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03035)
- 作品数:5 被引量:54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铁娟马春明陈海英吕桂芬杨持更多>>
- 相关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中国蒿属沙生地理替代种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被引量:12
- 2007年
-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对中国蒿属沙生地理替代种共23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差异进行了检测,15个引物共获得303个位点。根据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每个种的不同种群均各自聚到一起,反映出种间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23个种群被分为三大支,白沙蒿与准噶尔沙蒿为一支,表明两者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黑沙蒿、褐沙蒿、差不嘎蒿聚为一支,且遗传距离很小,反映出三个种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乌丹蒿则自成一支,与其它种亲缘关系较远。结合形态与分布,提出褐沙蒿应作为黑沙蒿的地理亚种。
- 王铁娟韩国栋
- 关键词:蒿属RAPD亲缘关系
- 褐沙蒿遗传分化的研究被引量:4
- 2004年
-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5个褐沙蒿(ArtemisiaintramongolicaH.C.Fu)种群的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个引物共扩增出283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有269个,多态位点百分率达95.1%.各种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较高,在84.1%~89.0%之间,除正镶白旗种群略高外,其他均比较接近.各种群间有一定的遗传分化,基因分化系数Gst=0.1204,表明87.96%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种群内.基因流N m=3.6524>1,说明褐沙蒿种群间存在着广泛的基因交流.聚类分析显示,褐沙蒿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有一定的相关性.
- 王铁娟王静吴恩岐
- 关键词:遗传分化多态位点基因流基因交流
- 六种沙蒿花粉形态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 2006年
-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蒿属6种沙生半灌木的花粉形态.结果表明,6种沙蒿的花粉形态高度一致,极面观均为三裂圆形,赤道面观为圆形或椭圆形,具三孔沟,外壁纹饰在光镜下为表面颗粒状,在电镜下为排列较疏的刺,刺基外延.
- 王铁娟张颖娟
- 关键词:蒿属花粉形态
- 内蒙古大青山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被引量:13
- 2008年
- 大青山种子植物共有88科,391属,874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7属12种,被子植物85科,384属,862种。植物生活型多样,多年生草本占优势(65.22%),一二年生草本也占有一定比例(18.19%)。中生植物为主,占72.09%,旱生植物其次,占23.00%,由于生境的多样化,也有一些湿生和水生植物分布。地理成分复杂,东亚成分优势明显,蒙古成分也较多,反映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温带亚洲、北温带、旧大陆温带成分均占有较高的比例,表现出明显的温带性质。
- 王铁娟赵一之王娜娜董学琴
- 关键词:植物区系生活型区系地理成分
- 中国北部六种沙蒿的地理替代规律及其主导生态因子被引量:33
- 2005年
- 对广泛分布于中国北部草原区沙地与荒漠区的6种沙蒿进行野外实地考察、标本查阅、分布区气象数据搜集与土壤成分测定,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差不嘎蒿为东蒙古-科尔沁分布种,褐沙蒿是浑善达克沙地分布种,黑沙蒿为腾格里-鄂尔多斯分布种,白沙蒿为戈壁-蒙古种,准噶尔沙蒿为中亚种,乌丹蒿为科尔沁沙地西部种。2黑沙蒿、褐沙蒿、差不嘎蒿呈现出从西南向东北的地理替代分布,白沙蒿与准噶尔沙蒿构成东西向的地理替代分布。乌丹蒿由于与另几个种的亲缘关系较远,不作为这几个种的地理替代种。3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了5种沙蒿分布区内的热量、水分及土壤指标的差异,在黑沙蒿、褐沙蒿与差不嘎蒿这一地理替代中,黑沙蒿在年均温、最冷月均温、年较差、寒冷指数、6~7月份降水、湿润指数、水热综合因子、土壤酸碱度、土壤全磷含量上均与另两个种存在着显著差异。黑沙蒿向东北被褐沙蒿所替代,应该是水热以及土壤因子的综合作用。褐沙蒿与差不嘎蒿分布区内,主要是5~6月份的降水存在着显著差异,也就是生长季前半期的干旱是褐沙蒿区别于差不嘎蒿并使两者之间发生替代的原因。对于白沙蒿与准噶尔沙蒿这一对地理替代种,同样是降水的变率是两者发生替代的原因。
- 王铁娟杨持吕桂芬马春明陈海英
- 关键词:沙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