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1CB509906)
- 作品数:37 被引量:274H指数:9
- 相关作者:裴雪涛王韫芳李艳华白慈贤南雪更多>>
- 相关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皮肤损伤促愈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7
- 2003年
-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对大鼠皮肤损伤所发挥的促愈作用 ,从而为临床皮肤损伤修复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 方法 体外培养扩增雄性Wistar大鼠的骨髓MSCs,选择雌性Wistar大鼠 30只制作皮肤损伤模型 ,并随机分为MSCs -胶原膜组 (接种细胞胶原膜组 ,A组 )、单纯胶原膜组 (B组 )和自然愈合组 (对照组 ,C组 ) ,每组 10只。采用创面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创面愈合情况 ,并结合原位杂交方法判定创面愈合过程中是否存在植入细胞。 结果 伤后 7,14d ,3组中任何两组之间创口收缩率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其顺序为A组 >B组 >C组 ;组织学检查显示 ,A组肉芽组织含量明显多于B、C组 ;电镜检查显示 ,A组受损皮肤接近正常 ;原位杂交结果表明 ,移植后 7,2 1,2 7d ,A组均可检测到雌性Wistar大鼠受损皮肤真皮层有雄性大鼠sry基因的表达。 结论 MSCs可对皮肤损伤发挥明显的促愈作用。
- 高艳红孙圣坤白慈贤张锐陈琳裴雪涛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皮肤损伤伤口愈合
- 应用自制心内膜注射导管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心内膜注射导管应用于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将移植组和对照组分别经自制的心内膜注射导管梗死心肌内移植体外扩增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和无血清培养,移植前后、6周及3个月超声评价左心功能,3个月时取梗死周围心肌组织冷冻切片,免疫荧光法鉴定结蛋白(desmin)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I(cTnI)的表达。结果自制的可调节注射导管,制作方法简单,安全有效;MSCs移植数量平均为(3.81±0.09)×107个;左室射血分数正常为(69.3±2.5)%,心肌梗死后降为(34.9±0.9)%,移植后3个月升至(56.7±0.8)%,超声提示室壁运动增强;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左室收缩末压、左室舒张末压及左室压力最大上升/下降速率改善更明显(均为P<0.01),荧光显微镜下可见DAPI标记胞核为蓝色荧光的移植细胞,免疫组化提示结蛋白及cTnI表达阳性。结论实验用注射导管可以完成细胞的心内膜移植,移植的MSCs体内定位明确,移植后心功能改善,并有心肌相关蛋白的表达。
- 程芮王士雯曹丰张友荣徐勇孟玲王韫芳李艳华卢才义裴雪涛
- 关键词:骨髓移植干细胞心肌梗塞心内膜
- 体外化学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被引量:14
- 2004年
- 为了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培养及化学诱导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过程及条件,我们用1.073g/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传代培养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在完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3、5、10μmol/L的5氮胞苷(每组n=5)进行化学诱导分化,阴性对照组采用完全培养基培养,诱导后21天细胞爬片免疫荧光法鉴定,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显示人MSCs为形态均一的梭形细胞,生长旺盛时呈旋涡样分布,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44阳性,CD34、CD45阴性;5、10μmol/L的5氮胞苷进行化学诱导后细胞形态变长,诱导后14天时20%-30%细胞融合形成多核肌管样结构,3μmol/L组MSCs未出现肌管结构,诱导后21天5、10μmol/L组MSCs中desmin、心肌早期转录因子GATA4、心肌特异性cTnI及闰盘蛋白connexin43的表达阳性,10μmol/L组cTnI阳性染色细胞数目(65.3±4.7%)高于5μmol/L诱导组(48.2±5.4%)(p<0.05);3μmol/L组及阴性对照组无心肌特异性蛋白的表达。细胞诱导后28天透射电镜下可见肌丝形成。本实验说明,人MSCs在体外经化学诱导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而且5-氮胞苷对于心肌相关蛋白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正相关。
- 曹丰牛丽丽孟玲赵连旭郑敏白慈贤岳文贾国良裴雪涛
- 关键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分化化学诱导心肌梗塞
- Notch信号分子于小鼠牙髓干细胞样细胞表达的研究被引量:8
- 2004年
- 目的 研究Notch基因在小鼠牙髓干细胞样细胞表达。方法 采用酶消化培养法获得小鼠的单个牙髓细胞悬液 ,调整细胞密度为 1× 10 4 个 孔细胞 ,干细胞培养液培养 14d,挑选细胞克隆扩增 ,提取细胞的总RNA ,反转录聚合酶联反应 (RT_PCR)检测Notch基因的表达。结果 小鼠牙髓细胞呈集落状生长 ,克隆形成率约为 1 6~ 2 5个 10 4 细胞 ,所形成的集落细胞结合紧密 ,细胞胞体小、胞核大 ,RT_PCR结果显示Notch的mRNA在牙髓干细胞样细胞中有表达。结论 培养的集落状生长的小鼠牙髓细胞具有干细胞增殖快的特性 ,Notch基因于牙髓干细胞中表达 。
- 陆群吴补领王冀姝韩骅周学东
- 关键词:小鼠牙髓干细胞细胞表达牙齿发育
- 改良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2006年
- 目的:建立一种改进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制作方法,并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实验于2004-02/2005-06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干细胞研究中心完成。①选取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传统组20只,改良组30只,对照组10只。②传统组向右侧中脑黑质致密部和中脑腹侧被盖区两点各注射6-羟基多巴胺8μg制作传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改良组向中脑腹侧被盖区单点6-羟基多巴胺12μg制作改良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对照组向右侧中脑黑质致密部和中脑腹侧被盖区两点各注射含2g/L抗坏血酸的生理盐水4μL。③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化。结果:对照组和传统组术后分别有1只和4只动物在1周内死亡,改良组无动物死亡。行为学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①改良组30只大鼠有22只旋转稳定,平均转数>7r/min,成功率超过70%,与传统组相当。改良组大鼠死亡率低于传统组(20%)和对照组(10%)。②术后传统组和改良组均有部分动物出现震颤、活动迟缓、易激惹、竖毛、尾僵等异常行为。③成功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中脑黑质注射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达90%以上,改良组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注射侧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显著减少(P<0.001)。结论:改良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方法简便实用,动物死亡率低,模型成功率高,可以较快建立稳定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 苏平李艳华郑敏管利东王韫芳陆兵勋裴雪涛
