  • 4篇流域
  • 4篇河流
  • 4篇河流域
  • 4篇风蚀
  • 3篇水土
  • 3篇水土保持
  • 3篇黄土高原
  • 2篇玉米
  • 2篇水分
  • 2篇土壤风蚀
  • 2篇黄土高原地区
  • 2篇根系
  • 2篇风洞
  • 2篇风蚀区
  • 2篇风速
  • 1篇冬小麦

机构

  • 17篇西北农林科技...
  • 1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水利部黄河水...
  • 1篇宁夏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陕西省循环农...

作者

  • 13篇王飞
  • 12篇穆兴民
  • 4篇李锐
  • 4篇刘振东
  • 3篇胡林
  • 3篇何毅
  • 3篇宋自影
  • 3篇蒋冲
  • 2篇上官周平
  • 2篇白桦
  • 2篇李晓明
  • 2篇范清成
  • 2篇刘国彬
  • 2篇李敏
  • 2篇焦俏
  • 1篇王国梁
  • 1篇吴宏亮
  • 1篇李光录
  • 1篇谢永生
  • 1篇严丽

传媒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农机化研究

年份

  • 6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渭河流域6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与区域差异被引量:5
2012年
对渭河流域及其周边45个气象站点近60年的气温特征值,做空间插值、线性回归分析、气温突变分析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1951~2009年间渭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的的增温速率分别为0.252℃/10a和0.261℃/10a,年平均气温大于9℃区域所占流域总面积比,60年间上升34.78%;年平均最低气温大于3℃区域所占流域总面积比,60年间上升17.2%;2)年平均最高气温除1980s下降外,其余年代呈现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255℃/10a,其大于16℃区域所占流域总面积比,首先从1950s的46.27%下降至1980s的37.15%,而后又上升至2000年后的81.63%;3)年均温、年平均最低温和年平均最高温变化的转折点在1990年前后;4)气温日较差从1950s至1970s呈下降趋势,进入1980s后略有上升,其中气温日较差大于11℃区域所占流域总面积比,首先从1950s的55.96%下降至1980s的41.58%,而后又上升至2000年后的61.07%。
何毅王飞穆兴民
关键词:气候变化空间插值气温渭河流域MANN-KENDALL检验
保护性措施对农田土壤风蚀影响的室内风洞模拟被引量:6
2012年
为寻求合理的保护性耕作措施,试验设计了砾石覆盖、秸秆覆盖、覆盖与留茬组合的措施和4个风速等变量,研究风速、覆盖物和覆盖度与风蚀量、抗风蚀效率、风沙流结构的关系,比较多种措施之间的抗风蚀效果优劣。结果表明:1)4个设定风速下30%~90%覆盖度的秸秆覆盖的抗风蚀效率在54%~92%之间,砾石覆盖为26%~72%,30%的砾石覆盖或30%的秸秆覆盖与3种留茬高度的组合措施下,平均抗风蚀效率均在70%~78%之间;2)随着覆盖度的增加,砾石覆盖措施最小可抑制的有效风速值从8.0 m/s逐渐增大到12.5 m/s,秸秆覆盖措施从10.1m/s增加到了14.3 m/s;3)覆盖处理下0~62 cm高度内的输沙量大部分集中在0~26 cm;4)覆盖与留茬组合措施的输沙量多集中在60 cm以内。
刘振东王飞赵云严丽
关键词:砾石覆盖留茬风蚀风洞
近50年黄土高原风蚀区风速的区域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风影响着地面热量平衡和水循环,也是土壤风蚀的主要动力。选取黄土高原风蚀区12个代表站1957—2009年的风速资料,采用距平累积、Mann—Kendall等分析方法,研究了12个站点的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变化特征以及起沙日(DTS)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风蚀地区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固原、盐池县年平均风速最大,东部地区河曲县风速最小,固原、横山和绥德地区的年均起沙日最多。靖远、银川和绥德的年平均风速呈现显著增大趋势,其余站点年平均风速都呈现降低趋势。年最大风速均呈现减小趋势。日最大风速的极大值出现在4—5月,5月份起沙日出现次数最多,由于该时段春耕扰动地表,而且植被萌发前地表覆盖较小,故容易产生风蚀。
范清成王飞穆兴民刘振东
关键词:风蚀区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起垄覆盖集水效应被引量:17
2009年
为了选择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种植最佳集水技术,采用5种不同处理方法(秸秆覆盖、起垄覆膜膜侧种植、起垄无膜、无垄覆膜和常规耕作)对土壤蓄水量和玉米的生理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土壤蓄水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产量性状等指标均存在差异,以起垄覆膜膜侧种植为最优种植模式,其耕作层土壤蓄水量在抽雄期(8月9日)比对照高72.3%;整个生育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平均高16.95%、9.77%和16.21%,籽粒产量比对照提高27.28%。表明各种起垄覆盖集水模式对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种植均具有增产效果,其中起垄覆膜膜侧种植集水效应最好,增产效果最优,是该区大面积推广的最佳耕作模式。
李永平杨改河冯永忠康建宏吴宏亮
关键词:垄作集水技术玉米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被引量:13
2011年
