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0475)

作品数:10 被引量:110H指数:5
相关作者:陶军涂昌杨震徐明国王洁梅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内皮
  • 6篇动脉
  • 6篇细胞
  • 5篇血管
  • 4篇祖细胞
  • 3篇动脉弹性
  • 3篇血管内皮
  • 3篇微颗粒
  • 3篇内皮祖细胞
  • 2篇动脉损伤
  • 2篇心病
  • 2篇血压
  • 2篇循环内皮祖细...
  • 2篇流式细胞
  • 2篇内皮细胞
  • 2篇高血压
  • 2篇冠心病
  • 2篇冠心病患者
  • 2篇病患
  • 1篇电镜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0篇陶军
  • 9篇徐明国
  • 9篇杨震
  • 9篇涂昌
  • 8篇王洁梅
  • 7篇王妍
  • 5篇陈龙
  • 4篇马虹
  • 3篇曾群英
  • 3篇王妍
  • 3篇陈国伟
  • 2篇唐安丽
  • 2篇罗初凡
  • 2篇刘东红
  • 2篇张焰
  • 1篇刘东红
  • 1篇王浩梅
  • 1篇王礼春
  • 1篇王强

传媒

  • 5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血压病对循环血小板微颗粒水平的影响
2006年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循环血小板微颗粒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压的关系。[方法]2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25例健康志愿者进入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血浆中CD31+/CD42+血小板微颗粒的水平,并比较其与血压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志愿者组相比,高血压病组患者循环血小板微颗粒水平明显增高(7455±1794)/μL比(14054±2745)/μL,P< 0.05。血小板微颗粒水平与收缩压呈正相关,r=0.30,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循环血小板微颗粒水平增高,血小板微颗粒水平与收缩压相关,提示压力依赖的血小板激活促进高血压病缺血性血管疾病的发生。
王妍冯敬东陶军陈龙罗初凡王礼春唐安丽黄奕俊
关键词:高血压病血小板微颗粒
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和一氧化氮分泌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表达和一氧化氮(NO)分泌的影响,以探讨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诱导健康成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分化为内皮祖细胞,分为静态组、低切应力组(5 dyn/cm^2,1 dyn/cm^2=0.1Pa)、中切应力组(15 dyn/cm^2)和高切应力组(25 dyn/cm^2)4个不同处理组,观察不同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 eNOS 基因表达和 NO 分泌的影响。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化成为内皮祖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呈典形的"纺锤样"梭形细胞,ac-LDL 吞噬及 lectin 抗体荧光标记双阳性,FLK-1和 vWF免疫荧光抗体染色均为阳性。切应力处理4 h,低、中和高切应力组内皮祖细胞 eNOS/β-肌动蛋白基因表达比值分别为0.364、0.505和0.548,较静态组(0.183)明显高(P<0.05)。在切应力处理的各时间点,低、中和高切应力组内皮祖细胞 NO 分泌也较静态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流体切应力提高明显上调内皮祖细胞 eNOS 基因表达和促进其 NO 分泌,提示流体切应力可改善内皮祖细胞的功能活性,是提高内皮祖细胞修复血管内皮损伤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杨震陶军王洁梅涂昌徐明国王妍陈龙罗初凡唐安丽马虹
关键词:动脉硬化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与30例正常者作对照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及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34+单个核细胞的水平;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一定条件下培养2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鉴定培养贴壁细胞表面标志CD34的表达;倒置荧光显微镜鉴定贴壁细胞FITC-UEA-I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FMD明显低于对照组[(5·85±3·04)%比(8·81±4·48)%,P<0·05];NMD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60±5·03)%比(14·18±4·50)%,P>0·05];CD34+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13±0·05)%比(0·09±0·04)%,P<0·05];FMD与CD34+细胞水平呈负相关(R=-0·385,P<0·05)。培养的贴壁细胞免疫组化显示CD34阳性,倒置荧光显微镜显示这些贴壁细胞FITC-UEA-I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D34+细胞增加和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提示循环EPCS增加可能是对急性冠状动脉缺血和内皮损伤的代偿反应。
涂昌陶军王妍杨震刘东红徐明国王洁梅曾群英陈国伟马虹
关键词:干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调动内皮祖细胞修复动脉损伤的实验研究
2006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调动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修复大鼠颈总动脉损伤的作用。方法将32只大鼠切除脾脏恢复两周后随机分为两组:VEGF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用2F的Fogarty球囊导管损伤大鼠左颈总动脉建立动脉损伤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外周血胎儿肝脏激酶-1+(fetal liver kinase,Flk-1+)的细胞比例。动脉损伤两周后取损伤动脉段和对侧正常动脉段,采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图像分析技术评价各组动脉修复的效果。结果VEGF组Flk-1+的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8.59±3.68)%vs(13.78±1.91)%,P<0.05]。两组中相同数目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化为EPCs的数目,VEGF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8.25±4.23)个vs(6.88±1.34)个,P<0.05]。动脉损伤两周后,VEGF组损伤动脉的新生内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32.38±5.58)μmvs(76.38±5.48)μm,P<0.05]。结论VEGF具有调动EPCs修复大鼠颈总动脉损伤的作用。
徐明国陶军王洁梅杨震陈龙涂昌王妍
关键词:内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颈动脉损伤
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弹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6
2005年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 30例冠心病患者与 30例正常对照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应用动脉弹性功能检测仪测定受试者的大动脉弹性指数 (C1 )和小动脉弹性指数 (C2 )。结果 冠心病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 (5 17±2 13)% 与 (11 10±4 36)%,P<0 05];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C1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 11 59±4 56 )ml/mmHg( 1mmHg=0 133kPa) ×10与 (12 11±3 82)ml/mmHg×10, P>0 05],但冠心病组的C2 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4 20±1 80)ml/mmHg×100与 (6 26±2 36)ml/mmHg×100, P<0 05],冠心病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与C2 呈正相关(r=0 53, P<0 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和C2 降低,且两者之间呈正相关,提示C2 可作为一种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新指标。
