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2007-62)

作品数:10 被引量:27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国君敬海明马玲赵超英高文晖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脉络丛
  • 8篇蛋白
  • 7篇脑脊液
  • 5篇蛋白质
  • 5篇蛋白质组
  • 5篇蛋白质组学
  • 5篇蛋白质组学技...
  • 5篇血-脑脊液屏...
  • 5篇组学技术
  • 5篇白质
  • 5篇
  • 4篇毒理
  • 4篇毒理学
  • 4篇毒性
  • 3篇差异蛋白
  • 2篇毒理学研究
  • 2篇毒性机制
  • 2篇神经毒
  • 2篇神经毒性
  • 2篇生物标志

机构

  • 1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0篇北京市预防医...
  • 7篇北京市疾病预...
  • 4篇军事医学科学...
  • 4篇北京蛋白质组...
  • 1篇北京中研同仁...

作者

  • 10篇李国君
  • 9篇敬海明
  • 6篇赵超英
  • 5篇马玲
  • 4篇魏开华
  • 3篇张拓
  • 3篇刘君丽
  • 3篇刘建中
  • 3篇高文晖
  • 3篇杨帆
  • 2篇郑珊
  • 2篇原剑
  • 2篇张馨月
  • 2篇李静
  • 1篇杜宏举
  • 1篇李煜
  • 1篇宁钧宇
  • 1篇张鹏
  • 1篇李红
  • 1篇聂燕敏

传媒

  • 5篇毒理学杂志
  • 3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国外医学(卫...
  • 1篇中国生物化学...
  • 1篇中国职业安全...

