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00020)

作品数:5 被引量:130H指数:5
相关作者:李晓文赵振坤朴世龙方精云黎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湿地
  • 3篇生境
  • 2篇湿地恢复
  • 1篇氮素
  • 1篇野外考察
  • 1篇生境破碎化
  • 1篇生境适宜性
  • 1篇湿地保护
  • 1篇湿地土壤
  • 1篇适宜性
  • 1篇适宜性分析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氮
  • 1篇土壤氮素
  • 1篇破碎化
  • 1篇迁移
  • 1篇潜在生境
  • 1篇网络
  • 1篇网络构建

机构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国家环境保护...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作者

  • 5篇李晓文
  • 3篇赵振坤
  • 1篇崔保山
  • 1篇方精云
  • 1篇罗菊春
  • 1篇郑钰
  • 1篇黎聪
  • 1篇朴世龙
  • 1篇王庆改
  • 1篇白军红
  • 1篇张杰

传媒

  • 2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的规划设计——以武汉市郊涨渡湖为例被引量:17
2005年
依据野外考察和实地调研,对武汉市郊涨渡湖区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进行了规划设计,首先基于高程、坡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等不同的组合分析了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的适宜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应采取的相关措施及所涉及的空间范围。研究表明,基于DEM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适宜性分析为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规划设计的提供了科学依据,而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实施措施的确定和空间定位使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工程更具可操作性。最后,对以涨渡湖为代表的长江中游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张杰赵振坤李晓文
关键词:湿地恢复规划设计生境适宜性分析野外考察长江中游
涨渡湖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对水禽生境的影响被引量:8
2005年
结合世界自然基金会与湖北省政府在涨渡湖开展的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示范项目,本研究在对涨渡湖区湿地恢复生境改造规划设计的基础上,以该区域越冬水禽生境为标准,分析了涨渡湖区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所导致的水禽生境适宜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施生境改造、湿地恢复措施后,原来遭到人类活动干扰破坏,基本退化消失的核心生境、适宜生境等高等级生境适宜性等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通过废弃、重新调整生境敏感区域的道路和部分居民点等生境管理措施,能有效地减轻生境破碎化的影响,改善生境质量;对于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虽然湿地恢复的规模和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通过生境改造和管理措施,模拟、重建湿地生境,减轻人为干扰导致的生境破碎化影响,同样可以相当程度上提高有效核心生境面积,改善湿地生境质量。
李晓文赵振坤罗菊春
关键词:湿地恢复生境适宜性生境破碎化
长江中游生态区湿地保护空缺分析及其保护网络构建被引量:40
2007年
构建了综合反映长江中游生态区地形、植被与地表覆盖特征的GIS综合空间数据库,在对长江中游生态区核心湿地保护物种,即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分布范围和生境需求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反映物种分布与GIS数据库中生态地理因子关联的生境适宜性单元,从而确定了核心物种分布的潜在生境,对照现有保护区分布格局,找到了区域湿地生境保护的薄弱和空缺区域(Gaps),评价了现有保护区系统对潜在生境保护的有效性。基于Gap分析结果和现有保护区分布格局,进一步考虑保护网络的整体性和连通性以及保护成本,构建了长江中游湿地保护区生物保护网络的合理格局。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生态区核心物种潜在生境涉及134个县(市)级单元,而目前长江中游湿地保护网络仅覆盖了23.49%的潜在生境,仍有大量潜在生境游离于现有保护区系统外。为完善长江中游生态区湿地保护网络,应在湖北(13县)、安徽(8县)和江西(1县)所属22个县域内建立新的湿地保护区或保护小区,并与现有湿地保护系统有机整合,最终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由45个县级单元构成的的长江中游生态区湿地生物保护网络合理格局,并保护80%以上核心物种的潜在生境。本研究同时也表明基于GIS生态地理空间数据库和生境适宜性单元概念进行大尺度生境分析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李晓文郑钰赵振坤黎聪
关键词:潜在生境GAP分析保护网络
湿地土壤氮素研究概述被引量:26
2006年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效益。湿地发挥着N素的源、汇和转换器的功能,而湿地土壤中N素含量及其迁移转化过程也显著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以湿地土壤N素过程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湿地土壤N素贮量,湿地对N素的截留能力以及湿地N素的迁移转化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白军红李晓文崔保山王庆改
关键词:湿地土壤氮素截留迁移
上海城市土地利用转变类型及其空间关联分析被引量:42
2004年
基于多时段TM遥感影像资料,通过地图代数和空间关联分析、相邻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手段的综合应用,论文对上海地区近10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形成过程和相关空间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近10年来上海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经历了“单核扩展”模式为主(1987~1990年)到“单核扩展”、“多核扩展”与“点—轴”扩展模式并存(1990~1995年),直至“多核扩展”及“点—轴”等复杂扩展模式为主(1995~2000年)的变化过程,导致上海中心城区和郊县城镇规模急剧扩张,交通干道沿线区域城市化过程明显增强,并形成整个上海地区城市化网络结构;②面积贡献率较大、转变频率较低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与其他类型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和空间亲和性,构成中心城区或卫星城、郊区城镇的扩展核心;③面积贡献率较低的类型,其转变频率较高,分布零散,构成扩展核的外围部分,这些城市周边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紊乱、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活动;④城市化过程的内在空间机制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转变频率有密切关系。在更精细的尺度上依据转变频率划分的类别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体现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空间分异,及其作为宏观驱动机制的社会经济因子所具有的空间差异性。
李晓文方精云朴世龙
关键词:城市土地利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