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4CB418400)

作品数:5 被引量:507H指数:4
相关作者:张培震吴建平徐锡伟张竹琪丁志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震
  • 3篇汶川地震
  • 3篇龙门山
  • 3篇龙门山断裂
  • 2篇地壳
  • 2篇青藏高原
  • 2篇青藏高原东缘
  • 1篇地壳运动
  • 1篇地震带
  • 1篇地震机理
  • 1篇地震破裂
  • 1篇地震孕育
  • 1篇东北亚
  • 1篇同震位移
  • 1篇欧亚板块
  • 1篇走滑
  • 1篇走滑断裂
  • 1篇下地壳
  • 1篇下地壳流动
  • 1篇南北地震带

机构

  • 3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工...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3篇张培震
  • 1篇李传友
  • 1篇黄媛
  • 1篇伍吉仓
  • 1篇冉勇康
  • 1篇李小军
  • 1篇毛凤英
  • 1篇王庆良
  • 1篇马胜利
  • 1篇任金卫
  • 1篇刘启元
  • 1篇王敏
  • 1篇闻学泽
  • 1篇沈正康
  • 1篇甘卫军
  • 1篇申旭辉
  • 1篇郑勇
  • 1篇孟国杰
  • 1篇丁志峰
  • 1篇张竹琪