年份

  • 2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职业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毒理学研究而发展起来的毒理蛋白质组学包括机制性研究与生物标志物研究两方面的内容。近年来,毒理蛋白质组学发展迅速,在职业毒理学研究的诸多领域,如肝毒性、肾毒性、生态毒性、药物毒性、神经毒性等的机制与生物...
敬海明李国君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毒性机制
文献传递
脑脉络丛组织的连接蛋白、转运蛋白及其药理毒理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脑脉络丛组织是血-脑脊液屏障的物质基础,也是脑脊液的重要来源。其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由连接蛋白组成,是维持细胞间机械屏障的结构基础,不仅具有调节细胞间物质流动和维持上皮细胞极性的功能,而且还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基因转录等过程的信息传递与调控;其上皮细胞膜上分布的各种转运蛋白,不仅在提供营养和激素等脑组织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清除脑脊液中的一些有害化合物及代谢物方面起关键作用,而且在药物与毒物的运输调控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连接蛋白和转运蛋白构成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网络结构,在维持脑室生理稳态以及保护脑组织免受内源性和外源性有害物质损害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就脑脉络丛组织的连接蛋白、转运蛋白及其药理学与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刘君丽敬海明李国君
关键词:脉络丛血-脑脊液屏障连接蛋白转运蛋白药理毒理
大鼠脉络丛组织中锰毒性差异蛋白的筛选、鉴定和GO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及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锰对构成血-脑脊液屏障的脑脉络丛组织(choroidplexus,CP)的病理损伤作用及其差异表达蛋白,并对这些差异蛋白按其gene ontology(GO)注释进行细胞学组分、分子功能与生物学过程的分类分析。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1.5月龄)进行腹腔注射无水氯化锰(6 mg Mn/kg B.W)建立3个病程(30、90 d及90 d后无处理观察30 d)的锰中毒动物模型,分离其双侧侧脑室CP后,应用光镜与透射电镜观察锰所引起的CP病理形态学改变,同时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筛检出锰毒性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病理形态学观察发现锰可引起CP上皮细胞发生不规则萎缩变小,微绒毛结构紊乱、缩短,胞浆内出现空泡,核质凝聚,线粒体结构破坏,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出现部分断裂或消失等,并且这些改变随病程发展表现为加重的趋势;2D-PAGE结合nano-LC-MS/MS的方法鉴定到了32个锰病程相关的差异蛋白质,其中有27个上调蛋白,5个下调蛋白。GO分类分析后发现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分布在线粒体、膜表面以及细胞质内,以结合、催化活性以及转运功能为主,参与代谢与转运等生物学过程。结论锰可引起CP的细胞及亚细胞结构发生病理性损伤并表现为一定的时效性,即便停止锰染毒上述损伤仍然进行性加重;同时,还可造成CP中特定功能蛋白质随病程进展发生上调或下调的变化,这些改变很可能是锰引起BCB结构损伤和功能失调的分子基础,其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展。
敬海明杨帆刘建中高文晖张拓赵超英马玲郑珊聂燕敏杜宏举张馨月原剑潘晨松蒲海李静魏开华李国君
关键词:脉络丛血-脑脊液屏障差异表达蛋白
血-脑脊液屏障的结构、功能及其毒理学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0年
血-脑脊液屏障(BCB)位于脉络丛组织中,将外周血与脑脊液(CSF)分为2个相对独立的循环系,负责二者之间的物质转运。BCB通过分泌CSF及其成分维持脑室的稳态环境,同时通过其屏障作用保护脑组织免受各种内源性与外源性有害因素的损害作用,近年来与其相关的毒理学研究主要涉及到药物毒性、重金属毒性以及一些体外实验的研究领域等。
敬海明敬海明
关键词:脉络丛血-脑屏障毒理学
Label free方法研究大鼠脑脊液中锰毒性相关的差异蛋白质组
目的:锰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但过量的环境和职业锰暴露能够引起机体发生类帕金森氏综合征等神经退行性损伤为主的病理改变。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本研究旨在探查临床可介入性生物样本脑脊液中锰毒性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谱,为今后深入的...
敬海明杨帆张拓赵超英马玲张馨月魏开华李国君
关键词:脑脊液脉络丛
文献传递
锰对大鼠血-脑脊液屏障模型转铁蛋白受体的分子毒性机制
2010年
目的观察锰暴露对铁调节蛋白(IRPs)和编码转铁蛋白受体(TfR)的mRNA之间结合亲和力的影响,从而探讨锰对血-脑脊液屏障铁转运体系的作用。方法将原代培养的脉络丛上皮细胞生长于具有两个培养槽的三明治式的可通透膜上作为体外的血-脑脊液屏障模型,采用微量放射性元素59Fe测定经上皮细胞转运的铁,以胶移实验及PCR等探索其分子机制。结果 100μmol/L的锰处理血-脑脊液屏障体外模型24 h后,与对照组相比,铁的Ki增加了35%,同时铁在细胞内的贮存降低了58%。胶移实验显示,锰暴露增加了IRP1、IRP2与含有环形干状结构的mRNAs的结合,从而导致细胞内TfR蛋白的浓度增加了84%。RT-PCR、实时定量逆转录PCR的结果表明,锰暴露既不影响编码TfR的核不均一性RNA(hnRNA)的水平,也不影响初始合成的TfR mRNA的含量,但是锰暴露引起了TfR成熟mRNA的显著增多和Ferritin mRNA的减少。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锰能增加铁在血-脑脊液屏障的转运,这一效应很可能归因于锰作用于TfR蛋白生成相关的翻译过程,而不是作用于TfR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因此,锰在血-脑脊液屏障的毒性机制主要在于脉络丛上皮细胞中TfR mRNA和相关蛋白IRPs间相互作用的失调。
