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CZW006)

作品数:9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邹赞陶东风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新疆生产建设...
  • 3篇生产建设兵团
  • 3篇记忆
  • 3篇建设兵团
  • 3篇兵团
  • 2篇新疆屯垦
  • 2篇影视
  • 2篇影视剧
  • 2篇题材
  • 2篇屯垦
  • 2篇文化
  • 2篇口述
  • 2篇口述史
  • 1篇大众
  • 1篇大众文化批判
  • 1篇性别政治
  • 1篇英语
  • 1篇英语教学
  • 1篇展览
  • 1篇社会历史

机构

  • 9篇新疆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邹赞
  • 1篇陶东风

传媒

  • 3篇社会科学家
  • 2篇吉首大学学报...
  • 2篇文化研究
  • 1篇兰州学刊
  • 1篇新疆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博物馆:被展览的记忆符号与文化生产
2020年
作为一种被展览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艾青诗歌馆等是屯垦戍边历史的记忆符号,承载着“触媒”功能,以特定的再现机制生产出意义,建构出人们对于兵团初创期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想象,并通过重组历史记忆的片段,发挥着筑牢兵团文化认同的功能。
邹赞
关键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博物馆文化生产视觉政治
当代新疆屯垦口述史的边缘话语、性别政治与身份认同
2017年
世纪之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文化认同遭遇危机,屯垦戍边事业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如何借助于尚健在的军垦老战士的口述实录,重新激活兵团初创时期和黄金时期的历史记忆,在新的历史情境下唤起人们对于兵团屯垦戍边精神的强烈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几部代表性的新疆屯垦口述史为文本对象,分析当年西上天山的军垦女性、"九二五起义"官兵等边缘群落与当代新疆屯垦历史建构之间的内在张力,重视发掘并呈现差异性的边缘话语,凸显叙述主体的身份和立场。
邹赞
关键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缘话语性别政治身份认同
风景与记忆:新疆兵团军垦题材影视剧的景观图绘被引量:1
2019年
新疆兵团军垦题材影视剧在遵循军旅题材影视剧叙事惯例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从各种渠道来疆的军垦战士的鲜活个体记忆,并以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绘制了一副既充满边地风情又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情怀的景观地图。在这斑驳多姿的景观地形图中,影视剧再度启用文学史书写所塑造的蛮荒/牧歌想象,借助视觉媒介的生产机制,聚焦集体化劳动生产的仪式化叙事与灾害叙事,深描军垦战士的荒原情结与家国情怀。
邹赞
关键词:风景记忆文化想象
新疆兵团军垦题材影视剧的记忆诗学与情感政治被引量:1
2020年
以新疆兵团军垦题材影视剧为文本对象,聚焦此类影视剧的文化再现机制,考察影像叙事如何开启情感政治的叙述动能,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兵团军垦战士的个体经验和社会记忆凝练提升为文化记忆,使之成为人们认识兵团、热爱兵团并且志愿投身兵团建设的精神丰碑。
邹赞
关键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影视剧
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本土实践——陶东风教授访谈被引量:9
2014年
陶东风,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文化研究》丛刊主编,担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文艺学基本理论、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文学史哲学》、《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后殖民主义》、《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时代的文化解读》、《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从美学到文化一一陶东风学术自选集》、《90年代审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社会理论视野中的文学与文化》等,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翻译《文化研究导论》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成果曾获得中国文联第四届优秀文艺评论一等奖,第一届、第三届全国青年优秀美学学术成果奖,第三、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新时期20年优秀文学理论论文奖等。
陶东风邹赞
关键词:文化研究本土实践
当代新疆屯垦口述史:跨文类的历史叙述与记忆文本被引量:1
2016年
文章以《西部女人事情》、《当代新疆屯垦口述史》、《穿过历史的尘烟》等兵团屯垦口述史文本为研究对象,探析在口述史这种具有跨文类意义的历史叙述与记忆文本中,个人经验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联。通过对兵团屯垦口述史的重返与细读,探究这些文本生产的社会机制与文化认同的建构。
邹赞
关键词:口述史历史叙述
“少数人文化”与大众文化批判——弗·雷·利维斯文化批评思想的基本路径被引量:2
2014年
作为英国"第二波人文主义"思想家以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弗·雷·利维斯坚持捍卫马修·阿诺德的人生批评原则,以"文化政治学"的姿态和本土视野切入同时代英国文学与文化问题的思考。利维斯早期文化批评所建构起的"大众文明"与"少数人文化"之间的对立,不言而喻地将其自身纳入了威廉斯所谓的"文化与社会"传统。但必须注意的是,利维斯更加偏向于"少数人的精英文化",尤其重视语言的中介功能和文化传承效果。此外,利维斯固然怀念前工业文明时期的有机共同体,但他所设想的拯救文化衰退现状的出路,既不同于阿诺德的希腊化、T.S.艾略特的重返十七世纪,也不像马克思那样构想一个社会乌托邦,而是寄望于英语教学,尤其是期盼列入"伟大传统"的英国文学经典能够有助于培养现代人的感知力和判断力,继而有效应对甚嚣尘上的大众文化。在利维斯那里,文化被赋予了社会责任,但是其实现方式却必须依赖文学文化的意义维度,从这一意义上说,利维斯堪称英国文化主义思想传统与研究范式的转折点上的重要人物。
邹赞
关键词:英语教学
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论争”与“范式转型”——以E.P.汤普森为中心
2013年
E.P.汤普森结合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对雷蒙德·威廉姆斯的"文化"定义展开批判,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定义的多重面向。以佩里·安德森为代表的第二代英国新左派积极从欧陆寻求理论资源,引发与英国本土以经验为特色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论争。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论争"不仅偏离了利维斯主义狭隘保守的"文化"观念,将文化的意涵进一步扩大到日常经验,并且重视"文化"作为激进政治载体的抵抗潜能。同样,围绕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结构马克思主义、"经验"与"理论"的思想交锋,既促成了英国文化研究内部的范式转型,也为当下学界重返伯明翰,进而理清文化研究的理论系脉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
邹赞
关键词:P汤普森社会历史学文化马克思主义范式转型
试析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定义被引量:2
2014年
威廉斯的"文化"定义一面为学界津津乐道、引为正典,一面却又遭遇着断章取义、不求甚解的粗暴误读。因此,有必要重新回返1950年代后期英国的社会历史情境,在多重结构性因素的参照之下,读解并勾连起威廉斯早期文本中的"文化"思想,进而探析威廉斯的"文化"定义之于"文化研究"的意义。
邹赞
关键词: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情感结构共同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