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2A141)

作品数:31 被引量:56H指数:4
相关作者:高毅潘明新汪艳张清华周焕城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解放军第305医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0篇细胞
  • 14篇人工肝
  • 14篇肝细胞
  • 13篇生物人工
  • 12篇生物人工肝
  • 7篇微载体
  • 5篇衰竭
  • 5篇零下非结冰
  • 5篇C3A细胞
  • 4篇生物反应
  • 4篇生物反应器
  • 4篇体外
  • 4篇人肝
  • 4篇反应器
  • 4篇肝脏
  • 4篇UW液
  • 3篇人肝细胞
  • 3篇混合型生物人...
  • 3篇肝衰
  • 3篇肝衰竭

机构

  • 28篇南方医科大学
  • 7篇解放军第30...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郧阳医学院附...
  • 2篇湖北医药学院
  • 2篇合肥市第二人...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泰山医学院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郴州市第一人...
  • 1篇濮阳市人民医...
  • 1篇安徽省合肥市...

作者

  • 28篇高毅
  • 9篇潘明新
  • 8篇汪艳
  • 7篇张清华
  • 6篇蒋知新
  • 6篇李治国
  • 6篇周焕城
  • 6篇李安全
  • 6篇李庆勇
  • 5篇沙杭
  • 5篇张志
  • 5篇康玉占
  • 3篇李明
  • 3篇林虎
  • 3篇刘勇
  • 3篇高森
  • 3篇刘勇
  • 2篇吴青松
  • 2篇刘剑峰
  • 2篇何国林

