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C54B01)

作品数:41 被引量:501H指数:15
相关作者:曾凡江雷加强刘波鲁艳安桂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 13篇生物学
  • 7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绿洲
  • 6篇植物
  • 6篇塔克拉玛干沙...
  • 6篇灌溉
  • 5篇沙拐枣
  • 5篇土壤
  • 4篇生草
  • 4篇灌溉量
  • 4篇光合特性
  • 3篇盐生草
  • 3篇生理指标
  • 3篇生物量
  • 3篇水分
  • 3篇农田
  • 3篇物量
  • 3篇骆驼刺
  • 3篇抗氧化
  • 3篇风沙
  • 3篇干旱
  • 2篇叶绿

机构

  • 34篇中国科学院新...
  • 13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气象局
  • 3篇新疆师范大学
  • 3篇塔克拉玛干沙...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新疆林业科学...
  • 2篇澳大利亚墨尔...
  • 1篇河南省科学院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新疆大学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新疆气象局

作者

  • 31篇曾凡江
  • 15篇雷加强
  • 8篇鲁艳
  • 8篇刘波
  • 6篇刘镇
  • 6篇安桂香
  • 6篇毛东雷
  • 5篇李新荣
  • 5篇何明珠
  • 5篇黄彩变
  • 4篇高欢欢
  • 4篇李生宇
  • 4篇张利刚
  • 3篇刘国军
  • 3篇何清
  • 3篇王翠
  • 3篇李海峰
  • 3篇张晓蕾
  • 3篇徐立帅
  • 3篇杨兴华

传媒

  • 8篇中国沙漠
  • 7篇干旱区研究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3篇草业学报
  • 3篇干旱区地理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土壤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草地学报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农学学报

