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800620004)

作品数:45 被引量:184H指数:11
相关作者:邵宗鸿付蓉王化泉李丽娟刘鸿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6篇细胞
  • 17篇骨髓
  • 16篇贫血
  • 12篇血细胞减少
  • 9篇血细胞
  • 8篇再生障碍性贫...
  • 8篇障碍性
  • 8篇障碍性贫血
  • 8篇全血细胞
  • 8篇全血细胞减少
  • 8篇重型
  • 8篇重型再生障碍...
  • 8篇细胞减少
  • 7篇贫血患者
  • 6篇单个核细胞
  • 6篇造血
  • 6篇淋巴
  • 6篇免疫
  • 6篇骨髓单个核细...
  • 6篇核细胞

机构

  • 45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第一中...
  • 1篇北京大学临床...

作者

  • 43篇邵宗鸿
  • 36篇付蓉
  • 25篇王化泉
  • 24篇刘鸿
  • 24篇李丽娟
  • 23篇吴玉红
  • 23篇邢莉民
  • 20篇宋嘉
  • 19篇关晶
  • 19篇瞿文
  • 19篇王珺
  • 18篇梁勇
  • 18篇王国锦
  • 18篇阮二宝
  • 18篇王晓明
  • 17篇刘惠
  • 12篇王红蕾
  • 11篇王一浩
  • 7篇刘春燕
  • 7篇张田

传媒

  • 12篇中华血液学杂...
  • 9篇中华内科杂志
  • 8篇中华医学杂志
  • 6篇中国实验血液...
  • 4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年份

