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043608911)

作品数:4 被引量:28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国林于泳浩朱文智范隆元元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P物质
  • 2篇电针
  • 2篇内注射
  • 2篇鞘内
  • 2篇鞘内注射
  • 2篇注射
  • 2篇脊髓
  • 2篇脊髓背角
  • 2篇芬太尼
  • 2篇氨酸
  • 2篇背角
  • 1篇丁丙诺啡
  • 1篇炎性
  • 1篇炎性痛
  • 1篇镇痛
  • 1篇镇痛效果
  • 1篇肽类
  • 1篇相关肽
  • 1篇基因
  • 1篇基因相关肽

机构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于泳浩
  • 4篇王国林
  • 2篇朱文智
  • 1篇元元
  • 1篇范隆

传媒

  • 3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07
  • 2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电针联合鞘内注射芬太尼对慢性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孤啡肽mRN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鞘内注射芬太尼对慢性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孤啡肽(OFQ)mRNA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 鞘内置管成功的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n=6):正常组(A组)、致炎组(B组,大鼠右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50μl)、电针组(C组,大鼠致炎后第4、7、10天电针阳陵泉和足三里,频率2 Hz/100 Hz,强度≤2 mA,30min/次)、芬太尼组(D组,大鼠致炎后第4天开始,连续7 d鞘内注射芬太尼10μl)和针药合用组(E组,针药使用方法同C组、D组)。热板法测定大鼠痛敏分数。于致炎后第11天取L4-6脊髓,采用RT-PCR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OFQ mRNA和BDNF mRNA表达,并采用电泳图像分析系统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与A组相比,B组OFQ mRNA及BDNF mRNA表达升高(P〈0.05);与B组相比,C组、D组、E组痛敏分数降低(P〈0.05),OFQ mRNA及BDNF mRNA表达降低(P〈0.05);与C组相比,E组痛敏分数降低(P〈0.05),OFQ mRNA及BDNF 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 慢性炎性痛大鼠针药合用的镇痛效果强于单独使用电针,其镇痛机制与抑制OFQ和BDNF在脊髓背角的表达有关。
元元于泳浩王国林
关键词:电针芬太尼阿片样肽类
电针与丁丙诺啡合用对慢性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 评价电针与丁丙诺啡合用对慢性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 鞘内置管成功的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n=6):正常组(A组)、致炎组(B组,大鼠右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50μl)、电针组(C组,大鼠致炎后第4、7、10天电针阳陵泉和足三里,频率2 Hz/100 Hz,强度≤2 mA,30 min/次)、丁丙诺啡组(D组,大鼠致炎后第4天开始,连续7d鞘内注射丁丙诺啡1.5mg)和针药合用组(E组,针药使用方法同C组、D组)。热板法测定大鼠痛敏分数。致炎后第11天取L4-6脊髓,测定SP、CGRP水平。结果 与B组相比,C组、D组、E组痛敏分数降低,患侧脊髓背角SP、CGRP水平减少(P<0.05);与C组、D组相比,E组痛敏分数、SP、CGRP水平减少(P<0.05)。结论 电针和丁丙诺啡能减轻慢性炎性痛大鼠的痛敏反应,针药合用的作用更强,其镇痛机制与减少脊髓背角SP、CGRP表达有关。
范隆王国林于泳浩
关键词:电针丁丙诺啡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电针对炎性痛大鼠脊髓P物质和谷氨酸的影响被引量:17
2006年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慢性炎性痛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将36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弗氏佐剂致炎组(B组),电针组(C组)。电针处理在实验的第4d和第7d,电针(2/100Hz)阳陵泉和足三里两穴。观察患侧脊髓背角P物质(SP)表达的变化趋势和大鼠脊髓谷氨酸(Glu)含量。结果:与致炎组相比,正常组、电针组谷氨酸含量和患侧背角SP的表达均减少(P<0.01)。结论:电针的镇痛作用部分是通过抑制谷氨酸含量和P物质的释放实现的。
朱文智王国林于泳浩
关键词:P物质脊髓
鞘内注射芬太尼联合电针对慢性炎性痛大鼠的镇痛效果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芬太尼联合电针对大鼠慢性炎性痛的镇痛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CFA)关节炎大鼠模型,将30只鞘内置管成功的成年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n=6):对照组(A组,仅予以鞘内置管)、致炎组(B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5μl连续1周,1次/d)、电针组(C组,模型成功后第1天和第4天,采用电针仪电针大鼠“阳陵泉”和“足三里”两穴,强度≤2 mA,频率2/100Hz,时间30min)、芬太尼组(D组,鞘内注射25μl芬太尼,剂量1μg,1次/d,连续1周)和针药合用组(E组,处理与给药方法同C组、D组)。CFA致痛后第4天模型建立成功,开始电针刺激和给药处理。从给药第1天开始,每天9:00以热板法测量大鼠痛敏分数,连续观察7 d;于给药第7天,10%水合氯醛液按375 mg·kg-1腹腔麻醉大鼠,快速取出脊髓L4-6段,以毛细管电泳仪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L4-6)谷氨酸(GLU)含量及脊髓背角P物质(SP)表达。结果B组痛敏分数,脊髓(L4-6)谷氨酸含量和患侧腰髓背角SP的表达均比其它组增加(P<0.05);与C组及D组相比,E组痛敏分数,GLU含量和SP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鞘内注射芬太尼加强了电针的镇痛作用,针药合用减轻了慢性炎性痛所致的中枢敏化作用。
朱文智王国林于泳浩
关键词:芬太尼谷氨酸P物质注射脊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