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54004)
- 作品数:10 被引量:45H指数:4
- 相关作者:陈连生田亚强宋进英赵远杨栋更多>>
- 相关机构:河北联合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华北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低碳硅锰钢双相区组织演变及C、Mn配分热力学的研究
- 2016年
- 利用Thermo-calc计算,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I&Q)工艺对低碳硅锰钢双相区等温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C、Mn配分热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双相区,C、Mn在奥氏体中的固溶度随温度升高呈递减趋势且远大于铁素体,为C、Mn配分提供了热力学条件;在800℃等温不同时间后淬火,室温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加少量M/A岛,等温30 min时接近平衡相变;双相区等温过程中C、Mn由铁素体向奥氏体中配分,使得部分小的奥氏体晶粒热稳定性提高,淬火后形成室温残余奥氏体。
- 魏英立李然宋进英张宏军田亚强陈连生
- 关键词:热力学
- 低碳硅锰系Q&P钢增塑机制及组织性能被引量:6
- 2014年
-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工艺对低碳硅锰钢进行处理,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等对该Q&P钢增塑机制及其组织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处理后,综合力学性能优于传统Q&P钢;双相区合理的保温时间可以减少室温组织中二次淬火马氏体含量,以保证更好的塑性;实验用钢经Q&P工艺处理后室温残余奥氏体含量为4.9%,而经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处理时,随着双相区保温时间的延长,室温残余奥氏体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双相区720℃保温1500s再经Q&P处理后残余奥氏体含量达到最大值7.3%,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 陈连生赵远田亚强宋进英魏英立杨栋
- 关键词:Q&P钢残余奥氏体力学性能强塑积
- 配分时间对低碳高强Q&P钢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被引量:11
- 2013年
- 在普通C-Mn-Si系Q&P钢的成分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低碳的Q&P钢种,并通过金相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等对低碳Q&P钢的组织性能以及配分时间对低碳Q&P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用钢经过Q&P处理后,在配分时间为30 s时得到最佳的力学性能,抗拉强度为1340 MPa,伸长率为20%,强塑积达到最大26800 MPa·%;随配分时间的延长,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均逐渐降低;残余奥氏体含量在配分时间为30 s时达到最大值9.3%,随配分时间的延长,残余奥氏体量逐渐降低。
- 陈连生赵远田亚强宋进英魏英立杨栋
- 关键词:Q&P钢残余奥氏体强塑积
- 配分过程中低碳硅锰系Q&P钢残余奥氏体研究
- 2014年
-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配分过程中低碳硅锰系Q&P钢的组织演变规律,分析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Q&P钢塑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配分温度在450℃以上和配分时间在200 s以上都会使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发生分解,并伴有大量的白色粒状碳化物析出。配分温度和配分时间决定室温下残余奥氏体的含量,配分温度在400℃左右和配分时间在30 s左右,配分过程中残余奥氏体中的碳含量较高,最终稳定到室温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随着配分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随配分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延伸率与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
- 陈连生杨栋田亚强宋进英赵远
- 关键词:Q&P钢残余奥氏体
- 低碳钢IQ&P工艺下元素配分行为及对组织性能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采用双相区再加热-淬火-碳配分(IQ&P)工艺,研究了双相区不同等温时间下低碳钢中元素配分行为,并分析其对组织形貌、残余奥氏体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IQ&P工艺中,在750℃随等温时间的延长,Mn元素向逆转奥氏体内富集现象逐渐明显,等温时间超过300s后,C元素在两相之间的配分效果不随时间的延长而改变;在750℃等温处理过程中,原奥氏体晶界生成块状逆转奥氏体,马氏体板条界间生成针状逆转奥氏体;随等温时间的延长,钢的最终组织中针状铁素体体积分数不断减小,而块状及针状马氏体体积分数不断增大,同样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也不断增大;在C、Mn元素的综合作用下,钢的抗拉强度不断增大,断后伸长率先减小而后增大,等温1800s时,钢的强塑积达到最大值21GPa%。
