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11491711)

作品数:5 被引量:47H指数:4
相关作者:彭涛李英海陈晓宏王高旭刘冀更多>>
相关机构:三峡大学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湖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需水
  • 2篇需水量
  • 2篇生态需水
  • 2篇生态需水量
  • 2篇水量
  • 2篇最小生态需水
  • 2篇最小生态需水...
  • 2篇径流
  • 1篇盐度
  • 1篇三角模
  • 1篇三角模糊数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健康
  • 1篇生态系统健康...
  • 1篇湿地
  • 1篇数值模拟
  • 1篇特征及成因分...
  • 1篇突变
  • 1篇突变分析
  • 1篇滦河下游

机构

  • 5篇三峡大学
  • 4篇中山大学
  • 4篇南京水利科学...

作者

  • 5篇彭涛
  • 4篇王高旭
  • 4篇陈晓宏
  • 4篇李英海
  • 3篇刘冀
  • 1篇吕翠美
  • 1篇董晓华
  • 1篇丁一民

传媒

  • 1篇水利水运工程...
  • 1篇水利水电科技...
  • 1篇水电能源科学
  • 1篇水资源研究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湿周法的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多目标评价模型被引量:12
2012年
以湿周与流量关系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多目标评价方法的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估算模型,以湿周最大和河道流量最小作为栖息地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采用理想点法求解,以增江下游麒麟咀站为例计算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并将该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斜率法和曲率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增江下游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阈值范围为20.8~26.3 m3/s,相应的平均流速范围为0.42~0.44 m/s;模型计算结果比传统的湿周法适用性更强,且能较好体现生态用水和经济用水的均衡发展。
彭涛陈晓宏王高旭李英海
关键词:最小生态需水量
近50年东江中下游径流时序演变特征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东江中下游河源和博罗站1956~2005年径流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滑动t检验、有序聚类等方法,分析东江中下游年、季节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 河源站和博罗站年径流量分别呈不显著的增加和减少趋势,径流量倾向率分别为0.38亿m3/10a、–0.46亿m3/10a;2) 东江中下游春季和冬季径流量呈现不显著的增加趋势,而夏季和秋季径流量则呈现不显著的减少趋势;3) 河源站年径流量和河源站、博罗站的冬季径流量发生了明显突变,其中河源站年径流量突变出现在1972年,而河源站和博罗站冬季径流量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
彭涛陈晓宏王高旭刘冀李英海
关键词:径流变化突变分析
漳卫新河河口最小生态需水量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由于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海河流域诸多河口入海径流量大幅减小,导致河口生态严重退化.选择盐度为河口栖息地关键环境因子,利用河口潮流和盐度数学模型模拟栖息地盐度与入海径流量的关系,以20世纪70年代塘沽海洋站年平均最大盐度值为控制标准,计算得到该标准下的河口最小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漳卫新河河口年最小生态需水量为3.19亿m3.20世纪80年代以来,漳卫新河河口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为1.55亿m3,约84%年份无法保证河口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结果可为流域生态调度和河口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参考.
彭涛陈晓宏王高旭
关键词:最小生态需水量数值模拟盐度
近50年来滦河下游径流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选用滦河下游滦县水文站1956~2006年径流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滑动t检验、Yamamoto法、有序聚类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滦河下游年径流量演变趋势和周期特征,并分析了径流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滦河下游年径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径流量倾向率为-9.5×108 m3/10a;年径流量在1979年前后发生了突变,随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径流序列主要存在3个尺度的周期变化,其中以30年以上尺度的震荡最强;人口增长、工农业用水增加、跨流域调水等人类活动因素是导致滦河下游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丁一民彭涛董晓华刘冀吕翠美李英海
关键词:径流滦河下游
基于集对分析与三角模糊数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被引量:25
2014年
滨海湿地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交错带,对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作用响应最为敏感,使其成为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科学评价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胁迫因子,对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湿地生态系统评价问题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特征,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根据集对分析原理定量描述评价样本与评价标准等级之间隶属关系的模糊性,利用分段三角模糊数表示集对差异度系数的连续变化过程和不确定性,进而建立了基于集对分析与三角模糊数耦合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海兴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现状评价。结果表明:海兴湿地生态健康综合联系数为-0.380,相应的级别特征值为3.760,系统整体处于一般病态水平。其中压力系统、状态系统和响应系统的级别特征值分别为3.580、3.976和2.948,说明海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受到了人类活动过度干扰,外界胁迫引起系统的结构失调和服务功能衰退。影响系统健康的主要因子为农药施用强度、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湿地面积退化率、水体富营养化、环保投资占GDP比重、湿地保护意识等。该模型计算过程简单直观,评价结果客观合理,在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具有参考价值。
彭涛陈晓宏王高旭李英海刘冀
关键词:生态系统健康集对分析三角模糊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