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03002)

作品数:9 被引量:79H指数:4
相关作者:李效玉邱藤张胜文何立凡穆元春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市纺织纤维检验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理学
  • 3篇化学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乳液
  • 3篇光谱
  • 3篇核壳
  • 3篇成膜
  • 3篇成膜过程
  • 2篇原子力显微镜
  • 2篇近红外
  • 2篇近红外光
  • 2篇近红外光谱
  • 2篇壳结构
  • 2篇光谱研究
  • 2篇硅氧烷
  • 2篇核壳结构
  • 2篇红外
  • 2篇红外光
  • 2篇红外光谱
  • 1篇多层结构
  • 1篇荧光
  • 1篇荧光淬灭
  • 1篇支化

机构

  • 8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北京市纺织纤...

作者

  • 8篇李效玉
  • 6篇邱藤
  • 4篇张胜文
  • 3篇何立凡
  • 3篇穆元春
  • 2篇李晓晨
  • 2篇袁洪福
  • 1篇郭洁
  • 1篇常瑞学
  • 1篇江四九
  • 1篇宋春风
  • 1篇袁学芹
  • 1篇王海迎
  • 1篇田玲玲
  • 1篇俸艳芸
  • 1篇高文骥

传媒

  • 4篇北京化工大学...
  • 2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涂料工业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Chines...

