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22B01)

作品数:32 被引量:578H指数:12
相关作者:刘世荣温远光朱宏光蔡道雄王晖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亚热带
  • 6篇人工林
  • 6篇南亚热带
  • 4篇树种
  • 4篇土壤
  • 4篇气候
  • 4篇气候变化
  • 4篇红椎
  • 3篇植物
  • 3篇群落
  • 3篇流域
  • 3篇间伐
  • 3篇
  • 2篇顶果木
  • 2篇幼龄林
  • 2篇植被
  • 2篇森林生态
  • 2篇森林生态系统
  • 2篇杉木
  • 2篇杉木人工林

机构

  • 24篇中国林业科学...
  • 13篇广西大学
  • 3篇广西师范大学
  • 3篇四川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广东省林业科...
  • 1篇四川省林业科...
  • 1篇阿坝州科学技...
  • 1篇阿坝州理县林...
  • 1篇中国林科院
  • 1篇南宁学院
  • 1篇北京市门头沟...

作者

  • 20篇刘世荣
  • 12篇温远光
  • 10篇朱宏光
  • 5篇蔡道雄
  • 4篇黄雪蔓
  • 4篇孙鹏森
  • 4篇张远东
  • 4篇王晖
  • 4篇尤业明
  • 4篇周晓果
  • 4篇李晓琼
  • 3篇蓝嘉川
  • 3篇缪宁
  • 3篇马姜明
  • 3篇于浩龙
  • 3篇顾峰雪
  • 3篇庞瑞
  • 3篇洪丕征
  • 3篇刘宁
  • 2篇梁宏温