传媒

  • 5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华肝胆外科...
  • 3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现代科学仪器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电子器件
  • 1篇湖北医药学院...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5
  • 2篇2013
  • 5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的构建与体外功能评估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混合型生物人工肝(HBAL),通过对模拟肝衰竭血清的净化作用评价其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用中国人肝细胞系-1(CL-1)作为肝细胞供体。在微重力环境下,肝细胞微载体共培养5d,细胞总量约4.0×10-9个,细胞密度约为4.0×10-7/ml。然后将其在无菌环境下灌入自制生物反应器中,制成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采用血液灌流+胆红素吸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通过两套聚乙烯胶管构成一个封闭的环路。监测模拟肝衰竭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UBD)、鹅去氧胆酸(CDCD)、胆酸(CA)、血氨(AA)经过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循环后浓度的变化以及生物反应器中肝细胞功能、形态及肝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循环后24h,模拟肝衰竭血清中UBD、CDCD、CA和AA的浓度分别从(335.3±6.0)μmol/L、(395.0±5.6)μmol/L、(155.7±4.5)μmol/L、(39.0±2.6)μmol/L降至(106.0±10.9)μmol/L、(131.8±28.7)μmol/L、(42.2±7.3)μmo]/L、(3.5±1.0)μmol/L,与0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后浓度下降趋于平稳;循环48h后,CL一1细胞功能发生变化,生物反应器中模拟肝衰竭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分别从(25.9±4.2)IU/L、(22.0±3.6)IU/L、(0.28±0.09)μmol/L升高至(31.0±2.6)IU/L、(31.6±8.0)IU/L、(0.41±0.12)μmol/L,与0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器中肝细胞的数量和活力在循环48h后亦显著下降(P〈0.05)。结论(1)我们构建了一种新型灌流型生物反应器。在这种生物反应器中CL-1细胞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和良好的功能。(2)新型混合生物型人肝可以显著降低模拟肝衰竭血清中的UBD、CDCD、CA、AA浓
高森张云峰周焕城郭颖高毅
关键词:生物型人工肝肝细胞生物反应器微载体
零下非结冰UW液、Celsior液和HTK液保存C3A细胞的效果比较
2011年
目的比较UW液、Celsior液和HTK液零下非结冰(-0.8℃)保存生物人工肝用C3A细胞的效果。方法制备好的C3A细胞悬液分以下3组:UW液保存组(UW液组);Celsior液保存组(CS液组);HTK液保存组(HTK液组)。各组细胞于-0.8℃低温保存72 h后,分别测定细胞存活率及死亡率(流式细胞术)、LDH释放、尿素合成功能及白蛋白分泌功能。结果 UW液及Celsior液比HTK液显著提高了零下非结冰保存72 h的C3A细胞的存活率〔(84.34±4.25)%,(83.53±3.73)%vs(75.65±3.01)%,P<0.001〕和细胞内ATP含量〔(5.54±1.44)μg/106个细胞,(5.51±1.31)μg/106个细胞vs(2.75±1.03)μg/106个细胞,P<0.001〕;抑制了LDH释放(P<0.001);更好地维持了细胞尿素合成功能〔(0.63±0.10)mmol/L,(0.62±0.06)mmol/L vs(0.39±0.04)mmol/L,P<0.001〕和白蛋白分泌功能〔(1.99±0.38)g/L,(1.96±0.24)g/L vs(1.50±0.18)g/L,P<0.05〕。UW液与Celsior液零下非结冰保存C3A细胞的效果无差异。结论同HTK液相比,使用UW液或者Celsior液零下非结冰(-0.8℃)保存C3A细胞可以明显地提高复温后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内ATP含量,降低低温损伤引起的LDH释放,有效地保护肝细胞尿素合成功能和白蛋白分泌功能。UW液同Celsior液零下非结冰保存C3A细胞的效果无差异,保存时间不宜超过72 h。
张清华李庆勇蒋知新沙杭李安全林虎梁雪梅夏爱祥高毅
关键词:生物人工肝零下非结冰UW液CELSIOR液HTK液
去细胞化肝脏生物支架材料的制备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制备去细胞化肝脏生物支架(decellularize d liver biological scaffold,DLBS)的新方法,寻找适合肝脏组织工程的新型支架材料。方法 (1)采用化学去垢剂—酶联合去细胞化技术制备去细胞化全肝脏生物支架,并观察去细胞化效果;(2)DLBS与C3A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共培养,观察DLBS细胞相容性。(3)通过四氮唑盐比色法(MTTAssay)观察DLBS对C3A的增殖作用。(4)将DLBS植入SD大鼠背部皮下,4周后处死大鼠,观察鉴定DLBS的组织相容性。结果通过HE染色、扫描电镜观察证实经过化学去垢剂—酶联合去细胞方法制备的去细胞化全肝生物支架不含细胞成分,只剩下胶原、弹性蛋白等支架成分;体外培养实验发现,L02及骨髓间充质细胞能够与DLBS粘连、生长。MTTAssay检测证实DLBS有促进C3A生长、增殖的作用。结论利用化学去垢剂—酶联合去细胞化技术制备的DLBS脱细胞彻底、细胞外基质保留较完整,并且有促进细胞粘附、增殖和分化的作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生物支架材料。