年份

  • 2篇2013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硅丙型核壳结构乳胶粒子的制备及成膜过程被引量:10
2011年
采用分步乳液聚合方法,分别在不同步骤中将乙烯基硅氧烷单体作为共聚单体引入聚丙烯酸酯类乳液共聚合体系中,制备出具有窄分布多层核壳结构形态的硅丙型乳胶粒子.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乳胶粒子具有硅丙型核壳结构;动态激光散射(DLS)分析得到的乳胶粒子的直径与TEM数据相符;同时由多频调制差示扫描量热(TOPEM-DSC)技术分析得到的乳胶粒子的3个玻璃化转变温度与实验设计相符,证实乳液粒子的核壳结构;利用Horus成膜仪对乳胶粒子成膜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利用多种助剂制得水性木器涂料,其漆膜的硬度、耐丙酮性、耐水性、耐醇性及耐压痕等性能优异.
穆元春李晓晨邱藤何立凡张胜文李效玉
关键词:核壳结构多层结构成膜
聚硅氧烷改性两亲性超支化聚酯的合成及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羟烷基硅油对端羧基超支化聚酯的改性反应,制备了聚硅氧烷改性两亲性超支化聚酯(HBPPSi),并采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谱(1H-NMR)对HBPPSi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表面张力测试、动态激光光散射(DLS)和透射电镜(TEM)对HBPPSi在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BPPSi在溶液界面上具有良好的自组装行为,可以在乙醇/水的混合溶剂中形成不同形态和结构的聚集体。在此基础上将HBPPSi与二甲基硅油、疏水性白炭黑等复配制得乳液消泡剂,具有良好的消泡及抑泡性能。
郭洁何立凡邱藤张胜文李效玉
关键词:超支化聚酯聚硅氧烷自组装消泡剂
原位实时近红外光谱研究核壳乳液聚合过程被引量:6
2009年
将苯乙烯(St)和丙烯酸丁酯(BA)单体以不同的聚合方式制备核壳乳液和共聚乳液,并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实现了对乳液反应过程的原位实时监测,通过对近红外光谱的谱带归属和主成分分析,为近红外光谱技术判别乳液聚合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判断反向核壳乳液核壳翻转的拐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采用簇类独立软模式法(SIMCA)建立了定性判别模型,得到了很好的判别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核壳乳液聚合过程奠定了基础.
高文骥袁洪福邱藤李效玉
关键词:核壳乳液近红外光谱主成分分析
乳液涂膜开放时间的扩散波光谱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应用扩散波光谱(diffusing-wave spectroscopy,DWS)技术对丙烯酸酯类乳液涂膜的成膜过程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涂膜开放时间对乳液成膜过程的影响,深入研究了对涂膜开放时间产生影响的几种因素,如固含量、涂膜厚度、助剂种类与用量等。通过控制上述影响因素,有助于平整均一涂膜的形成。
张胜文邱藤俸艳芸李效玉
关键词:乳液成膜过程
纺织纤维及其制品非破坏性快速鉴别的研究被引量:41
2010年
纺织纤维的快速鉴别对我国纺织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贸易和市场监督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文章收集了的12种纺织纤维共214个样品,研究了各种形态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测量方法。采用多元光散射校正方法消除噪声和基线漂移对光谱的影响。对样品总集光谱进行系统树分析,发现组成接近的纤维样本能均够聚类在一起,有些不同种类纤维之间有交叠。结合近红外光谱和簇类的独立软模式方法(SIMCA),可以实现化学组成非常接近的不同纤维种类的区分。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近红外分析技术,实现非破坏性地快速鉴别纺织纤维是可行的。
袁洪福常瑞学田玲玲宋春风袁学芹李效玉
关键词:纺织品纺织纤维近红外光谱聚类SIMCA
反相“核壳结构”乳胶粒子的合成及其形态被引量:1
2009年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为单体,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法,合成了PS/P(MMA-BA)聚合物乳液。通过粒径分布、DSC和透射电镜(TEM)表征了乳胶粒结构,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不同温度处理下的乳胶粒子结构及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聚合物乳液为反相核壳结构;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乳胶粒子的结构和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出现粒子的变形、融合并发生正反核壳的翻转。
王海迎穆元春李效玉
关键词:种子乳液聚合核壳聚合物原子力显微镜
THE SYNTHESIS OF Ag-POLYPYRROLE NANOCOMPOSITE COATED LATEX PARTIC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AS A FLUORESCENT QUENCHING AGENT被引量:1
2013年
Submicron-sized Ag-polypyrrole/poly(styrene-co-methacrylic acid) (Ag-PPy/P(St-co-MAA)) composite particles were fabricated via a redox reaction between pyrrole and AgNO3 in the presence of P(St-co-MAA) soap-free latex. The products are characteri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electron diffraction spectra (EDS), Raman spectra,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g-PPy nanocomposites were in situ deposited onto the surface of P(St-co-MAA) latex particles tailored by carboxylic-acid groups. The nanocomposites of Ag-PPy distributed on the surface of polymer particles transformed from discretely dots to continuously coating as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increased from 15℃ to 60℃. Strawberry-like composite particles were obtained at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60℃. The TGA characterization confirmed that the Ag-PPy nanocomposites loading onto the P(St-co-MAA) particles were systematically controlled over a range of 6 wt% 42 wt% by changing the reaction temperatures.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effect of the Ag-PPy/P(St-co-MAA) composite particles was explored on Rhodamine B as a model molecule with the Stern-V lmer quenching constant KSV of 5.9 × 104 (g/mL)-1 .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luorescence quenching effect is caused by th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mechanism.
Jiang-ru Zhang邱藤Hong-fu Yuan李效玉
关键词:纳米复合涂层荧光淬灭
D_4单体细乳液的稳定性探讨被引量:3
2011年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作为模型单体,分别使用高速分散机、超声波仪和高压均质机制备了D4细乳液,使用多重光散射稳定性分析仪(MLS)分析比较了不同方法制备的D4细乳液的稳定性,并通过稳定性的分析,研究了均质压力和乳化剂浓度对单体细乳液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样的乳化剂浓度下采用高压均质机制备的细乳液稳定性最好,能够稳定进行细乳液聚合;随着均质压力(10~110 MPa)增大,D4细乳液的稳定性先增强后减弱,在90 MPa下制备的细乳液稳定性最好,乳液粒径增长速率仅为0.342 nm/min;随着DBSA浓度(0.0092~0.0460 mol/L)增大,在相同均质条件下(90 MPa下均质4次)制备的单体细乳液稳定性增强,粒径增长速率都小于0.505 nm/min,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江四九邱藤李效玉
关键词:八甲基环四硅氧烷高压均质稳定性
成膜助剂对核壳结构乳胶粒子成膜过程的影响被引量:12
2011年
以核壳结构丙烯酸酯乳液为研究对象,采用扩散波光谱技术(diffusing-wave spectroscopy,DWS)对成膜助剂二丙二醇丁醚(DPNB)在乳液成膜过程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获取乳胶粒子在成膜过程中多级动态散射光的散斑干涉波动频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确定DPNB在粒子相互排列阶段就开始起作用,且随着DPNB用量的增加,谱图由多峰变为双峰,最终呈现单峰;结合最低成膜温度(MFFT)、动态光散射(DLS)、原子力显微镜(AFM)等仪器分析发现,得到适用于本体系成膜助剂的最佳使用量为7%~8%(质量分数),在该成膜助剂用量下粒子边界融合充分,从宏观上表现为连续漆膜。
穆元春李晓晨邱藤何立凡张胜文李效玉
关键词:核壳结构成膜助剂原子力显微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