传媒

  • 11篇生态学报
  • 8篇广西科学
  • 4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森林工程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林业与环境科...
  • 1篇陆地生态系统...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7篇2013
  • 3篇2012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间伐强度对杉木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组成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研究营林措施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下植被的多样性影响及其关键控制因素,从本质上解释人工林下植被变化的调控机制。【方法】以3种不同间伐强度(强度:74%,中度:50%和弱度:34%)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究间伐强度对林下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林下植物物种组成与生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控制因子。【结果】间伐8a后,杉木林下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间伐措施能明显改变灌木层的物种组成,这种效应在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的杉木林中表现尤为突出;间伐不仅能显著改变杉木林下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Whittakerβ多样性,而且也能明显改变草本层的物种组成,这种作用在强度间伐的杉木林中最强;冗余分析(RDA)结果揭示了土壤碳氮比和乔木胸高断面积是影响杉木林下灌木层物种变化的最主要因子,而影响林下草本层物种组成的最显著因子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乔木胸高断面积。【结论】间伐措施,特别是高强度的间伐措施能显著改变灌木层的物种组成,以及草本层的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可能对杉木人工林的生态过程和林木生长产生一定影响。
尤业明黄雪蔓朱宏光蓝嘉川蔡道雄温远光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杉木人工林间伐强度南亚热带
南亚热带11种珍贵阔叶树种光合特性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了解我国南亚热带珍贵阔叶树种的光合特性,为造林树种的选择和结构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各树种的光响应曲线和二氧化碳响应曲线,采用模型拟合的方法,计算出各树种的光合特征参数并比较分析。【结果】不同珍贵阔叶树种的光合生理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各树种最大净光合速率为7.00~18.19μmol·m^(-2)·s^(-1),平均值为10.83μmol·m^(-2)·s^(-1)。最大净光合速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柚木Tectona grandis(18.19μmol·m^(-2)·s^(-1))、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13.07μmol·m^(-2)·s^(-1))、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12.60μmol·m^(-2)·s^(-1))、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11.63μmol·m^(-2)·s^(-1))、香梓楠Michelia hedyosperma(11.29μmol·m^(-2)·s^(-1))、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e(10.85μmol·m^(-2)·s^(-1))、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10.64μmol·m^(-2)·s^(-1))、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8.90μmol·m^(-2)·s^(-1))、擎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7.72μmol·m^(-2)·s^(-1))、山白兰Paramichelia baillonii(7.22μmol·m^(-2)·s^(-1))、铁力木Mesua ferrea(7.00μmol·m^(-2)·s^(-1))。光合能力较强的树种为柚木、米老排和红锥,较弱的为擎天树、铁力木和山白兰;对高光强适应能力较强的树种为铁力木、柚木、观光木和降香黄檀,较弱的为灰木莲和山白兰;对弱光利用能力较强的树种为格木、红锥和香梓楠,较弱的为山白兰、擎天树、观光木和米老排。【结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可选择光合能力强的树种造林。格木、红锥和香梓楠对弱光利用能力较强,可作为松、杉人工针叶纯林近自然化改造树种。
郭昉晨刘世荣温远光唐敬超蔡道雄明安刚史作民雷丽群
关键词:珍贵阔叶树种光合特性南亚热带
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的影响被引量:26
2016年
间伐改变了林分环境,影响林木生长及碳储量,准确评估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影响对碳汇林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1992年造林并于2005年实施3种不同间伐强度(74%:H、50%:M和34%:L)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样地内每木检尺,实测样木生物量,并结合杉木群落各组分含碳率的实测值,对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H(74%)显著增加了林木的胸径(P<0.01),分别比M(50%)、L(34%)和CK(0%)增加了13.65%、20.74%和18.37%。3种间伐强度之间树高差异均不显著,而CK的树高均大于3种间伐强度的树高,分别比H、M和L增加了6.64%、15.73%和16.70%。与对照相比,H显著增加了林木的单株生物量(P<0.01)。对照林地乔木层的碳储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间伐强度的乔木层碳储量(P<0.05),而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大小顺序为:树干>树枝>树根>树皮>树叶;3种间伐强度和对照处理杉木人工林之间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差异性不显著(P>0.05),其中乔木层和土壤层为主要碳库,两者所占总的碳储量超过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的97.62%。
黄雪蔓尤业明蓝嘉川刘世荣贾宏炎朱宏光温远光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间伐强度生物量碳储量
广西凭祥不同年龄红椎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环境解释被引量:54
2016年
林下植被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调控森林群落结构和功能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揭示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组成的关键控制因素的目标出发,以不同年龄红椎林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群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究林下植物物种组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关键控制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红椎林的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存在明显差异;RDA结果表明,胸高断面积是影响灌木层物种组成的最主要因子,胸高断面积、坡度和海拔能显著影响影响草本层的物种组成;方差分解结果表明,所调查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分别解释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变异的63%和47%,微环境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林下植物群落物种变异的最主要因素,而土壤与微环境、土壤与植物两者之间,以及微环境、植物和土壤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的影响较小,甚至无影响,微环境的独立效应对林下植物物种组成的影响高于植物或土壤因素。
尤业明徐佳玉蔡道雄刘世荣朱宏光温远光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方差分解南亚热带
卧龙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叶特性海拔梯度特征被引量:7
2013年
川滇高山栎林是中国植被非常特殊的亚高山硬叶栎林类型,广泛分布在横断山地区。为了阐明植物群落植物叶型组成对海拔梯度的响应,对卧龙自然保护区巴朗山阳坡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叶型特征随海拔梯度(15海拔梯度,海拔2200—3600 m)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卧龙自然保护区巴朗山各个梯度川滇高山栎群落维管束植物的叶级以小型叶为主,占总种数的平均百分率为36.09%;细型叶和中型叶的维管束植物比例相当,分别为25.64%,25.22%;大型叶和巨型叶维管束植物分别占6.82%—9.94%和0.00%—0.71%;微型叶植物比例在1.28%—5.59%;小型叶维管束植物的比例随海拔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最低值出现在海拔3000 m左右。各个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内维管束植物的叶型以单叶为主,平均占总种数的75.89%,其余为复叶植物,占总种数的24.11%;维管束单叶型植物物种比例随海拔升高变幅较小,在73.84%—78.78%之间,但在海拔2500 m有一个最低值,其比例为73.85%;复叶维管束植物在各海拔梯度群落物种数比例在21.21%—26.15%之间。各海拔川滇高山栎林内维管束植物的叶质以纸叶型为主,平均占总种数的46.03%,其次为薄叶植物(29.17%),革质(22.00%)和厚革质植物(2.79%)。川滇高山栎群落内纸质与厚革质维管束植物种类的比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革质与薄叶型维管束植物种类的比例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全缘维管束和非全缘维管束植物种类分别占总数的50.50%和49.50%;全缘类维管束植物随海拔升高呈正二项式分布,而非全缘维管束植物则呈相反的分布格局。