李国君赵秋去郑伟
关键词:血-脑脊液屏障脉络丛转铁蛋白受体铁蛋白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神经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蛋白质组是指一个基因组、一个细胞、组织或一种生物体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学是指用来研究蛋白质组的学科,主要包括蛋白质分离、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技术。
敬海明李静李国君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技术神经毒性机制生物标志物
MALDI-TOF/TOF和LC-MS/MS液质联用分析大鼠脑脉络丛的多肽组被引量:5
2010年
脉络丛(choroid plexus,CP)位于血液与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之间,不仅是CSF的重要来源,而且是构成血液-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BCB)的组织基础.CP参与脑组织中一些血源性多肽的输送以及自身多肽合成的生理过程,在维持脑微环境动态平衡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分别运用MALDI-TOF/TOF和LC-MS/MS液质联用系统分析了成年SD大鼠血液-脑脊液屏障(即脉络丛组织)中的多肽组.共鉴定到163个多肽(P<0.001),这些多肽为69种蛋白质的降解肽段,其中ATP合酶(ATP synthase),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血红蛋白(hemoglobin),NADH-辅酶Q氧化还原酶(NADH-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β珠蛋白(beta-globin)这5种蛋白质的肽段数占总肽段数的50%以上,并且部分多肽序列相似度高,类似其前体蛋白的逐步降解片段,而这些前体蛋白质的分子量多数在10kD至20kD之间.上述研究结果为SD大鼠脉络丛组织的生理功能研究及组织多肽组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杨帆敬海明张拓原剑赵超英马玲甄蓓李国君魏开华
关键词:生物质谱脉络丛
氯化锰对脉络丛Z310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氯化锰(MnCl2)对永生化的脉络丛上皮细胞系Z310细胞增殖作用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低剂量MnCl2(0.00005、0.0005、0.005、0.05、0.5、5、20和50μmol/L)和高剂量MnCl2(50、100、200、400、800、1000和1600μmol/L)对Z310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MnCl2作用后细胞的形态变化,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剂量MnCl2对细胞周期时相的影响。结果在一定范围内的低剂量MnCl2对Z310细胞增殖起促进作用,随着剂量的增高,MnCl2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转变为抑制作用。200、400及800μmol/L的MnCl2作用48 h后,Z310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数量明显减少,排列不紧凑,且多边形态不明显,呈类梭状生长,核膜皱缩,核质浓缩、边缘化,线粒体出现缺嵴空泡化,胞质空泡化。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100、200、400及800μmol/L的MnCl2作用于Z310细胞24 h后,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较对照组从1.8%增加到7.6%,48 h后从5.0%增加到19.2%。结论低剂量(0.00005~5μmol/L)和高剂量(100~1600μmol/L)MnCl2对脉络丛上皮细胞Z310细胞增殖分别具有低剂量促进和高剂量抑制的作用。高剂量MnCl2能将Z310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同时高剂量MnCl2还可造成Z310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发生病理性改变。
刘君丽胡雯若李煜谭壮生高文晖宁钧宇马玲赵超英李国君
关键词: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
氯化锰对大鼠血-脑脊液屏障的损伤作用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氯化锰对大鼠脑脉络丛组织的毒性损伤作用。方法 大鼠ip给予氯化锰6mg(Mn).kg-1建立不同暴露时长(30d,90d及90d后无处理观察30d)的氯化锰中毒动物模型,各时间点染毒结束后采集血清与脑脊液(CSF)样本,提取侧脑室的脉络丛组织。溴甲酚绿法和ELISA法检测血清白蛋白(SALB)与CSF白蛋白(CALB)水平,并计算CSF白蛋白指数。光镜与透射电镜下检测大鼠脉络丛组织、细胞及亚细胞结构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氯化锰30d组、氯化锰90d组及氯化锰90d+30d恢复组CSF白蛋白、CSF白蛋白指数均明显高于其相应的对照组(P<0.05),并且氯化锰30d组CSF白蛋白、CSF白蛋白指数低于氯化锰90d组与氯化锰90d+30d恢复组(P<0.05),氯化锰90d组CSF白蛋白、CSF白蛋白指数低于氯化锰90d+30d恢复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氯化锰导致脉络丛上皮细胞形状不规则,微绒毛结构紊乱、缩短;胞浆内出现空泡、核质凝聚,线粒体结构破坏,细胞间连接部分断裂或消失等,随染氯化锰时间的延长有加重的趋势,并且脱离氯化锰接触30d后仍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结论氯化锰可以引起脉络丛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具有时效性与不可逆性的特征;CSF白蛋白及CSF白蛋白指数与脉络丛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可以作为判断血-脑脊液屏障损伤程度的参考指标。
敬海明刘建中高文晖赵超英马玲李国君
关键词:氯化锰血脑屏障脉络丛白蛋白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