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8JA740020)

作品数:11 被引量:36H指数:3
相关作者:王琼王心洁毛玲莉朱湘军陈曦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兰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社会学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语言文字
  • 2篇社会学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8篇翻译
  • 3篇文学
  • 2篇意象
  • 2篇诗歌翻译
  • 2篇论文学
  • 1篇学科
  • 1篇译本
  • 1篇英译
  • 1篇再创作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学
  • 1篇人文学科
  • 1篇身份
  • 1篇数码
  • 1篇数码时代
  • 1篇太阳
  • 1篇太阳意象
  • 1篇强势
  • 1篇权力
  • 1篇全球本土化

机构

  • 9篇暨南大学
  • 3篇兰州大学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作者

  • 5篇王琼
  • 4篇王心洁
  • 3篇毛玲莉
  • 1篇朱湘军
  • 1篇陈曦
  • 1篇胡慕辉

传媒

  • 3篇暨南学报(哲...
  • 2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求索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图书与情报
  • 1篇外国语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浅论文学翻译中从“缺无”到“再创作”的过程被引量:4
2009年
译者的翻译心理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简而言之,它可表述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先理解,后表达。文学翻译有着高度的再创作属性,由于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语言符号组合规则及文化涵义,所以语言间的差异和不对等是必然存在的。在一种语言文化中存在的事物,在另外一种语言文化中可能会根本不存在,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和文化上的"缺无"(lack)。本文认为:1)从微观主体的角度看,译者的"翻译欲"是建立在"渴望"弥补语言文化上的"缺无",而导致了"再创作"。这种翻译再创作空间的大小取决于译者的个人整体的知识结构和驾驭语言的能力。2)从宏观主体的角度看,译者的"翻译欲"是由外在的客观环境的不足和主观情感的双重因素造成的。
王琼王心洁
人文学科的“危机”和“转机”——以德勒兹哲学为视角被引量:7
2012年
商业经济模式和科学量化标准对人文学科的不公平定位和不合理评估,导致了人文学科的处境日渐衰落。西方人文学科所遭受的种种经历折射出了全球人文学科的困境。首先总结西方有关人文学科危机的话语,重新梳理人文学科的定义和存在的意义,提出人文学科的"危机化"现象是一种比较戏剧化和悲观化的现实主义看法。其次,从德勒兹和迦塔利的‘块茎’哲学思想切入,认为在当今的数码时代和网络体意识下,这种"危机"所带来的正是新一轮不可忽视的"转机"。
王琼
关键词:人文学科块茎数码时代
诗歌翻译创作空间中的意象与局限被引量:2
2010年
"局限"是文学翻译作为"再创作"的必然前提,而"意象"正是诗歌翻译中的局限成分。"意象"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特殊性,其独特性可以说是在其他文化中不能找到的和无法取代的。诗歌翻译除了传达诗歌的"肉体",还要传达其"灵魂"。翻译如同转世,不可能让肉体和灵魂完美统一地在另外一个世界和文化中再生。"意象"是诗歌中的灵魂,也是诗歌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局限。因此,这种局限性引发了诗歌翻译的"再创作"空间。从更广泛地跨文化交流的层面上看,翻译诗歌中的"意象"导致两种结果:其一,本土文化意象在"他者"文化中的植入;其二,"他者"文化意象对本土文化意象的影响和流变。
毛玲莉
关键词:诗歌翻译意象