保护性耕作能够有效减少农田土壤风蚀。通过室内风洞模拟试验,研究秸秆覆盖、留茬和垄作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北部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和留茬能有效降低土壤风蚀速率,秸秆覆盖量为4 210 kg/hm2时土壤风蚀速率最小,与对照相比减少62.8%;垄作在低风速下能够降低土壤风蚀率,垄向与风向垂直时降低土壤风蚀,垄向与风向平行甚至加剧土壤风蚀;土壤风蚀速率随着覆盖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而降低。2)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时,土壤风蚀速率与风速呈显著幂函数关系。3)秸秆覆盖处理0~60cm总输沙量最小,垄作方式总输沙量最大;垄向与风向垂直的垄作方式0~60 cm输沙量主要集中在45~60 cm,其他耕作方式下0~60 cm输沙量主要集中在0~15 cm。0~15 cm输沙量比例随风速的增加而升高,风速一定时则随留茬高度的降低而降低,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而降低。因此,为减少该地区的土壤风蚀,宜采用秸秆覆盖、留茬20cm以及二者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来降低土壤风蚀量。
范清成王飞穆兴民刘振东李锐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风蚀风洞模拟
根系对土壤机械压力影响的模拟试验被引量:7
2011年
为了研究根系对土壤机械压力的大小、分布和影响因素以及各个因素与其相互关系,该研究采用自制的压力测量装置,测定并分析了不同模拟根系对不同体积质量土壤产生的机械压力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模拟根系对土壤机械压力与根系直径呈极显著(p<0.01)幂函数关系,随着直径增加,根系对土壤的机械压力增加;随着土壤体积质量增加和土层深度增加,根系对土壤机械压力增加;当植株受到风力作用时,随着风力变大,根系对土壤机械压力呈递增变化。模拟研究表明,根系生长可以对土壤产生机械压力,地表风力等扰动力量也可以传递到根系并引起这种机械压力的变化,这种压力可能会对土壤结构和物理行为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尽管该文是通过模拟根系进行模拟生长试验,仍然对研究根系生物力学有指导意义。
宋自影王飞胡林穆兴民康绍忠
关键词:土壤函数
测量根系对土壤机械压力的试验装置设计被引量:3
2010年
根系对土壤机械压力是综合反映土壤-根系复合体相互作用的力学指标。该研究研制出了一种可利用气体或液体介质进行直接测量根系对土壤机械压力的试验装置。利用气体介质测量装置进行了模拟根系的穿插试验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结果;利用液体测压试验装置进行了模拟根系穿插试验和植物生长期根系压力测定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装置满足压力测量试验设计的需要,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精度,可以用本试验装置直接进行根系对土壤机械压力的测量。
胡林王飞李晓明穆兴民宋自影
关键词:根系
嘉陵江流域输沙量演变规律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是长江流域重点产沙区之一,研究流域输沙量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揭示其水土流失规律及人类活动水文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嘉陵江北碚站月及年输沙量,分析了流域输沙量演变规律及流域内人类活动对输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年输沙量总体呈降低趋势,1980s—1990s年输沙量波动程度相对较大;流域年输沙量在1992年发生突变,突变年份后年径流量有所增加,年输沙量明显减少,突变年份后年输沙量波动程度加剧;年内输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7—9月),占全年72%以上,总体变化呈单峰型;根据北碚站1956—2008年降雨—输沙双累积曲线,流域输沙量相对降雨量在1984年发生突变,降水和人类活动在突变年份前后对输沙量衰减的影响分别为25%和75%,人类活动的影响占据了主导地位。
宋凤军穆兴民白桦
关键词:输沙量水土保持泥沙变化
渭河流域气候变化与区域分异特征被引量:13
2010年
基于渭河流域分布区4个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资料,分析了1951—2007年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等气候要素变化及区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渭河流域年平均风速和年最大风速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近年来年平均风速和年最大风速没有明显变化,且均小于平均值。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的突变年份,但总体上,1987年后的年降水量平均值明显小于1987年前的年降水量平均值。日降水量≥0.1mm日数自1993年后均小于平均值,但是在1993—2007年期间没有明显变化。渭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分别以0.544,0.509,0.386,0.667℃/10a的速度上升,远大于全球近50a来0.13℃/10a的平均增温速率,年气温极差增大。日照时数呈现出区域分异特点,不同地区的日照时数变化也有所不同,东北部日照时数呈现出增加趋势,其它区域则呈现出减少趋势。相对湿度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渭河流域气候呈现出暖干化变化趋势。
焦彩强王飞穆兴民李锐
关键词:渭河流域气候变化
近6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降水量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将会影响农业生产。采用传统统计、空间插值和距平累积分析等方法,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及其周边26个代表性气象站点1951—2009年59a系列的降水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递增,不同的降雨强度在各年代分布不均,并且降水日数与降水量变化不完全一致。(2)1950s—1970s降水量减少,1980s后降水量增加,进入1990s后,降水量又开始减少,2000年后降水量略有增加。(3)降水量变化特征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大部分站点年降水量1968年或1975年以前高于多年平均降水量,1968—1990年或1975—1990年期间,年降水量围绕多年平均降水量震荡,1990年后,降水量普遍低于多年平均值。
何毅王飞穆兴民张文帅焦俏李锐
关键词:气候变化降水降水日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