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892)

作品数:13 被引量:99H指数:7
相关作者:周小鸽郑媛媛谢建兰张彦宁张淑红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细胞
  • 9篇淋巴
  • 9篇病理
  • 8篇淋巴瘤
  • 8篇免疫
  • 7篇临床病理
  • 7篇免疫表型
  • 7篇免疫表型分型
  • 7篇表型
  • 4篇肿瘤
  • 4篇细胞淋巴瘤
  • 4篇临床病理观察
  • 4篇病理观察
  • 3篇原位
  • 3篇原位杂交
  • 3篇母细胞
  • 2篇阴性
  • 2篇肉瘤
  • 2篇皮肤
  • 2篇皮肤肿瘤

机构

  • 13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福建省肿瘤医...
  • 4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周小鸽
  • 10篇郑媛媛
  • 8篇张淑红
  • 8篇谢建兰
  • 8篇张彦宁
  • 7篇金妍
  • 5篇陈刚
  • 4篇石岩
  • 4篇朱红
  • 3篇于冉
  • 3篇郑晓丹
  • 2篇宫丽平
  • 1篇于兵
  • 1篇张晓敬
  • 1篇吴丽华
  • 1篇王鹏
  • 1篇何乐健
  • 1篇杜金荣
  • 1篇陈云昭
  • 1篇陈书媛

