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0946)
-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玉彭江卢世璧赵庆郭志远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周围神经细胞外基质在神经再生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是指自然发生沉积在细胞周围的大分子物质,其为细胞提供结构支撑和黏附位点,并在细胞黏附、迁移、增殖、分化和基因表达中起重要的信号传递作用。周围神经细胞外基质成分主要包括胶原(Ⅰ,Ⅲ,Ⅳ,Ⅴ)、层粘连蛋白、纤连蛋白、硫酸软骨素及其他神经因子,其组成和特点表现出了细胞外基质成分作为神经修复材料的优越性。本文对周围神经来源的细胞外基质在构建组织工程神经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高旭鹏彭江孙逊郭志远王玉赵庆卢世璧
- 关键词:细胞外基质周围神经神经再生
- 周围神经Wallerian变性不同时间点对干细胞归巢的趋化作用
- 2014年
- 目的 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点Wallerian 变性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归巢的影响。 方法 成年雄性SD 大鼠72 只,体质量220 ~ 250 g,按体质量编号随机分为6 组(n=12),每组内再按注射细胞和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A、B 两组,A 组(n=6) 经尾静脉注射红色荧光间充质干细胞(red fluorescence protein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RFP-BMSCs) 和0.9% 氯化钠注射液,B 组(n=6) 经尾静脉注射RFP-BMSCs 和膜蛋白CXCR4 特异性拮抗剂(AMD3100) ;所有实验动物均在无菌条件下暴露坐骨神经,并于梨状肌下缘切断坐骨神经,近端结扎,远端旷置,然后分别在坐骨神经切断后的1 d、3 d、7 d、14 d、1 个月、2 个月行尾静脉RFP-BMSCs+0.9% 氯化钠注射液(A 组) 和RFP-BMSCs+AMD3100(B 组) 注射,并在注射后的第3 天行活体成像系统观察。 结果 随着时间的延长,RFPBMSCs在发生Wallerian 变性的坐骨神经中的聚集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现象;坐骨神经Wallerian 变性的早期(1 ~ 3 d),注射RFP-BMSCs+AMD3100(B 组) 的RFP-BMSCs 聚集现象明显弱于RFP-BMSCs+0.9% 氯化钠注射液(A 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干细胞可以向发生Wallerian 变性的神经组织聚集,在不同的时间点,其归巢现象存在先增高后降低的现象;在Wallerian 变性的早期,其归巢现象可能部分受到SDF-1-CXCR4 轴的调控,可以被CXCR4 特异性拮抗剂AMD3100 所抑制。
- 高旭鹏彭江孙逊郭志远王玉卢世璧赵庆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周围神经损伤干细胞归巢
- 周围神经修复与间质干细胞归巢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2年
- 据流行病学统计,周围神经损伤约占创伤患者的2.8%[1],国内每年新增病例约30~50万例。由于神经组织的功能特异性和不可完全再生性,决定了周围神经一旦损伤后,致残的比例和危害的程度远远高于其他组织的损伤。
- 赵庆任志午彭江王玉卢世璧
- 关键词:周围神经修复干细胞归巢周围神经损伤间质流行病学统计神经组织
- 经尾静脉移植干细胞治疗神经Crush损伤的研究
- 2014年
- [目的]探讨经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SD大鼠周围神经Crush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建立SD大鼠5 mm坐骨神经Crush损伤模型,然后将实验动物分为两组:干细胞治疗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Crush损伤模型建立后1周,经尾静脉分别注射5×106干细胞(干细胞治疗组)或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然后于不同的时间点分别借助于活体荧光成像系统、坐骨神经指数测量、电生理检测和神经肌肉病理学等方法评价干细胞的归巢现象及其对神经Crush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活体荧光成像系统检测到干细胞治疗组的损伤侧神经Wallerian变性区域有高强度荧光信号聚集;SFI测量证实在损伤后2、4、6周三个不同时间点,干细胞治疗组SFI的恢复优于对照组;同样的,电生理检测和神经肌肉病理学均提示干细胞治疗组的促神经损伤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经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周围神经Crush损伤的修复。
- 高旭鹏郭志远孙逊王玉彭江郭全义赵庆卢世璧
- 关键词: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损伤WALLERIAN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