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IAM200801)

作品数:6 被引量:39H指数:5
相关作者:王慧李栋梁胡泽勇王介民陈练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西北干旱
  • 4篇西北干旱区
  • 4篇干旱
  • 4篇干旱区
  • 4篇感热
  • 3篇地面感热
  • 2篇遥感
  • 2篇植被
  • 2篇植被指数
  • 2篇气象
  • 2篇卫星遥感
  • 2篇归一化植被指...
  • 2篇NDVI
  • 2篇EOF分析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感热
  • 1篇地面观测资料
  • 1篇中国干旱区
  • 1篇中国西北干旱...
  • 1篇气候

机构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6篇李栋梁
  • 6篇王慧
  • 1篇王介民
  • 1篇胡泽勇
  • 1篇陈娟
  • 1篇陈练

传媒

  • 2篇高原气象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通量的估算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研究(HEIFE)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了干旱区内不同下垫面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值,结合由NOAA系列卫星遥感得到的反映地表植被特征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资料,经拟合得到了针对不同下垫面的区域CH-NDVI参数化关系式,并对此关系式进行了合理性检验,最后,计算得到中国西北干旱区1982—2001年地面感热序列。中国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通量的计算值与ERA-40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量级、地面感热分布形势和年际变化趋势等方面均较一致。目前对于区域尺度来说,在缺乏用其他方法获得较准确的区域地表热力输送系数的情况下,利用卫星遥感资料估算区域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是较为可靠的方法。
王慧李栋梁
关键词:干旱区NDVI地面感热HEIFE
西北地区冬季地面风速特征及其与春夏季地表感热的关系被引量:8
2011年
利用EOF、气候突变检测及相关统计方法,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近37年(1970-2006)冬季地面风速的时空异常,并对近25年(1982-2006)西北干旱区春、夏季地表感热的时空异常变化及其与前期冬季风速的关系进行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近25年西北地区冬季风速下降趋势显著,20世纪70年代冬季地面风速普遍较大,80年代风速减小,90年代风速普遍较小,2000-2006年风速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冬季风速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与春、夏季地表感热的变化基本一致,冬季风速变化与春、夏季地表感热变化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显著的区域在天山、且末、哈顺戈壁至库姆塔格沙漠和内蒙古西部地区。
陈娟李栋梁王慧陈练
关键词:地表感热EOF分析气候突变
西北干旱区常规气象站与野外试验站观测的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利用1982—2006年NOAA系列卫星观测的中国西北地区各气象站所在区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多年平均最大值(IMAX),给出了判定气象站所代表区域下垫面类型的一个标准:0.45≤IMAX<1为绿洲;0.20≤IMAX<0.45为戈壁;0
王慧李栋梁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归一化植被指数
陆面上总体输送系数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08年
从陆面上总体输送系数的研究历程、计算方法和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地面各要素之间的依赖关系等几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几点科学问题:①需要解决非均匀下垫面地表参数的计算和观测以及发展适用于非均匀下垫面的相似性理论等难题;②对我国湿润地区地表总体输送系数的研究需要加强;③能否对非均匀复杂下垫面陆气相互作用过程进行全面的认识,地表参数由"点"到"面"的推广是关键也是难题。最后对利用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资料估算非均匀下垫面地表特征参数和能量通量的可行方法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王慧李栋梁胡泽勇王介民
关键词:总体输送系数陆面过程
卫星遥感结合气象资料计算的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选取1981年7月-2006年12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系列卫星观测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和Ch-INDV参数化关系式,计算了我国西北干旱区84个测站历年各月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值和地面感热通量序列,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通量实际计算值与ERA-40再分析感热资料相比,两者在数值大小、分布形势和年际变化趋势上均较一致,感热实际计算值的空间分布更明显地突出了各气象站所在区域的局地特征。(2)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输送呈单峰型年变化特征,春、夏季非常强,秋、冬季较弱;大部分区域全年均为正值,地表为感热源。(3)以97.5°E为界,西北干旱区东、西部具有不同的年际变化趋势,东部的地面感热四季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西部秋、冬季逐年略有增加,春、夏季逐年减弱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15 W.m-2.(10a)-1和-2.08W.m-2.(10a)-1。(4)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输送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80年代总体偏强,1990年代总体偏弱,2000年以来,西北地区中部的感热输送偏弱,东、西部除个别测站外均偏强。(5)西北干旱区的感热变化并不只由地气温差的变化来决定,它与地面风速和地表状况的变化也有较强的依赖关系。在冬季,主要响应地气温差的变化,春季地面风速和地气温差的影响作用同等重要,夏季以地面风速的影响为主,地气温差的影响次之,秋季与夏季相反。另外,夏季地表状况对感热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
王慧李栋梁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卫星遥感地面感热归一化植被指数
卫星遥感结合气象资料计算的中国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特征被引量:8
2011年
选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系列卫星观测的1982-2006年历年夏季每半月合成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数据资料和针对我国西北干旱区不同下垫面的Ch-INDV参数化关系式,计算了我国110°E以西/35°N以北区域内84个气象站历年夏季各月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值和地面感热通量序列,并将其与ERA-40再分析感热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随后,通过数理统计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研究其时空分布的基本特征和异常变化的演变规律及其东、西部地面感热年际变化的差异。主要结论为:(1)我国西北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通量实际计算值与ERA-40再分析感热资料相比,两者在值的大小、分布形势和年际变化趋势上均较一致,但感热实际计算值的空间分布更加明显地突出了各气象站所在区域的局地特征。(2)对西北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EOF分析表明,第一模态反映了全场一致的空间变化,第二和第三模态在干旱区东部和西部区具有不同的南北反向或东西反向的空间变化。第一和第二主分量有较明显的年代际或更长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第三主分量的年际变化较明显。(3)西北干旱区东部和西部夏季地面感热输送具有相反的年际变化趋势,干旱区东部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西部表现出显著的逐年减弱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4和-2.08 W.m-2.(10 a)-1。(4)西北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输送具有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地面风速比气候平均值偏大使得地面感热输送整体偏强;90年代,地面风速和地气温差比气候平均值均偏小使这一时期的地面感热输送整体偏弱;21世纪初几年,西北地区中部的感热输送偏弱,东、西两边除个别站外均偏强,这主要由新疆西部和内蒙古部分地区的地气温差迅速拉大而成。
王慧李栋梁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EOF分析NDVI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