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41016)

作品数:7 被引量:89H指数:6
相关作者:邓志辉杨竹转陈梅花陶京玲宋键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广东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7篇地震
  • 3篇汶川地震
  • 2篇地表破裂
  • 2篇断层
  • 2篇水汽
  • 1篇地表
  • 1篇地表破裂带
  • 1篇地表温度
  • 1篇地震地表破裂
  • 1篇地震地表破裂...
  • 1篇地震破裂
  • 1篇地震前
  • 1篇地震相
  • 1篇地震异常
  • 1篇地震预测
  • 1篇遥感
  • 1篇影响因素
  • 1篇震前
  • 1篇震相
  • 1篇数值模拟

机构

  • 7篇中国地震局
  • 2篇广东省地震局
  • 2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作者

  • 6篇邓志辉
  • 3篇陈梅花
  • 3篇杨竹转
  • 1篇孙谦
  • 1篇杨主恩
  • 1篇邢成起
  • 1篇周庆
  • 1篇陈桂华
  • 1篇王桂清
  • 1篇马晓静
  • 1篇刘春国
  • 1篇李红
  • 1篇孙昭民
  • 1篇楚全芝
  • 1篇祖金华
  • 1篇宋键
  • 1篇马文涛
  • 1篇冉洪流
  • 1篇陶京玲
  • 1篇陈连旺

