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6034)

作品数:2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陈建芳冉莉华陈荣华王小华赵庆英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德国汉堡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南海北部
  • 2篇季风
  • 2篇沉积物捕获器
  • 1篇东亚季风
  • 1篇氧碳同位素
  • 1篇有孔虫
  • 1篇同位素
  • 1篇气候
  • 1篇季风气候
  • 1篇硅藻
  • 1篇浮游
  • 1篇浮游有孔虫

机构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德国汉堡大学

作者

  • 2篇陈荣华
  • 2篇冉莉华
  • 2篇陈建芳
  • 1篇郑连福
  • 1篇郑玉龙
  • 1篇赵庆英
  • 1篇王小华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季节性变化及其对季风气候的响应被引量:7
2011年
通过对南海北部和中部两套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中的颗粒物样品进行硅藻分析,揭示了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区域差异和各自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响应。研究表明在南海北部和中部海域,硅藻通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海洋初级生产力水平,其中南海北部硅藻通量明显低于中部,这可能与北部颗粒物样品采集期间发生的El Ni o事件有关;南海北部和中部硅藻通量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其中东亚冬季风对南海北部海域硅藻的生长有着显著影响,而南海中部则受夏季西南季风的影响更为强烈;南海北部深层硅藻通量高于浅层,这表明南海北部可能存在较强的深层流作用。
冉莉华郑玉龙陈建芳陈荣华郑连福WIESNER Martin-G
关键词:硅藻季风沉积物捕获器
2009—2010年南海北部浮游有孔虫通量和稳定同位素季节变化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响应被引量:7
2014年
通过对南海北部2009—2010年获得的浅层、中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样品分析,发现浮游有孔虫总通量和主要属种Globigerinoidesruber,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和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的通量和百分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盛行期出现高值,特别在冬季风期间高值明显,在季风间歇期出现低值,展示出"双峰型"通量模式。浮游有孔虫通量与颗粒总通量、有机碳通量、总碳通量、总氮通量、碳酸钙通量和蛋白石通量变化一致,随叶绿素a浓度和风速大小变化而改变,表明南海北部生源颗粒通量主要受季风影响的表层生产力所控制。浮游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与表层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相吻合。壳体δ18 O主要受海水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深度属种的δ18 O变化反映了上层海水温度梯度。此外,壳体碳同位素值总体上在东亚季风强盛期低、季风间期高,与表层海水中叶绿素a浓度和海表风速的变化趋势相反,说明浮游有孔虫δ13 C值反映了水体营养和表层生产力的变化。
王小华陈荣华赵庆英陈建芳冉莉华Wiesner M G
关键词:沉积物捕获器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东亚季风南海北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