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CYY003)
- 作品数:7 被引量:130H指数:6
- 相关作者:刘云虹许钧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 从批评个案看翻译批评的建构力量被引量:15
- 2011年
- 文学翻译批评的价值和力量究竟何在?本文中,我们把目光转向历史史实,力图从实际发生的翻译批评事件中去寻找答案。本文选取翻译批评史上三个有代表性的批评个案为考察对象,试图通过对事件的形式、内容、对象、目标、价值的深入分析,揭示翻译批评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建构力量,并力求在客观评价翻译批评的基础上促使其朝更科学、有益的方向发展。
- 刘云虹许钧
- 关键词:翻译批评个案
- 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支点——翻译标准“信达雅”的实践再审视被引量:44
- 2010年
-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翻译学的逐步确立与发展,关于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似乎已经取得了相当的共识。但如果把目光从狭小的学术圈移开,投向广阔的实践领域,认真地对翻译实践中所发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关注,我们会发现,翻译理论界看似已经解决的问题或统一的思想在翻译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或贯彻。本文结合翻译理论界对"信达雅"的认识以及"信达雅"作为普遍流行的翻译标准在诸多领域的实践情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互动层面对翻译标准"信达雅"进行重新审视。
- 刘云虹许钧
- 关键词:翻译标准
- 翻译与文化并重 继承与创新统一——《20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评析被引量:1
- 2008年
- 一“20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是一个极富魅力,也颇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法国文学源远流长,流派纷呈,名家众多,以何种视角对不同流派的风格和特点加以系统梳理?翻译在中法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翻译的选择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 刘云虹
- 关键词:法国文学法文化翻译译介流派
- 选择、适应、影响——译者主体性与翻译批评被引量:29
- 2012年
- 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工作,而是受历史、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活动。因此,翻译批评的对象也不能局限于静态的翻译结果,而应涉及从翻译选择到翻译接受的整个翻译动态过程,涵盖文本内部与外部的诸多要素。传统的文本比较批评虽然能够就语言层面对译作的得失做出详尽、细致的分析和评判,却难免流于片面,无法彰显翻译批评应具有的评介翻译作品、解析翻译现象、引导翻译实践等多重功能。本文指出,作为沟通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的经验和认知的桥梁,翻译批评应深入到翻译过程中,对影响翻译产生与接受的诸多文本外因素,尤其是翻译的主体因素,给予必要的关注,从而展现翻译批评应具有的历史性、整体性与实践性。
- 刘云虹
- 关键词:翻译批评
- 从林纾、鲁迅的翻译看翻译批评的多重视野被引量:11
- 2010年
- 作为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翻译家,林纾和鲁迅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对于他们的翻译,学界一直毁誉参半,并由此引发了旷日持久的"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之争。本文以林纾和鲁迅的翻译为考察对象,对翻译批评的维度和视野进行重新审视,指出任何拘泥于语言层面和文本比较或把"信"视为惟一尺度的评价都不足以对翻译作品和翻译现象做出合理的阐释与客观的判断。翻译批评应从特定的历史环境出发,关注不同的文化、政治因素,并充分重视译者对翻译的认识和定位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构建从表面走向深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静止走向动态的多重视野。
- 刘云虹
- 关键词:翻译批评
- 论翻译批评空间的构建被引量:20
- 2008年
- 翻译事业理性、健康的发展离不开翻译批评,但翻译批评长期处于非理性状态,对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常常以缺席者的姿态出现。从总体上看,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翻译界尚未建立起积极、有效的批评空间,从而限制和束缚了翻译批评的开展。本文将立足于翻译批评的对象、主体和标准三大要素,从翻译批评话语权的重构、批评精神的树立以及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维度论述翻译批评空间的构建。
- 刘云虹
- 关键词:翻译批评话语权
- 论翻译批评精神的树立被引量:17
- 2009年
- 翻译的繁荣与批评的缺席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翻译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翻译批评,可是翻译批评长期处于非理性状态,对翻译界暴露出的诸如译风浮躁、版权盲目引进、翻译质量下降等种种问题视而不见。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翻译界尚未建立起积极、有效的批评空间,从而限制了翻译批评的开展。翻译批评空间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的翻译批评精神的树立。本文将立足于翻译批评活动的本质与发展现状,从客观、创造和求真三方面论述如何树立科学的翻译批评精神。
- 刘云虹
- 关键词:翻译批评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