潘明新程远汪燕何国林胡鹏运高毅
关键词:体外细胞培养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的体外功能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混合型生物人工肝(HBAL)并通过对模拟肝衰竭血清的净化作用评价其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用中国人肝细胞株-1(CL-1)作为肝细胞供体,在微重力环境下,肝细胞微载体共培养方法培养至第5天,细胞总量约4.0×109个,细胞密度约为4.0×1010/L,在无菌环境下灌入自制生物反应器中,制成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采用血液灌流+胆红素吸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通过两套聚乙烯胶管构成一个封闭的环路,监测模拟肝衰竭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鹅去氧胆酸,胆酸、血氨经过HBAL循环后浓度的变化以及生物反应器中肝细胞功能、形态及肝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整个治疗过程中循环前24h内,模拟肝衰竭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UBD)、鹅去氧胆酸(CDCD),胆酸(CA)和血氨(AA)的浓度分别从(335.3±6.0)、(395.0±5.6)、(155.7±4.5)、(39.0±2.6)μmol/L下降至(106.0±10.9)、(131.8±28.7)、(42.2±7.3)、(3.5±1.0)μmol/L,与0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24h后浓度下降趋于平稳;循环48h后,CL-1细胞功能发生变化,生物反应器中模拟肝衰竭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分别从(25.9±4.2)IU/L、(22.0±3.6)IU/L、(0.28±0.09)μmol/L升高至(31.0±2.6)IU/L、(31.6±8.0)IU/L、(0.41±0.12)μmol/L,与0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并且整个反应器中肝细胞的数量和活力在循环48h后也呈现显著性下降(P=0.044)。结论(1)构建了一种新型灌流型生物反应器,该生物反应器中的CL-1细胞能够保持较高的活性和良好的功能。(2)新型混合生物型人肝可以显著降低模拟肝衰竭血清中的未结合胆红素、鹅去氧胆酸,胆酸、血氨的浓度,具有清除这些毒性物质的功能,提示其具有明显的肝功能支持作用。
尹清华邵梅高毅高森郭颖
关键词:生物型人工肝肝细胞生物反应器微载体
纤维素与明胶微载体微重力培养肝细胞的比较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商品化的多孔微载体:cytopore 2和cultispher S何种更适合于微重力条件下培养CL-1细胞。方法采用RCCS旋转培养系统,在50ml水平微重力旋转培养CL-1细胞。分别对接种至cytopore 2和cultispher S的细胞进行动态形态学观察、细胞计数和功能学检测。结果CL-1细胞在两种载体上均可粘附生长,并于第9天达到生长高峰。细胞计数结果提示cultispher S的细胞密度可达到4×106个/ml。在第10、11、12天,cytopore 2组的上清中白蛋白浓度明显高于cultispher S组,有显著差异(P<0.05),在第10、11天,cytopore 2组的上清中尿素浓度明显高于cultispher S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ytopore2培养的CL-1细胞计数低于Cultispher S组,但功能好于Cultispher S组。
张志周焕城李治国潘明新王忠高毅
关键词:多孔微载体人肝细胞
零下非结冰UW液保存人工肝用C3A细胞
2010年
目的探索零下非结冰(-0.8℃)保存C3A肝细胞的效果以及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UW液(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保存的C3A细胞分为以下2组:-0.8℃组,4℃组。低温保存24h、48h及72h后分别测定细胞存活率及凋亡率、AST释放、尿素合成功能及白蛋白分泌功能。结果零下非结冰(-0.8℃)72hC3A细胞存活率(86.49±2.80)%高于4℃(77.83±3.40)%,P<0.001;细胞凋亡率(1.26±0.84)%低于4℃(9.16±1.99%,P<0.001;AST释放(5.30±0.42)U/L低于4℃(8.18±1.05)U/L;细胞尿素合成功能(0.68±0.06)mmol/L优于4℃(0.40±0.07)mmol/L,P<0.001;白蛋白分泌功能(2.06±0.22)mg/ml优于4℃(1.68±0.18)mg/ml(P=0.002)。结论0.8℃的UW液可明显提高低温保存C3A细胞存活率,有效地保护细胞尿素合成和白蛋白分泌功能。
张清华李庆勇蒋知新李安全沙杭林虎高毅
关键词:人工肝温度零下非结冰UW液
一种简易的人原代肝细胞分离培养方法被引量:3
2012年