  • 2篇2013
  • 19篇2012
  • 11篇2011
  • 7篇2010
  • 6篇2009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巨噬细胞数量及功能的研究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BMMNC—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巨噬细胞(MФ)数量、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61例BMMNC—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1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及13名正常对照骨髓MФ(CD68或CIM5阳性)数量并通过鸡红细胞(CRBC)吞噬试验检测MФ功能,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BMMNC—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其MФ百分率、吞噬率及吞噬指数[(0.57±0.30)%、(37.56±15.20)%和0.75±0.347均高于SAA组[(0.46±0.08)%、(28.26±10.46)%和0.59±0.39]及正常对照组[(0.44±0.69)%、(25.63±19.75)%和0.55±0.16](P〈0.05);且Mm百分率与MФ吞噬率及吞噬指数均呈正相关(r=0.43,P〈0.01;r=0.40,P〈0.01)。根据MФ数量将患者分为A组(MФ≥0.5%)和B组(MФ〈0.5%),A组34例患者中32例(94.12%)自身抗体为IgG型,B组27例患者中仅2例(7.41%)自身抗体为IgG型;A组患者MФ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46.62±13.38)%和O.91±0.361显著高于B组患者[(28.67±12.59)%和0.61±0.30](P〈0.05),而B组患者与AA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34例自身抗体IgG型患者分为MФ高(≥0.75%)、低水平(〈0.75%)两组,MФ低水平组25例患者骨髓均仅能检测到一系细胞与IgG结合,MФ高水平组9例患者中8例能检测到二系细胞结合IgG,1例骨髓三系细胞均结合有IgG;MФ高水平组患者中MФ的吞噬率及吞噬指数[(60.22±12.51)%、1.23±0.23]显著高于MФ低水平组[(43.32±9.24)%、0.84±0.24](P〈0.05);MФ高水平组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低于MФ低水平组(P〈0.05);MФ高水平组网织红细胞比例、胆红素水平及胸骨�
王一浩付蓉邵宗鸿王化泉邢莉民刘鸿吴玉红李丽娟刘惠王珺陈瑾王红蕾
关键词:COOMBS试验骨髓单个核细胞血细胞减少
造血细胞膜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后信号传导通路研究进展
2012年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重要的造血调控因子,可刺激骨髓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增殖及分化,并可促进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其功能的发挥有赖于与效应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丁少雪付蓉邵宗鸿
关键词:造血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信号传导通路
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试验阳性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红系造血细胞膜靶抗原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了解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BMMNC-Coombs)试验阳性(+)血细胞减少(又称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骨髓红系造血细胞膜上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表达量与自身抗体(IgG/IgM)的关系,探索自身抗体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对46例初治IRP患者[15例有核红细胞自身抗体阳性(+)、31例有核红细胞自身抗体阴性(-)]及18名健康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骨髓红系造血细胞膜上EPOR表达量,分析自身抗体与EPOR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反转录(RT)-PCR技术检测EPORmRNA的表达水平;FCM分选骨髓红系造血细胞后,Western印迹法检测信号转导蛋白Star5及磷酸化Stat5(P—Stat5)蛋白表达水平以观察EPO/EPOR信号通路是否受抑;利用甘氨酸缓冲液洗脱3例自身抗体IgM强阳性患者骨髓红系造血细胞膜上结合的自身抗体,重新标记后再次检测EPOR的表达水平。结果(1)IRP患者有核红细胞自身抗体(+)组EPOR表达量为1.6%±0.9%,明显低于自身抗体(-)组(4.6%±4.1%,P〈0.01),而后者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3%±1.8%,P〈0.05)。IRP患者有核红细胞膜上EPOR与自身抗体呈显著负相关(r=-0.543,P=0.000),EPOR(Y)与自身抗体(x)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0.040—0.335X。(2)有核红细胞自身抗体(+)组EPORmRNA表达水平为(0.68±0.14),明显高于自身抗体(-)组(0.55±0.12,P〈0.01)和健康对照组(0.58±0.12,P〈0.05)。(3)有核红细胞自身抗体(+)组Stat5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45±0.94比0.54±0.36),P—Stat5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0.42±0.18比0.85±0.38)(均P〈0.05);而自身抗体(-)组Stat5、P—Stat5蛋白表达水平(0.75±0.69、0.70±0.18)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付蓉刘惠王珺李丽娟王红蕾王一浩邵宗鸿
关键词:全血细胞减少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外周血CD8+CXCR3+调节性T细胞数量及功能观察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CD8+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调节性T细胞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10年7—11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1例初治(初治组)、11例治疗后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组)AIHA患者的外周血CD8+CXCR3+/CD8+T细胞比例及CD8+CXCR3+白细胞介素10(IL-10)+/CXCR3+CD8+T细胞比例,并与23名健康对照(对照组)比较。分析上述指标与CD3+CD4+细胞数量及CD5+CD19+/CD19+比值的相关性。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XCR3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AIHA初治组外周血CD8+CXCR3+/CD8+为(39.80±19.96)%,低于完全缓解组[(58.76±14.22)%,P〈0.05]及对照组[(59.66±12.62)%,P〈0.01]。初治组外周血CD8+CXCR3+IL-10+/CXCR3+CD8+为(22.98±14.96)%,低于对照组[(38.15±17.03)%,P〈0.05]。初治组PBMCCXCR3mRNA相对表达量为(0.51-±0.19),低于对照组(1.67±1.17,P〈0.01)。外周血CD8+CXCR3+/CD8+与CD3+CD4+细胞数量及CD5+CD19+/CD19+比值均呈负相关(r=-0.571,-0.583;均P〈0.05);CD8+CXCR3+IL-10+/CD8+CXCR3+与CD3+CD4+细胞数量及CD5+CD19+/CD19+比值均呈负相关(r=-0.524,-0.523;均P〈0.05)。结论CD8+CXCR3+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产生IL-10水平下降可能导致AIHA患者免疫耐受被打破,与AIHA的发病有关。