- 关键词:帕金森病黑质
- 豆类凝集素FRIL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分子的表达维持造血干/祖细胞的静息
- 2007年
- 目的从细胞周期角度探讨豆类凝集素FRIL(Flt3 receptor—interacting lectin)体外维持造血干/祖细胞静息的分子机制。方法以添加FRIL、Flt3配体(FL)和不添加因子的培养基分别培养脐血CD34^+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细胞周期相关分子的表达。结果新分离的CD34^+细胞中未检测到G0/G1期相关Cyclin和CDK蛋白的表达,培养3d时FRIL组CyclinD3、CDK6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83±63、553±39)低于两个对照组(FL组:2437±52、3209±98;空白对照组:914±105、1497±55);培养3d时FRIL组P27蛋白相对表达量(0.312±0.030)低于对照组(FL组:0.787±0.024;空白对照组:0.616±0.029),但表达较高的P53蛋白(FRIL组、FL组、空白对照组分别为4.476±0.159、0.581±0.099、2.167±0.114)。FRIL组细胞周期正向调节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或相当于FL组和空白对照组。结论FRIL通过抑制参与造血细胞周期调控的CyclinD3和CDK6的表达,延迟了造血干/祖细胞的细胞周期,P27在FRIL抑制造血干/祖细胞分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53也参与了FRIL对造血干/祖细胞的维持作用。
- 李锦谢小燕王冬梅裴雪涛
- 关键词:细胞周期造血干细胞
- 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及其在再生医学应用中的思索被引量:8
- 2003年
- 近年来, 随着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 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成体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逐步认识, 人们发现, 成体干细胞除了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潜能外, 还具有可塑性. 成体干细胞可塑性现象的发现, 使得人们对于今后应用它们进行细胞再生治疗以替代因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组织缺损而充满希望. 尽管成体干细胞可塑性的发生机制及其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等问题尚存争议, 对于这些基本问题的深入探索无疑会使成体干细胞在未来的细胞和组织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王韫芳裴雪涛
- 关键词: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细胞工程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转导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被引量:2
- 2004年
- 赵连旭张杰孟玲曹丰王冬梅南雪李艳华王韫芳徐小虎裴雪涛
- 关键词:神经细胞分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转导MSC胶质细胞
-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的研究被引量:63
- 2003年
- 体外扩增和定向诱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向胰岛样细胞分化,从正常成人骨髓中分离MSC,在含1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中对其进行纯化和扩增,用bFGF,EGF等因子诱导MSC向nestin阳性的祖细胞(NIP)分化;用高糖无血清培养基和β细胞调节素、尼克酰胺等诱导NIP向胰岛样细胞分化,用RT-PCR法检测诱导前后nestin,ngn3,IPF-1,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基因的表达;双硫腙染色鉴定胰岛样的细胞团;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诱导前后nestin,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蛋白的表达;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诱导前后细胞分泌胰岛素情况。结果表明MSC经第一阶段的诱导后可分化成NIP,继续诱导6d后变圆的细胞逐渐增多,并聚集成团,双硫腙染色阳性,免疫组化实验证明经两阶段诱导后的细胞表达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等内分泌激素,放免分析结果表明诱导的胰岛样细胞团可以分泌胰岛素,糖反应性较弱。以上结果表明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以被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这将为解决糖尿病细胞治疗所面临的供者细胞不足、移植排斥反应等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方案。
- 李艳华白慈贤谢超陈琳裴雪涛
- 关键词:细胞治疗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胰岛样细胞团细胞分化体外定向诱导
-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正常及激光损伤视网膜下移植分化的差异被引量:6
- 2004年
-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外不诱导的条件下视网膜移植于正常或大鼠Nd:YAG激光损伤视网膜后的定位以及蛋白表达情况.体外培养大鼠MSCS,用荧光染料DAPI标记MSCS,视网膜下移植后分别于10,20,35和50天处死动物,做DAPI荧光观察,并在阳性的连续切片上做神经元核(neuronal nuclei,Neu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角蛋白(pallcy-tokeratin,CK)免疫组化染色及HE染色.对损伤大鼠分别于损伤前及损伤后即刻、1-7周检测损伤移植组、损伤组和损伤注射生理盐水组的视网膜电流图(ERG)b波分析.培养的MSCS集落生长迅速,均一性好,DAPI染色观察表明,10天时移植细胞多集中于移植部位周围,正常移植组可见分层,而损伤移植组分布散乱;20天时两组均可见阳性细胞分布范围扩大,分布于视网膜各层;35天正常移植组阳性细胞范围与20天基本相同,而损伤组则进一步扩大,且细胞开始向损伤部位迁移;50天正常移植组荧光范围比35天小,未发现细胞增生,损伤组损伤范围与35天相比扩大不明显,但许多部位有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阳性区域的细胞在NeuN,NSE,GFAP和CK的表达有不均一性.
- 张杰单清马萍姜严明陈鹏温静霞周游钱焕文裴雪涛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激光损伤视网膜绿色荧光蛋白细胞移植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