陶军涂昌王妍杨震刘东红徐明国王浩梅张焰曾群英陈国伟
关键词:冠心病患者肱动脉动脉弹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流介导检测仪
年龄相关的循环内皮祖细胞变化与动脉弹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4
2005年
目的 研究年龄对循环内皮祖细胞及动脉弹性的影响,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与动脉弹性损伤的关系。方法 56例健康男性志愿者分成青年组(n=26)和老年组(n=30)。采用桡动脉脉搏分析法无创性评价健康志愿者大动脉弹性指数(C1 )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 ), 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34+单个核细胞的水平,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2周,荧光显微镜鉴定FITC UEA I和DiI 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内皮祖细胞。结果 老年组与青年组相比较,C1 和C2 明显降低[C1(11. 73±1 .45)比(16 .89±1 .69)ml/mmHg×10, P<0. 001; C2 (8 .40±1 45)比(10. 58±1 .18)ml/mmHg×100, P<0 .001 ];循环内皮祖细胞数目明显减少[ ( 0 .13±0. 02 )比( 0 .17±0. 04 )%,P<0 .05];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与动脉弹性指数变化呈正相关(r=0. 47, P<0. 01;r=0 .4, P<0. 01),荧光显微镜鉴定贴壁细胞FITC UEA I和DiI acLDL双染色阳性。结论 增龄导致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减少,提示血管内皮修复能力下降和功能障碍,损伤动脉弹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有可能作为评价血管功能的替代指标。
陶军王妍杨震涂昌徐明国王洁梅王强曾群英陈国伟马虹
关键词:年龄相关小动脉弹性指数大动脉弹性指数内皮祖细胞无创性评价祖细胞数量
内皮祖细胞移植修复大鼠颈总动脉内皮损伤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修复动脉内皮损伤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颈总动脉内皮损伤模型,16只大鼠随机等分为内皮祖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体外诱导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为内皮祖细胞。在动脉损伤后,将5-溴脱氧尿苷标记的内皮祖细胞注入损伤动脉段,14d后取损伤动脉段和对侧正常动脉段。采用病理学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评价内皮祖细胞的修复效果。【结果】内皮祖细胞移植组的损伤动脉段5-溴脱氧尿苷免疫组化为阳性。内皮祖细胞移植组损伤动脉段的新生内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43.5±5.5)μmvs(90.7±12.7)μm,P<0.05;内皮祖细胞移植组的再内皮化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77.8%±0.1%vs52.2%±0.1%,P<0.05。【结论】内皮祖细胞具有修复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内皮祖细胞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细胞移植疗法的种子细胞。
徐明国陶军王洁梅杨震陈龙涂昌王妍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细胞移植动脉损伤
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的变化被引量:19
2006年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血压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6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血浆中CD31+/CD42-内皮细胞微颗粒的水平,并比较其与血压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患者血浆中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明显增高[(1 900.7±226.4)个/μlvs(944.9±124.5)个/μl,P<0.001]。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与收缩压和脉压呈正相关(r=0.38,P=0.004;r=0.42,P=0.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增高,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与血压呈正相关。
王妍陶军涂昌陈龙杨震徐明国王洁梅黄奕俊
关键词:高血压内皮血管微颗粒流式细胞术
冠心病患者动脉弹性与血管舒张功能受损的关系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动脉弹性和内皮与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30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与健康体检非冠心病者30例(对照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及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动脉弹性功能检测仪测定受试者的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的C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冠心病组的C2明显低于对照组,冠心病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与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冠心病组C2不仅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呈正相关,且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组C2降低,C2降低不仅同血管内皮功能的受损相关,而且也受非内皮因素的影响,提示C2反映总体血管舒张功能受损的程度。
涂昌陶军王妍刘东红杨震张焰徐明国王洁梅马虹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血管舒张
肿瘤坏死因子促进内皮细胞微颗粒释放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5
2005年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损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促进内皮细胞微颗粒释放,提出内皮细胞微颗粒是反映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的新指标。方法应用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形态及内皮细胞微颗粒的生成,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培养液中血小板细胞黏附分子(CD31+)和玻连蛋白(CD51+)微颗粒的水平。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静息状态下内皮细胞生成的微颗粒较少,经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24h后内皮细胞表面呈“出疹样”改变,小泡数目明显增多,直径大小约1.0μm。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细胞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组较正常对照组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明显增高[CD31+内皮细胞微颗粒,(164±63)/1000内皮细胞比(42±10)/1000内皮细胞,P<0.05;CD51+内皮细胞微颗粒,(260±108)/1000内皮细胞比(19±4)/1000内皮细胞,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损伤内皮细胞导致内皮细胞微颗粒释放增多,内皮细胞微颗粒有望成为评估内皮损伤替代指标之一。
王妍陶军杨震涂昌徐明国王洁梅黄奕俊
关键词:内皮肿瘤坏死因子脐静脉微颗粒流式细胞仪检测扫描电镜观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