传媒

  • 2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震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多单元组合模式被引量:139
2009年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8.0级特大地震.这次逆冲型地震发生在大陆内部的高角度逆冲断裂之上,与有历史记载以来所发生的逆冲型特大地震是不同的.通过对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震源机制、余震定位、地震破裂过程、同震地壳形变、强地面运动等的综合研究,认为汶川特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3个地质单元共同作用的结果.川西高原作为变形单元震前发生长期持续的变形,并且将变形转换为积累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应力;龙门山断裂带作为闭锁单元震前变形缓慢但积累很大的应力,当其超过断裂的摩擦强度或岩体的破裂强度时就突发破裂,形成地震,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四川盆地作为支撑单元对川西高原和龙门山的向东运动产生阻挡,是汶川地震孕育不可缺少的元素.汶川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可以用多单元组合模型来理解.
张培震闻学泽徐锡伟甘卫军王敏沈正康王庆良黄媛郑勇李小军张竹琪马胜利冉勇康刘启元丁志峰吴建平
关键词:汶川地震龙门山断裂地震破裂地震机理
阿穆尔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欧拉运动被引量:4
2006年
利用中国东北地区1998~2005年的GPS数据,结合俄罗斯、韩国和蒙古的部分GPS观测资料,用加权最小二乘方法以迭代的方式解算了阿穆尔板块相对欧亚板块的欧拉运动矢量。最终的33个测站的位移速率加权均方根残差(WRMS)为0.98mm/a。计算结果表明阿穆尔相对欧亚板块运动的欧拉极位于阿穆尔板块的北部边界外兴安岭东端(54.06±1.13°N,135.87±7.16°E),欧拉旋转量为0.099±0.00735°/Ma。
孟国杰申旭辉伍吉仓任金卫Vladimir Smirnov
关键词:GPS地壳运动东北亚
GPS测定的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同震位移场被引量:122
2008年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级地震,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同时发生破裂,分别形成了240多公里和70多公里长的地表破裂带,最大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分别达到6和4.9m.利用GPS获取的地表形变资料,揭示了大区域、远场同震位移场,发现地壳形变以映秀-北川断裂为中心,两侧发生相向运动和强烈的水平缩短;而且青藏高原东缘的向东运动幅度大于四川盆地向西的运动幅度.5.12汶川大地震还具有右旋走滑分量,GPS定量地揭示了映秀一带南段的右旋水平位移很小,北川县城以北的北段具有明显的右旋位移,但幅度仍然小于水平缩短幅度.垂直同震位移在龙门山断裂带东侧的成都平原以下降为主,断裂上盘只在距断裂很近处观测到了向上的运动,很快又转为下降运动,这种运动图像与高角度逆断裂产生的弹性位移场类似.上述观测事实对于进一步研究岩石圈构造运动、地震动力学特征及判定未来地震趋势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汶川地震同震位移龙门山断裂青藏高原东缘
青藏高原东缘川西地区的现今构造变形、应变分配与深部动力过程被引量:204
2008年
青藏高原东缘的川西地区是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的中段,构造变形复杂,断裂活动强烈,控制着一系列历史强震的发生,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南北地震带中段的龙门山断裂带.川西地区构造变形图像、运动特性和深部驱动机制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青藏高原东边界的动力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助于认识南北带未来强震危险性.研究表明,北西西走向的鲜水河断裂是中国大陆内部活动最强烈的断裂带之一,左旋走滑速率达9~11mm/a,其左旋走滑运动在东部的石绵一带被分解到了安宁河、大凉山和则木河等断裂带之上,仍以左旋走滑为主;再向南,左旋剪切走滑运动沿小江断裂带发生,并以8~9mm/a的走滑速率进入云南,跨过著名的红河断裂,延伸入缅甸境内.龙门山断裂则以地壳缩短和右旋走滑为特征,但其总体滑动速率只有约3mm/a.GPS观测结果也证实了这种运动方式和应变分解图像.青藏高原东边界的构造变形可能是一种近似连续的旋转弧形构造,以左旋剪切为主要特征,只是在向北东方向突出的弧顶部位出现少量的挤压逆冲构造.造成这种弧形左旋走滑运动的深部驱动机制可能是中下地壳的流动.因为川西高原的中下地壳流变强度比正常地壳软弱,并且其与临近四川盆地和华南地块的地壳厚度差达20~30km、地貌高度差达3000~4000m,从而形成能够驱动中下地壳软弱层发生流动的横向压力差,从底部拖曳着被断裂切割的上部脆性地壳,发生以左旋走滑为主的变形和运动,并导致应变在不同的断裂上积累和释放,形成强烈地震.这种由北西西走向左旋剪切转换为近南北向左旋剪切兼挤压的变形模式在中国大陆具有普遍意义.
张培震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汶川地震南北地震带下地壳流动
河流阶地演化与走滑断裂滑动速率被引量:70
2008年
断裂滑动速率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最重要参数之一,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活动构造的地震危险性预测和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还为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原理上,断裂滑动速率可以用总位移量除以其累积时间而获得,但准确地确定断裂滑动速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同方法和研究者测定的同一条断裂的滑动速率可以相差3倍。文中通过对河流基座阶地演化及其对走滑断裂错动响应过程的分析发现,当一条山前河流切入河漫滩使其废弃形成阶地后,断裂的走滑位移使得河流两侧的阶地陡坎都遭到错动,其中一侧的下游阶地陡坎被错入河道而遭到河流的侵蚀,另一侧的下游阶地陡坎被错离河道,受到河流上游右侧地貌的保护而免遭侵蚀。因此,被错离河道一侧的阶地陡坎的位移在上阶地形成时就开始积累,阶地面的暴露年龄相当于位移累积的起始年代。另外,被错离河道一侧的阶地陡坎在下阶地停止侧蚀(可能同时开始接受沉积)时就开始累积位移,下阶地的初始沉积年代也代表阶地陡坎位移开始累积的时间。当然,如果能够获得被位移阶地陡坎的上下阶地年龄,就更能够把滑动速率限定在可靠的范围之内。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3种利用河流阶地确定走滑断裂滑动速率的方法:第一是利用上下阶地年龄限定;第二是利用上阶地废弃年代限定错离河道一侧陡坎位移的起始年龄;第三是利用下阶地初始沉积年龄限定错离河道一侧陡坎位移的起始年龄。文中还将这些方法应用于研究海原断裂和阿尔金断裂的全新世滑动速率,获得的滑动速率与百万年尺度的长期平均滑动速率、百年尺度的近期滑动速率和10年尺度的现今滑动速率一致,也与其它地质、地貌学方法独立获得的结果一致。
张培震李传友毛凤英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