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2005-2033)
-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1
- 相关作者:吴昊李在村焦艳梅李海英黄晓婕更多>>
-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地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市科委艾滋病重大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HIV-1 B'/C亚型毒株辅助受体的利用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分析疾病进展不同阶段分离的B'/C亚型毒株辅助受体的利用情况。方法从长期不进展者和AIDS期患者体内分离病毒株,将获得的B'/C毒株进行体外培养,用病毒株感染U87.CD4、GHOST细胞系并进行培养,通过检测、比较培养基上清液中核衣壳蛋白p24量的差异来确定某一毒株利用的辅助受体。再利用辅助受体抑制剂TAK-799、AMD-3100验证从细胞系实验中得到的结论。结果从AIDS期患者体内分离的毒株大部分利用C-C家族趋化因子受体(C-C chemokine receptor,CCR)5辅助受体,部分利用C-X-C家族趋化因子受体(C-X-C chemokine receptor,CXCR)4和CCR5辅助受体。从长期不进展者体内分离的毒株利用CCR5辅助受体。结论从长期不进展者体内分离的病毒主要利用CCR5辅助受体。从AIDS期患者体内分离的病毒主要利用CCR5辅助受体,也有同时利用CCR5和CXCR4辅助受体的现象。
- 王蕊孙伟焦艳梅计云霞魏飞力吴昊
- 关键词:HIV-1细胞嗜性
- HIV-1 B'/C亚型毒株的复制动力学特点
- 2010年
- 目的分析不同疾病进展阶段B'/C亚型毒株的复制动力学特点。方法从长期不进展者(long-term nonprogressors,LTNPs)和AIDS期患者体内分离病毒株,用相同量的病毒株去感染正常人的去CD8+T淋巴细胞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检测感染后第0、3、6、9、12、18、21天的上清液中核衣壳蛋白p24(p24)含量,作出折线图来分析该毒株的复制动力学特征。结果从AIDS期患者体内分离的B'/C重组亚型病毒株的复制速度快且p24峰值高,而从LTNPs体内分离的B'/C重组亚型病毒株的复制速度慢且p24峰值低。结论从AIDS期患者体内分离的B'/C重组亚型病毒株复制能力较强,而从LTNPs患者体内分离的B'/C重组亚型病毒株复制能力较弱。
- 孙伟焦艳梅画伟刘志英石英张彤吴昊
- 关键词:HIV-1生物学病毒复制
- 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影响因素的研究
- 2009年
- 目的:探讨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HIV/HCV共感染患者,男51例(55.4%),女41例(44.6%)。年龄9~62岁,平均(39.5±9.4)岁。分别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肝损害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肝损害组20例(33.9%)有抗结核治疗史,39例(66.1%)有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史,37例(62.7%)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无肝损害组患者4例(12.1%)有抗结核治疗史,13例(39.4%)有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史,14例(42.4%)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等于0.023、0.013、0.03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抗结核治疗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HIV/HCV共感染患者肝损害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抗结核治疗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 李在村代丽丽高艳青李海英黄晓婕汪雯郭彩萍张彤吴昊
- 关键词:HIV肝炎病毒
-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88例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患者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我院88例AIDS合并PCP患者的一般资料、感染途径、血气分析、血常规、血清清蛋白、血乳酸脱氢酶、治疗和转归情况等临床资料。按照PaO2水平将88例AIDS患者分为轻度异常组(PaO2>70mmHg),中度异常组(50mmHg≤PaO2≤70mmHg)和重度异常组(PaO2<50mmHg)3组,比较3组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3组患者的血清清蛋白水平、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两组比较,PaO2和SaO2下降以及是否需要呼吸机呼吸支持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O2、血清清蛋白水平下降是发现AIDS合并PCP患者病情加重和预后不良的指标,治疗中应予重视并尽早给氧和营养支持治疗。
- 李侗曾田亚昆李在村吴昊
- 关键词:肺孢子菌肺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血气分析低氧血症
-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患儿近期不良反应71例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或艾滋病(AIDS)患儿接受联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71例经酶联免疫法初筛、Westernblot法确诊HIV感染、以前未接受过HAART的儿童入选本前瞻性队列研究。男49例(69.0%),女22例(31.0%);平均年龄9.2(2~16)岁。其中46例接受齐多夫定(AZT)加拉米夫定(3TC)加奈韦拉平(NVP)治疗,25例接受司他夫定(d4T)加3TC加NVP治疗,记录治疗开始6个月内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中性粒细胞、Hb下降,转氨酶升高,皮疹,血淀粉酶升高等)发生率,并比较2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结果主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下:消化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52例(73.2%)、Hb下降30例(42.3%)、中性粒细胞下降12例(16.9%)、ALT升高15例(21.1%)、皮疹10例(10.4%)和血清淀粉酶升高6例(8.5%),多为轻到中度。Hb下降的发生率AZT加3TC加NVP组(56.5%)显著高于d4T加3TC加NVP组(16.0%)(P=0.001)。6例因不良反应而更改治疗方案,其中3例因AZT引起贫血改用d4T,1例因皮疹、2例因ALT升高将NVP改为依非韦仑(EFV)。无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停止HAART。结论儿童AIDS的HAART近期不良反应较少,程度较轻,耐受性良好。AZT较d4T的骨髓抑制作用明显。
- 李在村赵燕窦智慧于兰黄晓婕李海英吴昊张福杰
-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抗反转录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