背景:采用原位两步灌流法分离肝细胞数量多,活性高,但灌流装置价格昂贵,操作环节多,技术要求高,所需时间长,易污染,限制了在一般实验室及人原代肝细胞在医学中的应用。目的:建立人原代肝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多点穿刺灌注方法将预温38℃的前灌流液及Ⅱ型胶原酶溶液灌依次灌入人肝脏组织中,经消化及离心后获得人原代肝细胞;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并鉴定。结果与结论:经多点穿刺灌注法消化分离后可获得约5×105个肝细胞,分离获得的肝细胞活率达90%;细胞培养24h后呈铺路石样生长;电镜示肝细胞呈典型形态特征:细胞核大,胞质少;培养的肝细胞PAS糖原染色阳性,白蛋白表达阳性。说明多点穿刺灌注法分离人原代肝细胞简单易行,肝细胞产量高、活力好、纯度高,分离培养的肝细胞具有特异性生物学功能表达,适宜在一般条件实验室推广应用。
吴青松李治国刘广波高毅
关键词:原代肝细胞灌注法
CF-1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的制备被引量:2
2012年
背景: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作为干细胞生长用饲养层,优于无饲养层,它能够分泌一些既促进干细胞生长又能抑制干细胞分化的因子。目的:建立CF-1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最佳的分离培养方法,分析丝裂霉素C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最佳浓度与时间,用于培养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方法:取孕10~15dCF-1小鼠,分离胎鼠原代成纤维细胞,经不同质量浓度(5,10,15,20mg/L)丝裂霉素C处理不同时间(1,1.5,2,2.5,3h)制备饲养层,并观察其增殖情况。将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或胚胎干细胞在丝裂霉素C处理过的饲养层上培养,观察细胞集落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制备CF-1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的最佳胎龄为13.0~14.0d。丝裂霉素C抑制CF-1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最佳浓度及作用时间为10mg/L,2.5h,成纤维细胞饲养层可以维持5~7d。诱导多能性干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在经10mg/L丝裂霉素C处理2.5h后饲养层上能发育成典型的"鸟巢"状干细胞集落。
卢海张志赵毅超饶小惠江金群孟镔艾民潘明新高毅
关键词:胚胎成纤维细胞饲养层丝裂霉素C细胞集落
中国人肝细胞系1运用于生物人工肝的生物代谢功能被引量:1
2013年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中国人肝细胞系1细胞分化程度高且生物代谢功能良好,并且中国人肝细胞系1细胞组织学上来源于正常肝组织,较其他来源于肿瘤源性的肝细胞系更为安全。目的:探讨中国人肝细胞系中国人肝细胞系1细胞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中的生物代谢功能。方法:15只食蟹猴随机分成对照组(n=5)和治疗组(n=10),均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治疗组接受以全接触灌流型生物反应器接种微载体微重力中国人肝细胞系1细胞建立的人源细胞混合型生物人工肝进行治疗。结果与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食蟹猴血清谷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尿素氮、肌酐、血氨均明显上升,而白蛋白、Fischer指数则显著下降;人源细胞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后,急性肝功能衰竭食蟹猴血清谷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尿素氮、肌酐、血氨和白蛋白均恢复。提示中国人肝细胞系1细胞在混合型生物人工肝中生物代谢功能良好,表现出良好的肝特异性生物合成及生物代谢功能。
饶小惠简国登张志汪艳潘明新高毅
关键词:人肝细胞人工器官混合型生物人工肝食蟹猴
脐带间充质细胞来源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的建立和鉴定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建立和鉴定脐带间充质细胞(UMC)来源的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方法以逆转录病毒作为Sox2、KIf4、Oct4、c—Myc基因转移载体,将UMC细胞编程为iPS细胞。应用RT-PCR检测细胞基因表达量,鉴定外源编程基因是否整合到iPS细胞核内,分析细胞核型,对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体内分化畸胎瘤和体外分化拟胚体实验,对建立的iPS细胞进行鉴定。结果(1)iPS细胞形态学上类似于胚胎干细胞(ES)。(2)iPS与ES细胞内源多能基因(Nanog、Oct-4、Rexl、Sox-2)表达谱相类似,外源编程基因(Sox-2、KIf4、Oct-4、c—Myc)表达发生沉默。(3)外源编程基因已被插入到iPS细胞核内。(4)iPS细胞核型正常,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表达Es细胞特异性膜蛋白(SSEA3、SSEA4),质蛋白(TRA-1-60、TRA-1—81),核蛋白(Nanog)。(5)iPS细胞在体内能分化为畸胎瘤,在体外能分化为拟胚体。结论iPS细胞类似于Es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艾民张清华蒋知新沙杭高毅卢海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