论文学翻译的创作性与第三形态特质——以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小说的英译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文学翻译为一种具有创作性的"转变"行为,即在源文与目标语境差异条件中进行转换,并且导致了文本层面上的变化,以及在转变之后促成了目标文本的第三形态特质。文学翻译的创作特色属性由多种因素而构成,这些因素决定了文学翻译的解构和重构轨迹以及目标文本形成的面貌。
王心洁
关键词:文学翻译
论诗歌翻译创作空间中的交互主体性——以两个译本为例被引量:1
2011年
交互主体性的视角突破了以往认为译者是屈从于作者的观点,强调的是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由于语言与文化的特殊性,诗歌翻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这也为其创作空间提供了理论的依据。译者在仅有的空间内进行诗歌的再创作和交互主体性的对话,这种对话因素体现在五个方面:1)译者的对话身份;2)翻译策略的选择;3)内容与形式的保留与舍弃;4)目标语读者的接受;5)语言文化的特色传达。
胡慕辉王琼
关键词:诗歌翻译交互主体性
西学东渐的变迁与重建被引量:1
2009年
西学的引进与东方本土文化的融合呈现出一个多元文化重叠的复杂文化系统。东西各异的文化体系在不断的碰撞、认同、包容和繁衍的过程中经历了"变迁"与"重建"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相互影响,彼此互动,在几千年的过程中形成了在"变迁"中进行"重建"和在"重建"中不断"变迁"的局面,最终演变成了当下滋生在中国本土文化中的独特的西学学术话语体系。本文首先深入讨论西学引进过程中的传承与演变;其次,论述西学在中国本土发展的传播与影响;最后,通过梳理西方学术的脉络,透视出中西学术彼此借鉴和互补的多元与共存的状态。总结出由这三个维度的视角下构成的西学东渐的变迁与重建。
毛玲莉王心洁
关键词:西学东渐文化体系
西方“太阳”意象汉译的创作空间
2009年
"太阳"作为太阳系的核心天体,对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和人类情感的主观感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从文学意象理论和文学翻译创作的哲学观点论述"意象翻译与创作空间"的密切关系,总结出意象翻译应该遵循翻译创作的方法,在译入语中展现诗歌的审美价值与内涵。第二部分以西方"太阳"意象为切入点,通过西方太阳意象的诗歌,比较分析中西语境下太阳意象的异同,并针对四大类不同的太阳意象内涵,探讨意象翻译的创作空间。
毛玲莉王琼
关键词:意象翻译
当代中国的西方商人自传翻译被引量:1
2011年
改革开放30年来,新中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促使了在全球化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革新。"西方商人"自传的译介恰好为中国人在全球化时代中提供了直观经验的参照。文章从全球本土化的视角切入,首先探讨西方商人自传翻译在中国本土扮演的世界性角色,其次论述西方商人自传在汉译时,如何融入到中国商业本土话语中,并促成了新的身份塑造。第三探究这种新的"身份"在对应全球主义时,目标语读者的多种本土接受,最终在不断改革和重新定位中揭示个体的成功追求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系和内涵。
王琼
关键词:全球本土化翻译身份
从权力与话语看翻译之强势被引量:17
2008年
翻译也是一种话语,而话语总是与权力共生。翻译过程就是话语权力争斗的过程,其结果关乎民族语言的兴衰存亡。本文结合尼采的权力概念和福柯的话语理论,探讨了权力、话语和翻译之间的相互关系,回顾了在传统的忠实原文的翻译之外所存在的凌驾原文的权力翻译历史,分析了西方文化发展的三个时期中翻译话语的不同特点,并通过案例阐述了针对话语权力控制的内外两套系统对翻译的影响。
朱湘军
关键词:权力话语翻译话语形式
“限知视角”与小说的翻译创作——以《草原日出》和《喜福会》的翻译为例被引量:2
2011年
"限知视角"主要指读者只能通过小说叙述者或人物的个人视角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翻译是一种再创作,难免会对小说的叙事进行操控性的重写。由于不同的视角会传达出不同的美学信息或主题意图,引发不同的情感反应,因此译者需要充分重视原小说中易于混淆的"限知视角",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的视角偏差。此文以《草原日出》和《喜福会》的译文为例,探究译者应如何把握第三人称叙述中两种不同的"限知视角"。
王心洁陈曦
关键词:限知视角小说翻译喜福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