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135)
- 作品数:6 被引量:65H指数:3
- 相关作者:杜芳娟朱竑陈晓亮袁振杰薛熙明更多>>
- 相关机构:贵州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历史地理矿业工程更多>>
- 民族文化重构实践中的身份与地方认同——仡佬族祭祖活动案例被引量:50
- 2011年
- 在文化转向思潮的引领下,新文化地理学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移,更强调地理事象所发生的空间过程及其内化在特殊地域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景观的符号象征意义和表征作用得到重新解读。以民族文化为旅游吸引物的发展背景下,通过对贵州世居民族仡佬族官方祭祖活动的参与式观察和相关群体的深度访谈,发现民族精英为将务川树立为仡佬族族群的中心,重构了"九天天主"及其祭祖仪式和场所,地方意义由此发生了改变‘,小塘石笋’由自然景观变为仡佬族族群的文化中心景观。"仡佬之源"的地方中心性空间策略虽扩大了仡佬族的知名度,提升了地方影响力,但祭祀活动却呈现出精英的"台上"认同与民众"台下"认同的对立。这一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当地仡佬族模糊的身份记忆以及仡佬族作为散居族群的文化多元性所致。在仡佬族祭祖的文化实践中,精英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力影响和重构了地方身份认同,而地方的民族身份认同又影响地方意义的重构。文章指出,没有民众的"自下而上"支持,悬置于族群之上的官方主导的文化重构实践具有很大的脆弱性。研究对完善地方感研究中主体性缺失及地方与认同研究中身份认同研究不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杜芳娟陈晓亮朱竑
- 关键词:文化重构仡佬族民族身份认同
- 散居族群婚姻圈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形成机制--贵州坡帽仡佬族案例被引量:3
- 2013年
- 婚姻圈作为民族社会建构的重要机制,以及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和民族文化传承载体,对其现况及未来的研究关乎散居族群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大计。采用口述史、深度访谈法及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贵州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经历了族内异地通婚——族内本地通婚与近邻异族通婚——族内本地、近邻异族与异地异族通婚并存等几个阶段的演化。在传统农业社会,散居族群经历了居住、社会和教育多重隔离,通婚受族群性影响,以异地族内通婚为主;而在长期散杂居过程中,族际之间的长期接触融合,其婚姻圈又产生空间近邻性效应,异族通婚开始出现;中国社会转型期及经济一体化使散居族群的婚姻场域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导致远距离通婚,族群性与空间近邻性效应开始减弱。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演化反映了散居族群与主体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但散居族群尚无独立发展的力量。当随着族群内部原有稳定性的打破,族群语言、文化习俗如何保留,族群认同如何维系等都将面临很大的挑战。通过婚姻圈变化之研究视角,关注全球化影响下少数族群文化的保护和发扬问题,是文化扩散和文化整合研究领域新的尝试。
- 杜芳娟朱竑
- 关键词:散居仡佬族婚姻圈空间结构
- 乡村农旅融合发展的优势与规划建议:以贵州省瓮港村为例被引量:1
- 2021年
- 为促进乡村农旅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下司镇瓮港村为例,分析了其结合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在人文资源、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区位方面的优势,提出建设"五黑"养生谷、仫佬族农耕文化体验园、鱼乐天地、桃李芬芳坡、红蓝绿采摘园、森林康养步道、将军药圃园等项目的旅游发展规划建议。
- 宋潇玉吴函彦刘荣
- 关键词:乡村旅游特色农业
- 地方理论视角下矿业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发展战略——以贵州务川汞矿为例被引量:5
- 2019年
- 矿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当前矿业开发关注的热点之一,以往研究忽略了矿业遗产的地域性及其与地方之间的发展关联。以贵州务川汞矿为例,从地方理论的视角出发,重新认识务川汞矿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认为务川汞矿既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又有独特的丹砂文化的地方性,当地居民具有强烈的地方认同,原矿区职工与家属有强烈的地方记忆。针对性地提出了矿区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制定旅游发展战略与行动计划,以实现当地矿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 叶仕安杜芳娟陈晓亮
- 回族移民宗教社会空间的演化机制研究——以滇西北龙村为例被引量:2
- 2014年
- 对穆斯林移民的既有研究往往将移民视为一个整体,注重其与外部力量的空间关系,相对忽视了其宗教社会空间的演化过程和空间内部的差异性。通过对滇西北一个回族村落龙村的案例研究发现,该村的宗教社会空间经历了繁盛、消亡、多元融合、复兴和分裂的多个阶段,其空间演化机制表现为:因避乱迁移而致的空间分隔;因与多民族通婚混居而引起的空间融合;因族群认同、缅怀祖先和旅游发展需要而诱发的空间重构;因信仰认知不同而导致的空间分裂。
- 薛熙明马创
- 务川龙潭仡佬族民族身份的地方性建构被引量:5
- 2014年
-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与恢复是中国民族认同研究的宏观背景,以往研究多强调国家建构的外部视角,较少从民族身份赋予的合理性和正统性背后,结合外部与内部的双重视角深入挖掘各相关主体如何参与到民族身份建构的过程。文章采用实地观察、深度访谈、文献法等对务川龙潭仡佬族进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以民族学家梳理的"濮―僚―仡佬"的族源承袭为理论依据,又以文字文本为依据发掘了濮、僚、仡佬与朱砂的关系,切合当下龙潭原住民与朱砂的生产生活,并以之建构其"仡佬族"身份。研究结果显示:"朱砂"的地方性参与了民族身份建构,且在旅游背景下地方再造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对"朱砂"的文本、祭祀、景观恢复与再造进行了对"仡佬族"身份的二次建构与强化,反映了地方政府主体对朱砂的地方性视角;但如何更好地进行地方再现,对地方文化的发展将有何影响,如何唤起族群真实的情感,官员、宗族精英、普通民众等不同的地方主体何以凝聚,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 杜芳娟袁振杰
- 关键词:民族识别民族身份仡佬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