刘兴良何飞樊华潘红丽李迈和刘世荣
关键词:叶质叶缘海拔梯度卧龙自然保护区
模拟氮沉降对红椎人工幼龄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磷脂脂肪酸法(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研究了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新造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幼龄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群落结构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施氮量分别为0 kg/(hm2·年)(对照)、50 kg/(hm2·年)(低氮)、100 kg/(hm2·年)(中氮)和150 kg/(hm2·年)(高氮),所施氮素为NH4NO3,试验周期为17个月。结果表明,中氮和高氮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氮素的有效性,但显著降低了土壤p H。所有氮处理均未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显著影响,但中氮和高氮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碳氮比,并且显著升高了土壤可浸提有机碳含量。中氮和高氮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但显著升高了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再者,中氮和高氮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总PLFAs量、细菌PLFAs量和真菌PLFAs量。3个施氮水平均显著降低了革兰氏阴性菌PLFAs的相对丰度,均显著升高了放线菌PLFAs的相对丰度,但仅高氮处理显著降低了革兰氏阳性菌PLFAs的相对丰度。此外,中、高氮处理均显著升高了真菌细菌PLFAs量比。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个模拟氮沉降水平均显著影响了红椎人工幼龄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氮沉降下红椎人工幼龄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与MBN和p H显著相关。以上结果表明,氮沉降显著影响了红椎人工幼龄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进而对土壤健康和肥力产生消极影响。
洪丕征刘世荣于浩龙郝建
关键词:人工幼龄林模拟氮沉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南亚热带
连栽对桉树人工林植被盖度、物种多样性及功能群的影响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研究和阐明桉树(Eucalyptus spp.)连栽对植被盖度、植物多样性和功能群的影响。【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和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Ⅰ~Ⅲ代连栽林分的植被盖度、植物多样性和功能群进行研究。【结果】连栽不仅降低林下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还将改变植物的功能群组成;连栽降低乔木和藤本植物营养体和种子库的有效性,增强草本植物的有效性。不同连栽代数植被盖度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不同。第Ⅰ代林的物种丰富度与林冠层盖度和灌木层盖度呈紧密的正相关(P〈0.05,n=18),而第Ⅱ代林和第Ⅲ代林则表现为紧密的负相关(P〈0.05,n=18)。连栽对乔木层盖度影响不大,但显著地降低灌木、草本层的盖度。【结论】连栽对植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的负效应。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林下植物功能群向草本、小型和一年生植物功能群转变趋势明显。
温远光左花朱宏光刘世荣梁宏温黄雪蔓李晓琼罗应华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植物功能群连栽桉树
不同更新方式巨尾桉林下植物群落变化及其环境解释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了解不同更新方式巨尾桉(Eucalytus grandis×E.urophylla)人工林下植物群落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定量评价巨尾桉人工林下植物分布与更新方式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更新后5年,群落草本层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均为植苗林>萌芽林>采伐迹地;草本层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以植苗林为最高,采伐迹地次之,萌芽林最小;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则以萌芽林为最高,植苗林次之,采伐迹地最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萌芽林与植苗林草本层植物之间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伐迹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明显低于萌芽林(P<0.05),其余均无显著差异。3种群落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冠层透光系数、土壤孔隙度、坡向、速效磷对灌木层物种分布格局有重要的影响,4个环境因子的叠加效应总共解释了3种群落之间灌木层物种组成变异的90%以上;冠层透光系数、坡向、总氮/总磷、速效氮/速效磷、土壤孔隙度对草本层物种分布格局有重要影响,5个环境因子的叠加效应总共解释了3种群落之间草本层物种组成变异的86%。【结论】微生境的变化导致了不同更新方式巨尾桉人工林下植物组成的变化;适度干扰(不炼山、不施除草剂、带状整地、带状抚育)有利于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维持。
朱宏光熊江波尤业民兰保国温远光杨瑶青刘正富杨建基
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研究和阐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林分保留木、套种树种和自然更新树种生长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12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5种不同强度(0%,20%,30%,40%和50%)间伐后,套种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润楠(Machilus pingii)3个乡土阔叶树种,每种强度设3次重复,每个套种树种密度均为120株/hm2,2013年8月对所有样地(共15个,每个样地面积为600m2)的马尾松保留木、套种树种和自然更新至乔木层的树种进行每木调查,记录种名、胸径和树高等。【结果】间伐处理8年后,不同间伐处理间林分保留木的平均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胸径:P<0.001,树高:P=0.001,蓄积量:P=0.008);林分平均胸径和树高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分蓄积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间伐促进了3个套种树种幼树的生长,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米老排在50%间伐林分下生长最优,而红锥和润楠以40%间伐林分较优,前者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后者。间伐显著的提高了自然更新至乔木层的林木株数,与对照处理(100±25株/hm2)相比,20%,30%,40%和50%间伐林分分别是对照处理的8.72倍、11.22倍、11.06倍和13.78倍;间伐显著提高了自然更新林木的树高生长,而胸径生长差异不显著。【结论】从人工林木材生产、套种树种生长和自然更新树种生长情况分析,采用30%或40%的间伐强度和套种优质乡土阔叶树是马尾松纯林近自然化改造的最佳选择。
朱宏光陆晓明温远光蔡道雄刘世荣李晓琼黄雪蔓周晓果李婉舒
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间伐乡土树种
面向生态系统服务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现状、挑战与展望被引量:108
2015年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具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不断高涨,而且人类对森林资源价值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推进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已成为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乃至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本文全面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发展历程,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整合基于生态系统管理与满足现代人类福祉对森林多重需求的新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念,面向生态系统服务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理念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森林经营发展战略表现为:1)从单纯的森林面积数量扩张,转变到提高单位面积的森林生产力和森林质量;2)从单一追求木材生产逐步转变为多目标经营,将森林林产品单一的经营目标转变为广泛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目标经营;3)森林经营重点从林分水平转变为森林景观的经营,强调森林景观的时空异质性和动态变化,权衡和协同多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倡导森林景观的多样性和连通性,提高森林与其它土地利用模式镶嵌构成的复合景观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适应能力;4)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将从依赖传统经验的主观决策转变为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决策,发展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决策支持系统和森林景观恢复与空间经营规划系统。
刘世荣代力民温远光王晖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服务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