周倩娜邢莉民付蓉王化泉刘鸿李丽娟阮二宝张田瞿文吴玉红宋嘉关晶王珺邵宗鸿
关键词:溶血性自身免疫性白细胞介素10CXC趋化因子受体3
再生障碍性贫血相关的恶性疾病及克隆改变被引量:2
2011年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障碍综合征,近年来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人们长期随访发现部分AA有向恶性疾病及克隆性疾病进展或"转变"的风险,发病机制可能包括造血干细胞自身缺陷、造血微环境影响、治疗干预等。
王婷邵宗鸿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肿瘤
端粒异常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2012年
端粒(telome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DNA序列,具有保护和稳定染色体、防止因细胞分裂而致遗传物质丢失的作用。端粒长度调控机制主要有2种:(1)端粒酶途径;
王婷邵宗鸿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端粒酶细胞染色体DNA序列细胞分裂端粒长度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D8+效应T细胞损伤骨髓造血途径的研究被引量:21
2011年
目的研究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外周血CD8+CD25+和CD8+HLA—DR+T细胞数量及其杀伤靶细胞的途径,探讨SAA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9例SAA(初治14例、缓解15例)患者及12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8+CD25+和CD8+HLA—DR+T细胞的数量及其胞质内穿孔素、颗粒酶B、肿瘤坏死因子B(TNF—β)、胞膜FasL表达。结果SAA初治组患者CD8+CD25+T细胞占CD8+和CD3+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67±2.58)%和(2.25±1.35)%,缓解组为(5.19±4.29)%和(2.98±1.35)%,正常对照组为(4.84±2.31)%和(2.11±1.88)%,CD8+CD25+T细胞占CD8+和CD3+T细胞的比例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治组CD8+HLA-DR+T细胞占CD8+T细胞比例为(39.30-4-8.13)%,缓解组为(20.65±5.38)%,正常对照组为(18.34±6.68)%,初治组明显高于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A初治组CD8+HLA-DR+T细胞占CD3+T细胞比例为(27.81±7.10)%,缓解组为(12.02±3.03)%,正常对照组为(8.50±2.33)%,初治组明显高于缓解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缓解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SAA初治组CD8+HLA—DR+T细胞穿孔素、颗粒酶、TNF—β、FasL中位表达比例分别为8.51%、96.08%、72.11%、94.25%,均明显高于缓解组(1.78%、85.20%、34.38%、51.20%)及正常对照组(1.86%、82.09%、17.92%、32.91%)(P值均〈0.05),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A患者外周血CD8+HLA—DR+效应T细胞比例增加,CD8+效应T细胞影响靶细胞的穿孔素-颗粒酶途径、细胞因子(TNF—β)途径、Fas/FasL途径均参与了骨髓造血细胞损伤�
冯乐付蓉王化泉王珺刘春燕刘惠王红蕾张田阮二宝梁勇瞿文王国锦吴玉红刘鸿王晓明宋嘉关晶邢莉民邵宗鸿
关键词:效应T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FAS配体
影响树突细胞功能的因素及其调控机制被引量:1
2012年
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尽管数量不足外周血单核细胞的1%,但表面具有丰富的抗原递呈分子(MHCⅠ和MHCⅡ)、协同刺激分子(CD80/B7-1、CD86/B7-2、CD40、CD44、等)和粘附因子(ICAM-1、ICAM-2、ICAM-3、LFA-1、LFA-3等),是已知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
刘晓王珺邵宗鸿
关键词:树突细胞细胞功能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协同刺激分子ICAM-3
肿瘤坏死因子-β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效应T细胞损伤骨髓造血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效应T细胞(CD8+HLA-DR+T细胞)损伤骨髓造血的影响,探讨TNF-β在SAA免疫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免疫磁珠阳性分选15例SAA患者骨髓CD8+HLA-DR+T细胞作为效应细胞,以阴性分选去除15名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T细胞后作为靶细胞,两者混合培养,于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TNF-β(终浓度分别为0、15、25、50 ng/ml)为实验组,并设空白对照组,孵育72小时后,通过流式细胞术以Annexin V检测靶细胞凋亡状况,采用ELISA法测定培养上清液IL-10、IFN-γ水平。结果:空白对照组及3个实验组细胞凋亡比例分别为(49.85±20.33)%、(51.65±20.34)%、(55.94±20.19)%、(57.72±19.45)%,TNF-β终浓度为50 ng/ml组及25 ng/ml组均明显高于空白组和15 ng/ml组细胞凋亡比例(P<0.05),但空白组与15 ng/ml组,25 ng/ml组与50 ng/ml组细胞凋亡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空白对照组及各实验组培养上清IL-10浓度分别为(217.99±29.47)ng/ml、(216.47±29.00)ng/ml、(212.15±13.19)ng/ml、(218.01±28.61)ng/ml,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β终浓度50 ng/ml组培养上清IFN-γ水平[(593.50±48.18)ng/ml]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544.85±69.77)ng/ml],15 ng/ml组[(567.38±74.51)ng/ml]、25 ng/ml组[(544.05±79.69)ng/ml](P<0.05)。结论:TNF-β能增强SAA患者效应T细胞诱导骨髓造血细胞凋亡,并呈浓度依赖性;高水平的TNF-β可能还促进SAA患者CD8+HLA-DR+T细胞分泌IFN-γ,两者具有协同细胞毒作用。
刘晓付蓉王珺王化泉刘春燕阮二宝瞿文梁勇王国锦王晓明刘鸿吴玉红宋嘉邢莉民关晶李丽娟邵宗鸿
关键词:效应T细胞TNF-Β
Notch与恶性血液病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Notch信号通路由Notch受体、配体和胞内的效应分子组成。1991年,第1个人类Notch家族成员Notch1基因在具有t(7;9)(q34;q34.3)染色体易位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发现,由此揭示了Notch信号通路是一条影响细胞命运的保守而重要的信号通路,几乎涉及所有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与此同时,Notch信号通路在恶性血液病和实体瘤的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日趋清晰。在超过半数的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发现了突变型Notch1基因,但其作为原发还是继发仍不确定。近年来的研究发现,Notch信号通路具有致癌和抑癌双重作用。现就Notch信号通路在不同类型恶性血液病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突变型Notch1基因类型、Notch信号通路与其它相关信号通路的关系及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作用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赵怡然付蓉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NOTCH信号通路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