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2JK0187)
-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作者:郝银侠刘伟更多>>
- 相关机构:宝鸡文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增加粮食生产策略特点探析
- 2013年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面积增产,单位产量增产所占比重相对较小;面积增产逐渐减少,单位产量增产则逐渐增加;总推行面积与成效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小麦杂粮增产成效逐年递减,水稻则逐年递增;冬季作物增产成效显著,夏季作物效果则弱。此种特点实与国民政府确定的粮食增产策略相吻合,亦是战时我国农业落后条件下的一种必然选择。后期随着面积增产成效逐渐下降,国民政府也力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惟限于战时各种条件制约,成效不似前者突出。
- 郝银侠
-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食生产
-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粮政之相似性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粮政之相似性主要有三:实施背景的一致性;实现目的之相同性;政策实施迂缓的相似性。两党粮政都是成功的,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之,从粮政的视角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 郝银侠
- 关键词:抗战时期共产党国民党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施田赋征实制度原因探析被引量:2
- 2013年
- 抗战时期,促使国民政府实施田赋征实的主因有二:一是财政危机;二是严重的粮食问题,尤其是后者,实为政府最终实施田赋征实制度的决定性因素。它是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特殊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与其说是国民政府自身调整政策的结果,还不如说是战争逼迫下的产物。
- 郝银侠
-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田赋征实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应对粮食危机策略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通过广拓粮源、强制征收、加强监管粮食市场,并实施评价与限价、竭力保障粮食供应体系畅通等策略和措施,成功度过粮食危机,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进而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然而,既往宏大叙事的背后又遮蔽了多少有重大价值的细节真相?粮政成功运作的背后却也跌宕起伏、层现波澜、曲折艰难,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粮政的成功?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其运转致使其不能达到最佳绩效?留下了诸多值得探讨并可扩展和深入的空间。
- 郝银侠
-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食库券制度之研究被引量:4
- 2012年
- 粮食库券制度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了避免因征购粮食所付货币太多引起通货膨胀而发,是和征购征借制度相配套的产物。它由财政部与粮食部联合发行,一般是三成法币,七成粮食库券,征借则全部支付粮食库券,以每年田赋征实的实物作抵押,两年或五年后开始返还,分五年平均偿还。粮食库券的发行,使政府把握了大量粮源,对于供应军糈民食,控制粮食市场,稳定法币价值,挹注财政,作用不可低估。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在粮食库券返还问题上的违规操作,又将其推向了人民的反面,可谓自掘坟墓。
- 郝银侠
-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
- 西安事变爆发之必然性与偶然性
- 2012年
- 历史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体。历史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中也蕴含着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历史正是在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不断演进。西安事变前夕,民族矛盾上升,团结抗日成为社会的一种潮流。蒋介石抗日步伐迟缓、加速剿共的做法,必然激出事变。它通过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扣押蒋介石的偶然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 郝银侠
- 关键词:西安事变必然性偶然性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应对粮食危机策略之研究——以增加粮食生产为例
- 2013年
-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增加粮食生产的策略首为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次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辅以补充农业劳动力。此种战略既符合当时我国农业现状,更是战时的一种必然需求。不过,在面积增产因土地的有限性而不断下降之时,国民政府逐渐加重了单位面积增产的力度,惟因各种条件限制,效果不甚显著。
- 郝银侠刘伟
- 关键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粮食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