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项目([2012]4004)

作品数:7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肖仲久曾伯平李春涛李小霞李雪更多>>
相关机构:遵义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篇叶枯病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特性
  • 2篇枯病
  • 2篇棘头虫
  • 2篇病原
  • 2篇病原菌
  • 1篇单胞菌
  • 1篇丁鱥
  • 1篇形态学
  • 1篇盐度
  • 1篇真菌
  • 1篇致病
  • 1篇致病真菌
  • 1篇嗜水气单胞菌
  • 1篇拟茎点霉
  • 1篇气单胞菌
  • 1篇栀子
  • 1篇鲫鱼
  • 1篇系统发育

机构

  • 7篇遵义师范学院

作者

  • 3篇肖仲久
  • 2篇李小霞
  • 2篇李春涛
  • 2篇曾伯平
  • 1篇徐晓舒
  • 1篇余玉莎
  • 1篇曾伯平
  • 1篇宋培勇
  • 1篇曾燕玲
  • 1篇牟铭
  • 1篇王庆容
  • 1篇刘飞
  • 1篇许艾斌
  • 1篇严斌
  • 1篇余祥单
  • 1篇赵益群
  • 1篇李雪

传媒

  • 3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遵义师范学院...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鲫鱼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病理组织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鲫鱼是我国淡水养殖鱼类中抗病力、适应能力较强的类群之一,但嗜水气单胞菌也能引起鲫鱼发生爆发性细菌性败血症。尽管目前许多研究已经确认嗜水气单胞菌是引发鱼类败血症的病原体,但有关嗜水气单胞菌对鲫鱼组织病理影响的研究还较少。为了寻找防治鱼类败血症的有效方法,作者将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鲫鱼,并取正常和患病鲫鱼的头肾、肾、肠和皮肤组织进行组织制片,通过观察对比组织切片,发现病鱼的头肾、肾、肝脏、肠和皮肤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组织细胞膜溶解、脱落、变形、坏死和空泡化,组织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型和坏死.
曾燕玲
关键词:鲫鱼嗜水气单胞菌
新棘衣棘头虫形态特征及其感染黄鳝的肠道组织病理变化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了解新棘衣棘头虫(Pallisentis celatus)对黄鳝(Monopterus allbus)的寄生机制,为防治该寄生虫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扫描电镜与石蜡组织切片技术对新棘衣棘头虫的形态特征及其感染黄鳝的肠道组织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新棘衣棘头虫吻突较小,吻钩呈牛角状,表面光滑无痕,基部粗大,尖部指向体部后方;新棘衣棘头虫的体壁由角质层、表皮层和肌肉层组成,中央没有消化道。新棘衣棘头虫对黄鳝肠道的机械挤压作用非常明显,寄生部位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及部分肌肉层消失;同时新棘衣棘头虫也受黄鳝肠道挤压,与黄鳝肠道黏膜接触段严重变形,部分虫体表面与黄鳝肠道黏膜紧密接触,难以区分。【结论】新棘衣棘头虫对黄鳝肠道的初期感染,吻突的吻钩起重要固定作用,随着虫体的生长,其局部体表与黄鳝肠道组织融为一体,吻突失去实际作用而缩回棘头虫体腔内。
李春涛李雪赵益群曾伯平
关键词:黄鳝形态学肠道组织病理变化
栀子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探索了不同温度、光照、pH、营养等条件对贵州栀子叶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或产孢)的影响,以期系统掌握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栀子叶枯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栀子叶枯病菌菌丝在10-35%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孢子均能萌发.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连续光照或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在pH5-6之间,是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pH;该病原菌适宜于PDA、PSA等培养基,单糖、双糖、多糖等碳源以及有机氮和无机氮均能利用。
肖仲久李小霞余玉莎牟铭刘飞
关键词:栀子叶枯病生物学特性
盐度、pH值、阿苯达唑对离体新棘衣棘头虫存活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对离体新棘衣棘头虫(Neosentis celatus)在不同盐度、pH值、阿苯达唑浓度梯度下存活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pH值为5时,新棘衣棘头虫半致死时间最长;当pH值为4或6时,新棘衣棘头虫半致死时间减少。当阿苯达唑溶液浓度为0.017 5 g/mL时,离体新棘衣棘头虫死亡率最大,达80%。
李春涛严斌曾伯平
关键词:盐度阿苯达唑
苏铁叶枯病病原菌鉴定
2014年
近年在贵州省苏铁各栽培地发现一种叶枯病害,为明确其致病菌,采集苏铁叶枯病叶片样本数份,并对病原菌进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及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获得的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接种后出现的病害症状与直接采集到的病害标样症状一致,确定其为致病菌;对病原菌进行传统的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的形态与拟茎点霉一致;将待测菌株r DNA-ITS序列与Gen Bank中相关菌株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该菌株与Phomopsis vaccinii(Gen Bank登陆号为:KC488259,JX846914)的同源性达97%。结合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及株r DNA-ITS序列(Gen Ban登录号:JN417709)特征,确定苏铁叶枯病病原菌为Phomopsis cycadis.
李小霞肖仲久许艾斌徐刚红
关键词:拟茎点霉病原菌
丁鱥体内3株可疑致病真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从乌江网箱养殖的患病丁鱥(Tinca tinca)鳍上分离到3株可疑致病真菌,分别命名为丁鱥鳍1(DGQ1)、丁鱥鳍2(DGQ2)、丁鱥鳍3(DGQ3)。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鉴定,结果表明,DGQ1、DGQ2、DGQ3分别为多籽毛霉(Mucedoparvisporus)、变孢毛霉(Mucedo alboater Naumov)和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采用4种培养基及7种不同温度对该3种真菌进行培养,结果显示,3个菌株在查氏琼脂培养基(CA)、查氏琼脂培养基(CYA)、燕麦脂培养基(OA)上生长状况良好,在25%甘油硝酸盐琼脂培养基(G25N)上生长状况较差;25℃是该3个菌株的最适温度,DGQ1、DGQ2在35℃以上几乎不能生长,DGQ3在35℃可以生长,但生长速度比较慢。
徐晓舒余祥单王庆容
关键词:丁鱥真菌生物学特性
两株耐高温酵母菌的鉴定及其特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用传统微生物学分离培养方法,从特殊自然环境中筛选耐高温酵母,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并结合26S r DNA D1/D2区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对目的菌株进行鉴定,用常规方法对其耐热、耐酸、耐糖和耐乙醇性以及乙醇发酵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从常年堆放茅台酒糟的土壤中获得的2株耐高温酵母,经鉴定分别为Y1东方伊萨酵母(Issatchenkia orientalis)、Y2库德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耐性测试表明Y1、Y2均能在45℃正常生长,但在46、47℃生长不良,菌落出现异常;初始糖浓度达25%时出现抑制;初始乙醇浓度分别达8%、10%时,Y1、Y2生长受到抑制;最适pH=4。在30、45℃温度条件下,Y1的乙醇产量分别为3.8%和5.1%,Y2分别为8.7%和9.8%,说明Y2的耐乙醇性和乙醇发酵性能较Y1优,具有用于同步糖化发酵的潜能。
宋培勇曾伯平肖仲久
关键词:耐高温酵母系统发育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