- 陈连生张健杨田亚强宋进英徐勇
- 关键词:残余奥氏体
- 奥氏体化保温时间对低碳硅锰Q&P钢组织性能影响的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采用场发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研究了不同的奥氏体化保温时间对双相区保温+Q&P热处理和Q&P热处理两种工艺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经Q&P热处理的实验用钢,在奥氏体区保温60 s时,得到的组织为马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经过双相区保温+Q&P热处理,奥氏体区保温60 s时,得到的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随保温时间的延长,两种热处理工艺得到的组织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随奥氏体区保温时间的延长,Q&P热处理和双相区保温+Q&P热处理抗拉强度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伸长率均逐渐降低。其中在奥氏体保温60 s时,双相区保温+Q&P热处理得到的强塑性最好。
- 陈连生杨栋田亚强宋进英
- 关键词:奥氏体化
- 配分温度对低碳高强Q&P钢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被引量:19
- 2014年
- 采用光学显微镜、场发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配分温度对低碳高强Q&P钢的组织演变规律,并分析了配分温度对其力学性能和残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用钢0.20C-1.28Mn-0.37Si经过Q&P处理后,随着配分温度的升高,其抗拉强度逐渐降低,伸长率先升高后降低,在配分温度400℃时,强塑积达到最大22610 MPa·%;随配分温度的升高,析出的碳化物开始聚集长大,并消耗了马氏体中扩散的碳,使残留奥氏体的含量降低,残留奥氏体含量在400℃时达到最大的体积分数5.3%,试样拉伸断口形貌具有典型的韧窝状特征。
- 陈连生杨栋田亚强宋进英魏英立赵远
- 关键词:Q&P钢
- 淬火温度对硅锰钢双相区保温+Q&P处理后组织性能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配分工艺对低碳硅锰钢进行热处理,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试验等,研究了不同淬火温度对Q&P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淬火温度为220℃时,试验用钢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抗拉强度达到1 400 MPa,延伸率为13.3%,强塑积达到18 620 MPa·%,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试验用钢的抗拉强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塑性有所增大,室温组织中板条马氏体含量逐渐减少,碳化物颗粒逐渐增多,出现少量块状马氏体组织;双相区Mn元素向奥氏体的扩散补充了Q&P过程中碳配分的不足,最终室温残余奥氏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少量富碳的残余奥氏体,另一部分则是经碳配分的富锰残余奥氏体,而淬火温度220℃的选取最为合理,为试验用钢提供了较好的塑性。
- 陈连生赵远田亚强宋进英杨栋
- 关键词:Q&P钢淬火温度残余奥氏体
- 配分制度对低碳硅锰钢组织性能及残余奥氏体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研究了低碳硅锰钢经I&P&Q和I&Q&P工艺处理后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经I&P&Q工艺处理得到的马氏体板条较I&Q&P工艺粗大,I&Q&P工艺下的部分板条马氏体形貌模糊;I&P&Q工艺利用Mn配分使钢具有12.6%的伸长率,强塑积16128MPa·%,I&Q&P工艺利用Mn配分和C配分的综合作用,使得伸长率大幅提高,强塑积达到33715 MPa·%;较I&P&Q工艺只有Mn配分作用稳定残余奥氏体,I&Q&P工艺在Mn、C配分共同作用下,使残余奥氏体量较I&P&Q工艺提高了6%。
- 田亚强张宏军宋进英陈连生
- 关键词:残余奥氏体
- C-Si-Mn系双相钢锰配分行为及其对组织性能的影响被引量:9
- 2014年
- 采用场发扫描电镜和EPMA电子探针研究了C-Si-Mn系双相钢锰配分行为及其对马氏体形貌、体积分数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用钢0.20C-1.28Mn-0.37Si在经双相区热处理后,在720℃的淬火温度下,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锰元素由铁素体向奥氏体中的配分量不断增加,达到化学势平衡(即饱和状态)所需的保温时间为1500s;马氏体体积分数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达到饱和的时间是1300s;抗拉强度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当达到某一时间时,抗拉强度保持恒定。
- 陈连生张健杨田亚强宋进英魏英立赵远
- 关键词:冷轧双相钢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