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ZW084)

作品数:4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作者:王雪松王泽龙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中国现代诗
  • 3篇中国现代诗歌
  • 3篇诗歌
  • 3篇现代诗
  • 3篇现代诗歌
  • 3篇节奏
  • 1篇新诗
  • 1篇艺术
  • 1篇艺术实践
  • 1篇散文
  • 1篇散文化
  • 1篇诗歌节
  • 1篇诗歌节奏
  • 1篇诗歌研究
  • 1篇诗学
  • 1篇诗学研究
  • 1篇文化
  • 1篇节奏研究
  • 1篇汉语
  • 1篇汉语节奏

机构

  • 4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王雪松
  • 2篇王泽龙

传媒

  • 1篇文学评论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白话新诗派的“自然音节”理论与实践被引量:9
2012年
新诗草创期,以胡适、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周作人等为代表的白话新诗派,标举"自然"与"自由",逐渐丰富了"自然音节"论的新诗诗学观,奠定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节奏理论。围绕何谓"自然音节",如何"音节自然"的命题,白话派诗人从概念内涵、节奏划分、组织原则、节奏艺术等方面作了有同有异的阐释,既有对抗旧诗格律的共同立场,亦有"自然音节"内部的分化趋势。在自然音节的实践路径上,大致形成两种路向,一类是从诗体内部突破,或利用或改造或摆脱旧体诗词中的某些因素,将"旧"诗转变为"新"诗,倚重从传统到现代的路向;一类是从诗体外部开掘,借用散文文体加以诗化,借助欧化的力量,倚重从欧化到现代的路向。检视白话新诗派的"自然音节"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梳理传统格律向现代节奏转变,以及现代诗歌节奏理论自身发展的路向,同时也为现代诗歌节奏实践提供借鉴。
王雪松
关键词:节奏散文化
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研究的历程与困惑被引量:7
2011年
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研究经过三次讨论热潮后,新时期以来走向相对沉寂。关于节奏类型,"音顿说"占据主流,"轻重说"居于边缘。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的重要性、独特性凸显,但概念术语不统一,体悟多而实证少,未形成完备体系。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研究的难题有:一是"节奏"被"格律"所裹挟;二是节奏单位的划分标准不一。对此,一要辨析"节奏"与"格律"的关系,明确"节奏"的性质;二要借鉴语言学理论,解决节奏单位划分的问题。
王泽龙王雪松
关键词:现代诗歌
论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单元的层级建构被引量:11
2012年
节奏单元的命名、建构和使用,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我们认为,节奏单元既包括一定的组成内容,也带有边界特征,这个边界既可表现为一定的"无声段"(即语音停止),也可表现为声音的延续,"停延"就成为边界标识。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单元依次可分为音节(汉字)<音步<诗行(诗句)<诗节<诗篇等层级。从音节层面来看,"声、韵、调"是利用音节的某一部分或整体的有规律重复来实现节奏运动的,形成特有的声韵节奏(包含平仄节奏)。汉语诗歌的"音步"类型与音节数目息息相关,现代诗歌受欧化的影响,基本音步的组合已经满足不了诗歌建行的需要,就产生了衍生音步,由此带来新的节奏感觉。现代诗歌史上有两种比较有影响的建行策略:一是利用"音数"或"拍数"来建构诗行;一是利用"半逗律"或"吟诵调"来建构典型诗行。诗节是现代诗歌中最具典型意义的节奏范型,在常态的形体模式之外,诗节(篇)因"默行"和"跨行"的使用而为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带来了变式。
王雪松
关键词:现代诗歌
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内涵论析被引量:15
2011年
作为诗歌研究中的重要本体性问题,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的概念、内涵值得仔细辨析。文章通过对节奏→诗歌节奏→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等概念的渐次剖析,揭示了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在古今中外节奏诗学的借鉴中所彰显的"中国"、"现代"特色。中国现代诗歌节奏立足于现代汉语节奏属性,涵括语音、语形、语义、情感、生理等方面的节奏类型,彼此交互作用。对其节奏内涵的探讨,有助于中国现代诗歌节奏诗学研究的深入与新诗节奏艺术实践的推进。
王泽龙王雪松
关键词:诗歌节奏诗学研究诗歌研究汉语节奏艺术实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