传媒

  • 2篇地震地质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Engine...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芦山地震、汶川地震与龙门山地区水汽异常
<正>通过对龙门山地区水汽动态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2013年芦山Ms7.0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前,龙门山地区大气相对湿度异常频次都出现了先逐年下降,然后快速回升的过程;下降时间较长,10年以上,上升...
邓志辉陈梅花杨竹转严兴邓远立
关键词:汶川地震
文献传递
Self-organized ordering of earthquakes(M≥8) in China's Mainland被引量:10
2010年
纸论述了大地震的一个新常规模式(网络结构) 在过去的 700 年期间发生在大陆中国,它可能是有用的改进大地震的理解并且能为未来伟人地震的预言的学习用作一个库。因为有在在中国的宽程度的历史、最近的地震的相当完全、充满信心的记录,它能被做。
Xu DaoyiMen KepeiDeng Zhihui
关键词:地震预测地震相
走滑断层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以1973年炉霍M_S7.6地震为例被引量:6
2019年
地震后在断层两侧的强变形与破裂带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为系统、定量研究同震地表变形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建立了走滑断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探讨了断层位错量、断层倾角、错动方式、上覆松散层厚度、沉积层土性等因素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显示:走滑断层同震地表变形表现为以断层为中心的近似对称单峰分布,强地表变形集中在断层两侧各50m宽度范围,地表变形量峰值随位错量增加而增大,破裂带宽度也随位错量增加而增大,但增量逐渐减小,并趋于一个渐近值;断层倾角对地表变形与破裂带宽度影响表现为随倾角减小变形量峰值点向上盘小距离偏移;走滑兼正断位错引起的变形量峰值最大,但地表破裂带宽度最小,走滑兼逆断引起的变形量峰值最小,但地表破裂带宽度最大,直立纯走滑断层的两参量都居中;走滑断层地表变形量峰值随上覆松散层厚度增大而减小,但随厚度减小的速率逐渐变小,松散层厚度从5m增加到20m时,破裂带宽度随厚度增加而缓慢增加,但自厚度大于20m时,破裂带宽度开始随厚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当不同土性覆盖层(粗砂、粉砂、黏土)厚度相同时,地震引起的地表变形量峰值自粗砂、粉砂、黏土逐次增大,当粗砂厚度为60m以上时,3.6m的同震水平位错已不能形成地表破裂,而粉砂的厚度为70m以上,黏土的厚度则为75m以上.
李红邓志辉陈连旺周庆冉洪流邢成起
关键词:走滑断层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中国大陆井水位与水温动态对汶川Ms8.0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分析被引量:44
2008年
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对比研究了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MS8.5远震和汶川MS8.0近震在四川及其附近地区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差异,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以上升为主,同时水位上升与下降的井点空间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分区性;水位、水温同方向阶变的井点数比例高于两者反方向阶变井点数比例,当水位同震变化为振荡型时,水温以下降型为主;相对于远震,近震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井点数量增加,无变化井点数量减少;所有井水位和大多数井水温同震阶变的方向都不因地震的远近、大小、震源机制或地震方位的变化而改变,个别发生水温同震升降方向变化的井点是由于水的自流状态和水位同震阶变由振荡转为阶变的改变所引起;水位同震升降性质受控于当地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而水温同震变化还与地震波引起的井孔中水的运动方式、水温探头放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其机理更为复杂。
杨竹转邓志辉刘春国王桂清祖金华陶京玲宋键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同震变化水位水温
2010年智利M_S8.8级地震前可能的潜热通量异常及其与地表温度变化的关系被引量:9
2011年
本文研究了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前后地球表面潜热通量的时空演化过程,并分析了可能的潜热通量异常及其与地表温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此次地震及其强余震前出现了三次明显的潜热通量异常,第一次潜热通量异常出现于主震1个月前,主要分布在震中及其东南陆区,第二次潜热通量异常出现在主震前7天,异常区分布在震中西南的海域,呈北西向分布,指向俯冲带,第三次潜热通量异常出现在强余震前,异常区分布在震中西南的海域及北段俯冲带上;(2)相似于2004年印度尼西亚地震海啸前潜热通量的异常演化特征,潜热通量异常从弧后向俯冲带迁移,此次地震前的潜热通量异常首先出现在弧后火山活动强烈地区,然后迁移到海域俯冲带附近,可能反映了临震前的构造变形过程;(3)当陆区出现潜热通量异常时,同时也可见地表温度异常,但在海域出现潜热通量异常时,却未发现有地表温度异常,这可能是由于海域水的热容量较大,不易出现红外温度异常所致.
陈梅花邓志辉马晓静
关键词:地震异常潜热通量地表温度卫星遥感
芦山地震、汶川地震与龙门山地区水汽异常被引量:6
2014年
对龙门山地区水汽动态的分析研究表明,在2013年芦山MS7.0地震和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龙门山地区大气相对湿度异常频次都出现了先逐年下降,然后快速回升的过程;下降时间较长,10a以上,上升时间较短,1~2a;震中位于异常频次相对下降和上升幅度都是最大的中心或邻近区域.在地震孕育中期阶段发生水汽异常趋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岩层裂隙的张合、地下流体的运动和地热能的变化,影响地面温度和潜热交换的速度所致.在地震孕育的中长期阶段(10a~几a),地壳岩石受压缩变形,孔隙、裂隙不断闭合或减少,由地下释放的热水、热汽减少,潜热交换速度也随之降低,相对湿度异常频次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在地震孕育的中短期阶段,地壳岩石变形进一步加大,可能导致微破裂不断扩展,由地下释放的热水、热汽由减少转为增加,潜热交换速度由降低转为迅速增加,相对湿度异常频度也表现出由逐年下降转为突发的快速上升.
邓志辉陈梅花杨竹转严兴邓远立
关键词:汶川地震
中卫断裂带断层类型划分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4
2009年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中卫断裂带在晚更新世以来的左旋走滑运动中,先存的挤压逆掩、逆冲断裂带发生了分化。某些断层或断层段继续活动;另一些先存断层在晚更新世以来不再活动;此外,还发育了一些新断层。因此,我们把中卫断裂带划分出三种断层类型,即新生断层、继承性断层和遗弃断层。新生断层就是在某次构造运动中新发育的断层。就中卫断裂带来说,是指晚更新世以来新发育的断层,这类断层是中卫断裂带左旋走滑运动的产物,在早期的挤压逆断运动中这些断层并不存在。通过对新生断层的调查研究可以获得以下资料:①反演晚更新世以来的构造应力场;②确定晚期构造运动的起始时代;③估算断层的断错幅度和速率。继承性断层是指在早期的挤压逆掩(冲)活动中已经存在的断层或断层段,在晚期的左旋走滑运动中继续活动。继承性断层的最大优点是包含了较多的信息量:①继承性断层记录了多期构造运动的信息;②继承性断层是中卫断裂带多期活动的见证;③继承性断层是研究构造演化过程的重要依据。遗弃断层即某些断层或断层段在早期构造运动中是主体断裂带的一部分,其活动习性与主体断裂带基本一致。当早期的构造运动终止之后,这些断层或断层段在后继的构造运动中不再活动而称之。遗弃断层的作用就在于它保留了早期构造运动的大部或全部信息,这些信息基本上没有受到后期构造运动的干扰破坏。因而通过对遗弃断层的研究可以获得早期构造运动的主要信息。①确定早期构造运动终止的年代;②反演早期构造应力场方向;③研究断层的滑动方式,即粘滑和蠕滑。
楚全芝
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北川-映秀地表破裂的复杂现象被引量:11
2008年
通过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后北川和映秀两地的地震破裂带调查,得出几点初步认识:北川-映秀地震破裂带总体上走向NE,倾向NW;北川-映秀地震破裂带以逆冲为主,兼小量走滑运动,并表现出不同地区的复杂性,在北川发现与右旋走滑相关的现象,在映秀则可见左旋走滑构造;北川2条地表破裂带挤压逆冲缩短量总和为2.8~3.9m,映秀地表破裂左旋走滑位移为0.52m.
邓志辉杨主恩孙昭民陈桂华马文涛孙谦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破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