年份

  • 3篇2015
  • 5篇2014
  • 8篇2013
  • 11篇2012
  • 9篇2011
  • 5篇2010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策勒绿洲-荒漠过渡带风沙前沿近地表沙尘水平通量观测被引量:14
2013年
沙漠地区近地表水平输送的沙尘物质通量及其随高度的变化是沙尘输送过程的重要表现特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荒漠过渡带风沙前沿平坦沙地的风沙观测场,利用BSNE集沙仪对近地表(2 m)不同高度沙尘物质的水平输送进行了观测,对其随高度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近地表水平运动的沙尘通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观测点沙尘物质的水平通量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与高度的关系可用幂函数和指数函数表示;55%~58%的沙尘量在地表0.5 m高度以内传输;73%~75%在地表1 m高度以内传输;87%~89%在地表1.5 m高度以内传输;2010年5月25日至2011年5月24日,通过0~2 m高度的单宽总输沙量为1 846.7 kg·m-1;其中PM80、PM50的输送量分别为1 192.0 kg·m-1、387.9 kg·m-1。
杨兴华何清程玉景范新明
关键词:输沙量沙尘塔克拉玛干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头状沙拐枣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对不同灌溉量的响应被引量:15
2012年
水是荒漠生态系统中首要限制因子。由于水分限制程度不同,植物幼苗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策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沙漠-绿洲过渡带,设计了0mm(处理A)、100mm(处理B)、200mm(处理C)3种不同的灌溉量,对头状沙拐枣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展开实验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处理A比处理B和处理C地下生物量均有所增加;不同灌溉条件下,头状沙拐枣幼苗的根冠比均小于1,随灌溉量的减少头状沙拐枣幼苗的根冠比从0.19增加到0.32;即头状沙拐枣通过改变根系生物量分配适应水分条件变化。②随灌溉量的减少,头状沙拐枣幼苗主根垂直深度和水平根幅均呈增加趋势。处理A时,头状沙拐枣幼苗根系深度达180cm以上,处理B和C的根系深度均低于160cm,表明头状沙拐枣幼苗通过根系的伸长生长来适应水分减少。③在生长过程中,头状沙拐枣通过老同化枝枯落适应土壤水分减少。④株高和冠幅随着灌溉量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基径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地上生长指标在不同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
刘镇曾凡江安桂香刘波李海峰张利刚高欢欢
关键词:生物量分配灌溉量
镍、铜对矿业废弃地先锋植物盐生草和骆驼蓬抗氧化物质和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以盐生草(Halogeton glomeratus)和骆驼蓬(Peganum harmala)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土壤中不同浓度(0、50、100、200、400mg.kg-1)镍(Ni)、铜(Cu)处理对盐生草和骆驼蓬幼苗过氧化氢(H2O2)、抗坏血酸(ASA)、维生素E(VE)、谷胱甘肽(GSH)、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生草和骆驼蓬叶片及根部过氧化氢(H2O2)含量随介质中Ni和Cu浓度的增加而增加。Ni胁迫下盐生草叶片中GSH含量随Ni浓度增加呈增加趋势,根部VE含量在高浓度Ni(≥100mg.kg-1)胁迫下显著积累;Cu胁迫下盐生草叶片和根部GSH、ASA和VE含量较对照显著积累,三者协同作用缓解Cu胁迫诱导的氧化损伤。Ni胁迫下骆驼蓬叶片GSH和ASA含量、根部ASA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Cu胁迫下骆驼蓬叶片中GSH和ASA含量随Cu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根部ASA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VE在100mg.kg-1和200mg.kg-1的Cu处理下较对照显著增加。Ni和Cu胁迫使得盐生草和骆驼蓬幼苗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较对照显著积累。
鲁艳李新荣何明珠冯丽曾凡江
关键词:抗氧化物质
风沙侵袭影响下绿洲边缘植物群落点格局分析被引量:16
2012年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为研究区,运用Ripley’s K(t)函数点格局分析,研究风沙侵袭影响下植物群落结构和点分布格局的变化。风沙侵袭对植物组成种类无影响,均由骆驼刺、柽柳和花花柴组成,但自内侧向外围随着风沙侵袭强度加大,植株密度和盖度会明显降低,组成比例上从以骆驼刺为主向各种群均匀发展,并且骆驼刺的树冠面积随之显著增加,柽柳和花花柴的树冠面积显著减小。种群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3个种群在30 m的空间尺度上均以聚集分布为主,随风沙掩埋强度增加,3个种群分布类型从聚集变为随机,且聚集分布的尺度范围及聚集峰值所在尺度逐渐减小。研究区内各种群间以负关联为主,随风沙侵袭强度加大,各种群间的负关联程度及尺度范围均呈减弱趋势,最终变为不关联或部分尺度上较弱负关联。风沙掩埋的直接干扰和植物适应性及种间关联关系是种群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强烈的风沙掩埋抑制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促使群落退化,所以绿洲边缘的流沙深入区是过渡带建设及保护的重点区域。
杨帆王雪芹杨东亮韩章勇郑新倩
关键词:植物群落种间关系塔克拉玛干沙漠
策勒不同下垫面风速廓线时空差异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通过对新疆策勒4个下垫面10m高风速廓线及粗糙度、摩阻风速等分析,探讨不同时空条件下植被和地形对风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性层结下,从流沙前沿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扬沙天气风速廓线斜率依次降低,风速较大时基本符合对数关系,其拟合程度依次是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流沙地,绿洲内部2m以上高度的风速较大时与高度基本符合对数关系。春季沙尘暴期间风速较小时半固定沙地0-10m高及绿洲内部2m以上高度风速与高度变化接近对数关系,当夏季沙尘暴风速较大时,4个下垫面不同高度风速与高度之间都不呈现对数关系。随着地表植被覆盖度的增加,粗糙度和摩阻风速也迅速增加,绿洲内部夏季沙尘暴天气近地表粗糙度比春季地表粗糙度增加较为显著。
