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082019)

作品数:5 被引量:151H指数:5
相关作者:王薇孙佳艺赵冬王淼刘静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心血管病高技术实验室资助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心血管
  • 2篇心血管疾病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疾病
  • 2篇血清
  • 2篇中老年
  • 2篇中老年人
  • 2篇中老年人群
  • 2篇颈动脉
  • 2篇老年
  • 2篇老年人群
  • 2篇发病
  • 2篇反应蛋白
  • 2篇超声
  • 2篇超声检查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水平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动脉狭窄

机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心肺血...
  • 1篇北京大学医院

作者

  • 5篇赵冬
  • 5篇孙佳艺
  • 5篇王薇
  • 4篇王淼
  • 4篇刘静
  • 3篇秦兰萍
  • 3篇刘军
  • 2篇解武祥
  • 2篇杨颖
  • 2篇霍勇
  • 2篇武阳丰
  • 2篇刘海行
  • 2篇齐玥
  • 2篇梁立荣
  • 2篇周广华
  • 2篇李岩
  • 1篇成君

传媒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体重指数对10年累积高血压发病危险的预测作用被引量:38
2009年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队列人群基线(1992年)BMI水平及10年(1992-2002年)BMI水平的变化与高血压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于1992年对北京大学社区和首都钢铁公司地区35~64岁人群进行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持续10年对心血管病的发病情况进行随访。在2002年对相同人群再次进行了危险因素调查。两次调查资料完整,且对基线无高血压的2115人进行分析。结果调查的35—64岁人群10年高血压累积发病率为34.8%。随着基线BMI水平的增加,10年后高血压的累积发病率呈增加趋势(P〈0.001),男女两性的变化趋势一致。在45~54岁组和55。64岁组,随着基线BMI水平的增加,10年高血压的累积发病率也呈线性增加趋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8kg/m^2组的高血压发病危险是BMI〈24kg/m^2组的3.6倍;10年BMI水平每增加1kg/m^2,累积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增加17.5%。1992年和2002年BMI均正常者中有22.0%的人发生高血压,1992年和2002年BMI均判为肥胖者中有56.3%的人发生高血压。结论BMI是高血压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基线BMI水平的增加高血压的发病危险也增加。
孙佳艺赵冬王薇刘静成君刘军秦兰萍
关键词: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体重指数
中老年人群血脂水平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作用被引量:19
2010年
目的 了解2002年至2007年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评价基线血脂水平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作用.方法 研究样本来自中美队列中的石景山人群和多省市队列中的北京大学社区人群.2002年9月对这两个人群进行基线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2007年9至10月复查颈动脉超声.以两次颈动脉检查数据完整的2000名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基线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2002年至2007年,颈动脉斑块患病率男性从30.3%增加到62.2%,女性从21.5%增加到51.5%;新发斑块率男性为41.8%,女性为34.1%.(2)男女两性颈动脉新发斑块率随着基线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及总胆固醇与HDL-C比值(TC/HDL-C)水平的增高而增加,其变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交叉分析显示,LDL-C,HDL-C,甘油三酯对斑块发生率有协同作用.(4)多因素分析显示,高LDL-C、高non-HDL-C和高TC/HDL-C是男女两性新发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男性OR值分别为1.44、1.45、1.59,女性OR值分别为1.47、1.35、1.64,均P<0.05).结论 2002年至2007年,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在快速增长.高LDL-C、nonHDL-C和TC/HDL-C水平是中老年人群新发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预测指标.
王薇霍勇赵冬刘静梁立荣孙佳艺杨颖王淼解武祥周广华史平任福秀武阳丰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脂异常超声检查
C-反应蛋白全基因测序及基因变异与血清水平的关联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对我国汉族人群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基因进行测序并探讨CRP基因多态性与血清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在北京市汉族自然人群中,按CRP血清水平进行十分位分层,分别从最低十分位(低水平组)和最高十分位(高水平组)随机抽取30人进行全基因测序,并分析CRP基因多态性与血清浓度的关联。结果:1.全基因测序分析共发现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rs3091244,rs1417938,rs1130864,3689C>G,rs17860479,rs1205和rs3093068),其中3689C>G在既往研究中未见报道。2.CRP高水平组中rs3091244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CRP低水平组(P=0.017);显性遗传模式下T等位基因与CRP水平升高有关(OR=1.13,95%CI:1.00~1.27)。3.基因联合分析显示在rs1205T等位基因携带者中,rs3091244T个体的血清CRP水平是rs3091244GG个体的21倍(P=0.013)。结论:rs3091244与汉族自然人群中血清CRP水平有关,rs1205对rs3091244与CRP水平的关系有效应修正作用。
刘海行赵冬王薇齐玥秦兰萍刘军孙佳艺王淼李岩刘静
关键词:C-反应蛋白基因多态性测序心血管疾病
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0
2010年
目的 探讨我国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分布特点以及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中美协作研究队列中的石景山人群和多省市队列中的北京大学社区人群2007年9至10月期间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颈动脉超声的横断面复查结果进行分析.参加调查人数共计2681名,年龄43~81岁.结果 (1)颈动脉内中膜36点厚度平均值为0.68 mm,最大值为1.07 mm.(2)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0.3%.男女两性颈动脉膨大部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1.2%和51.6%(χ^2=23.44,P〈0.01).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4.7%和12.2%(χ^2=69.57,P〈0.01).颈总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20.9%和13.8%(χ^2=23.18,P〈0.01).(3)多因素分析:男女两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和最大值随着收缩压、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与无危险因素者比较,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高(P〈0.05).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普遍存在,且与多个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关联.
王薇武阳丰赵冬杨颖梁立荣王淼解武祥孙佳艺周广华史平任福秀霍勇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超声检查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五年累积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被引量:20
2011年
目的 研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5年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的北京大学社区队列.2002年对该队列45~74岁1541人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和hs-CRP水平测定,2007年进行危险因素复查,对两次资料完整且基线无糖尿病和感染性疾病的1045人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人群5年间糖尿病的年龄标化累积发病率为8.8%,男性为9.8%,女性为8.2%.基线hs-CRP水平四分层后显示:男女两性糖尿病的累积发病率均有随hs-CRP水平升高而逐渐增加的趋势(P<0.01).调整基线年龄、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吸烟和腹部肥胖后,男女两性中hs-CRP≥3mg/L者发生糖尿病危险分别是hs-CRP<1 mg/L者的3.30倍(95%CI:1.25~8.73)和2.58倍(95%CI:1.06~6.29).男女两性基线hs-CRP水平判定糖尿病是否发病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9(95%CI:0.536~0.701)和0.667(95%CI:0.585~0.749).结论 基线hs-CRP水平是糖尿病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提示慢性炎症在糖尿病发生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刘海行赵冬王薇秦兰萍刘军孙佳艺王淼李岩齐玥刘静
关键词:糖尿病高敏C反应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