毛东雷雷加强曾凡江王翠周杰再努拉.热和木吐拉
关键词:风速廓线粗糙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策勒县绿洲一沙漠过渡带小气候特征被引量:19
2011年
利用HOBO小气候观测仪,在2010年7月23日至8月24日对新疆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的柽柳群落、柽柳—骆驼刺—花花柴群落、骆驼刺群落3个典型天然植物群落的风速、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进行了同步观测,分析了它们的小气候特征的差异,初步探讨了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的植被具有独特的小气候作用,植被覆盖度越大,风速越小,气温越低,相对湿度越高。相比植被覆盖度仅3%的柽柳群落,柽柳—骆驼刺—花花柴群落(覆盖度27%)和骆驼刺群落(覆盖度67%)在观测期内0.5,1,2,4,8和10m处风速平均减小了32%,47%,近地表0.5m风速减少的最多,分别为57%,87%;2m处气温的平均值分别减少了0.32,1.02℃;2m处空气相对湿度的平均值分别增加2.33%,7.67%;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柽柳群落、柽柳—骆驼刺—花花柴群落和骆驼刺群落的光合有效辐射差异不明显;阴天和沙尘暴天气光合有效辐射比晴天分别减少40%,60%。
庞营军雷加强曾凡江李生宇毛东雷何志辉
关键词:风速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小气候
策勒绿洲-荒漠过渡带风沙前沿近地面不同方向的输沙特征被引量:23
2012年
利用策勒绿洲-荒漠过渡带风沙前沿输沙资料及风速风向资料,分析这一区域近地面输沙的方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风沙前沿起沙风风向以W、WNW为主,风向变化比较单一;②观测点输沙量集中于NW、WNW、W、SW、WSW 5个方位,合计占总输沙量的68.3%;0~40 cm高度年输沙量为96.0 kg,年合成输沙量为45.9 kg,合成输沙方向为102.5°;③观测点年输沙势为43.2 VU,年合成输沙势为31.04 VU,输沙势的方向分布与实测输沙量存在较大差异。
杨兴华何清霍文程玉景
关键词:输沙量输沙势
绿洲边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变化及分析被引量:14
2010年
绿洲化进程加剧导致绿洲边缘土地覆被状况发生变化,为探讨绿洲边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属性及土壤质量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南缘策勒绿洲边缘人为垦殖的棉田、果园、沙拐枣林地及自然状态下骆驼刺覆被样地等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质量相对指数(RI)及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分别探讨各样地间在0~20 cm、20~40 cm、40~60 cm内土壤质量变化状况;同时利用分形理论对各样地表层土壤的粒径分布(PSD)属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及总氮指标在各样地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各样地每层土壤的RI及SQI排序相同,棉田及果园利用方式对0~20 cm的土壤质量有明显促进作用;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自然覆被骆驼刺样地土壤质量逐渐高于其余样地;而对自然植被进行替代的沙拐枣林地,其各层土壤指标及土壤质量均处于最低水平,表层土壤PSD分形维数分析也表明沙拐枣林地保持土壤细粒成分能力最差.
桂东伟雷加强曾凡江穆桂金杨发相朱军涛
关键词:绿洲边缘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粒径分布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3个沙拐枣种的抗旱特性比较被引量:13
2014年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网状、心形和红皮沙拐枣在干旱胁迫和复水过程中的生理生态响应特征,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3个沙拐枣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红皮沙拐枣的相对含水量、水势和叶绿素含量均较高,但在复水后,恢复较慢。在干旱和中等灌溉处理下红皮沙拐枣的MDA含量最低,质膜损伤程度最轻,复水后恢复却较慢;在最高灌溉处理下,红皮沙拐枣的MDA含量却最高,复水后恢复也最快。干旱处理后3个沙拐枣种均有大量的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累积,在最低灌溉量下为心形>红皮>网状沙拐枣,中等和最高灌溉处理下则为网状>心形>红皮沙拐枣,复水后降低幅度则为心形>红皮>网状沙拐枣。不同处理下心形沙拐枣的根冠比均显著高于其他种,网状沙拐枣相对较低。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为红皮>网状>心形沙拐枣。可见,各项测定指标的种间差异和综合评价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总体来看红皮沙拐枣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最强,可优先推荐在当地种植。
黄彩变曾凡江雷加强
关键词:沙拐枣灌溉量干旱胁迫复水抗旱性
灌溉量对苹果园内紫花苜蓿生物量与生理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以苹果园内2年生紫花苜蓿为材料,设0.150、0.225(正常水平)和0.300m3/m2共3个灌溉量处理,研究不同灌溉量对紫花苜蓿生物量、光合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灌溉量对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有显著的影响,且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灌溉量大的处理苜蓿吸收根分布有浅层化趋势。(2)不同灌溉量处理的紫花苜蓿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在低PAR时Pn迅速增加,达到一定PAR后,Pn增幅渐趋平缓;净光合速率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3)灌溉后土壤含水率和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升高,苜蓿叶片相对电导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低灌溉量可导致紫花苜蓿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大量积累。研究表明,适当的灌溉可以有效改善苹果园土壤水分状况,提高紫花苜蓿光合生产力。
刘国军曾凡江雷加强鲁艳毛东雷
关键词:紫花苜蓿灌溉量生物量脯氨酸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