传媒

  • 12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年份

  • 6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合并滤泡性淋巴瘤一例
2009年
患者女,38岁。因阴道淡红色分泌物增多伴腰痛3年、加重半年于2008年11月就诊。妇科查体示宫颈肥大伴中度糜烂。宫颈刮片TCT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通过杂交捕获(HC-Ⅱ)检测宫颈口分泌物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阳性。然后阴道镜下取活检,病理诊断为CINⅡ~Ⅲ级改变。随后行环形电刀切除术(LEEP),术后送病理。
朱红谢建兰于冉宫丽平周小鸽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滤泡性淋巴瘤人乳头状瘤病毒环形电刀切除术分泌物增多上皮内瘤变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形态及免疫表型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研究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形态学特点、特异性标志物,并探讨AITL中滤泡树突状细胞网的增生状况及其起源。方法对29例AITL行bcl-6、CD10、CXCL13、CD21染色(EliVision法)及bcl-6/CD3、CD10/CD21及CD10/CD20双重染色,并选取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阴L.u);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肠病性T细胞淋巴瘤(E1TIL);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及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作为对照。结果(1)22例(75.9%)AITL表达CD10,对照组除1例门L—u外均阴性;24例(82.8%)AITL表达CXCL13,所有PTL-u均阴性;而AITL中bcl-6的表达情况和PTL—U及反应性增生病例有一定程度的交叉。(2)29例AITL显示特征性的CD21阳性滤泡树突状细胞网增生,4例具有明显生发中心的病例,2例显示增生的滤泡树突状细胞网覆盖并超过生发中心。结论AITL具有典型的形态学变化,CD10和CXCL13是AITL特异性标志物,而bcl-6不具有特异性;AITL中增生的滤泡树突状细胞网可能部分起源于生发中心。
郑媛媛陈刚周小鸽张淑红张彦宁
关键词:淋巴瘤T细胞免疫表型分型
脾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分析和总结脾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SMZL)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8例原发性SMZL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组织切片的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染色分析,并对部分病例行基因重排克隆性检测,获得4例随访资料。结果8例SMZL的中位年龄为61.5岁(36~75岁),男女比例为1.7:1。患者均因脾大就诊,5例伴血象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其中2例全血细胞下降。脾切除后3例血象全部或部分恢复正常。3例福达华联合化疗后,2例完全缓解,1例死亡。随访4例的平均生存期21.5个月(6~60个月)。在病理形态上,8例脾脏均呈白髓结节状增生,其中6例由经典的两种细胞组成,其分布表现为结节中央密集而深染的小淋巴细胞,周围为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2例增生结节全部由形态一致的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组成。红髓区片状浸润8例。肿瘤细胞CD20+(8例);bcl-2+(6/6),IgD+(2/4),CD5+(1/4),CD43-(5/6),cyclinD1-和bcl-6/CD10-(6/6)。核增殖指数〈15%。结论SMZL为惰性淋巴瘤,以脾大伴血象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脾切除治疗有效,FCD化疗可完全缓解,预后较好。病理形态以白髓结节状增生为主,呈不典型单核细胞样细胞形态,大部分标本结节中央见较小密集的淋巴细胞,同时存在红髓区片状浸润。诊断需除外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和脾白髓增生。
张彦宁郑媛媛周小鸽张淑红金妍谢建兰陈书媛石岩吴丽华
关键词:脾肿瘤淋巴瘤B细胞免疫表型分型
“肌炎样”T细胞淋巴瘤一例被引量:1
2008年
患者女,42岁。为2007年3月28日会诊病例。照镜子偶然发现下唇增厚变硬20d,无疼痛和瘙痒。体检发现下唇增厚(图1),下颌肿胀,表皮无发红,无溃破,与周围皮肤没有明显不同。触之皮温不高,皮下有硬块,下唇处硬块大小约为2.5cm×1.0cm×0.6cm,下颌处肿块大小约为2.0cm×L5cm×0.5cm。于下唇唇线处切口取活检。
周小鸽石岩陈刚郑媛媛张彦宁张淑红
关键词:T细胞淋巴瘤肌炎会诊病例周围皮肤肿块大小下唇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和阴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对比研究被引量:20
2010年
目的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和阴性原发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之间的差异。方法收集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活检及会诊中83例ALCL。最后确诊为原发性系统性ALCL74例,其中有8例未做ALK检测。通过分析临床资料、观察组织形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肿瘤细胞表达CD30、ALK、上皮细胞膜抗原(EMA)、CD2、CD3、颗粒酶B/T细胞内抗原(TIA)-1的情况,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EB病毒小mRNA,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染色体是否存在异常。结果ALK^+ALCL48例,ALK^-ALCL18例。ALK^+ALCL发病年龄明显较ALK^-ALCL年轻,中位年龄分别为18和3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K^+ALCL比ALK^-ALCL患者更多伴有发热症状(33:4),常常是高热,并且总体存活率(80%:71%)和中位生存时间(21个月:12.5个月)更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LK^+ALCL更多原发于结内(81%:56%)。ALK^+ALCL和ALK^+-ALCL在形态学上差异不明显,多数病例呈弥漫生长,少数表现为结节状生长;66例ALCL中均可以见到标志性细胞,8例有灶状坏死,偶见黏液基质。ALK^+ALCL主要亚型是普通型(35例),其次是淋巴组织细胞型(8例),小淋巴细胞型(3例)和肉瘤型(2例)少见;ALK^-ALCL绝大多数是普通型(17例),仅1例是淋巴组织细胞型。ALK^+ALCL总是同时表达ALK、CD30和EMA;ALK^+ALCL的EMA表达率更高(100%:72%,P〈0.05),ALK^+ALCL的T细胞标记(如CD2/CD3、CD43/CD45RO)的表达率较低,细胞毒性分子表达率较高(P〉0.05)。ALCL未检测到EB病毒感染。FISH结果显示4例ALK^+ALCL中1例ALK基因正常,1例基因断裂伴多拷贝,2例仅有断裂;1例ALK^-ALCL中ALK基因正常。结论ALK^+ALCL与ALK^-
石岩陈刚周小鸽宫丽平于冉郑媛媛谢建兰金妍
关键词:免疫表型分型
应用2008版WHO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对4例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重新评估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 探讨2008版WHO淋巴造血系统分类对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的重新分类和命名,观察此类淋巴瘤的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分型及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起源.方法 对符合2001版WHO造血和淋巴系统肿瘤分类(WHO分类)中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标准的4例,结合临床特点,观察其组织学形态、行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染色,按2008版WHO分类进行重新分类.结果 4例的组织形态均呈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改变,CD56阳性,不表达T、B细胞和髓系标记,EBER原位杂交4例均阴性,均符合2001版WHO分类中NK母细胞性淋巴瘤的诊断标准.按2008版WHO分类,3例原发于皮肤,表达CD56、CD4和CD123,应诊断为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1例发生于淋巴结,CD56和CD4阳性,CD123阴性,也无皮肤病变,只能暂时纳入来源不确定的白血病-NK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结论 2001版WHO分类中所谓的母细胞性NK细胞淋巴瘤实际上是一组异源性肿瘤,具有不同的免疫表型和临床特点,对此类肿瘤的细化分类和准确命名是2008版WHO淋巴瘤分类的一大进步.
郑媛媛陈刚周小鸽金妍谢建兰张淑红张彦宁
关键词:淋巴瘤母细胞性皮肤肿瘤免疫表型分型
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FDCS)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技术,对5例FDCS进行临床和病理学观察,并复习文献进行总结讨论。结果5例FDCS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8~75岁,中位年龄54岁。病变位于淋巴结内2例,位于扁桃体、胃及肝脏各1例。FDCS的组织学生长方式为束状、漩涡状和(或)弥漫片状。细胞呈梭形、卵圆形,境界欠清楚,胞质轻度嗜酸性,核圆形、卯圆形或梭形,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为1—22个/10个高倍视野,有时可见Warthin—Finkeldey样多核瘤巨细胞。5例FDCS行CD21、CD23和CD35免疫组化检测,其中3例为CD21和CD23阳性表达,4例为CD35阳性表达。4例行D2-40和CXCL13免疫组化检测,其中4例为D2-40阳性表达,3例为CXCL13阳性表达。仅1例FDCS检测到EBER表达。结论FDCS是一种极少见的、至少为中度恶性的肿瘤,其组织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但也有一定的特征性,需要借助免疫组化的方法与其他形态学类似的肿瘤相鉴别。
张淑红周小鸽郑媛媛张彦宁王鹏谢建兰金妍郑晓丹
关键词: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
浆细胞肿瘤病理形态的多样性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 观察浆细胞肿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探讨其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类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对46例浆细胞肿瘤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进行研究.结果 46例浆细胞肿瘤中,有40例组织结构以弥漫分布为主,3例呈巢状结构而似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出现硬化的纤维性背景.淀粉样物质沉积、钙化骨化及"血湖"样结构在部分病例中有可能会非常突出而掩盖了肿瘤性浆细胞的特点.细胞形态上,30例由较成熟和欠成熟的浆样细胞组成而较易辨认.6例由类似免疫母细胞的浆母细胞组成.4例肿瘤细胞较小,似小淋巴细胞.2例瘤细胞胞质透亮似透明细胞或印戒细胞.另各有1例分别由异型性明显的间变型细胞、组织细胞样细胞及梭形细胞构成.最后1例细胞形态多样,可出现分叶核、单核及多核型细胞.免疫表型上93.1%(27/29)的病例表达CD79a而仅有5.1%(2/39)的病例表达CD20,87.1%(27/31)的病例表达CD38和83.3%(25/30)表达CD138,96.8%(30/31)的病例表达MUM-1.38例呈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表达,其中表达λ链27例,表达κ链11例.结论浆细胞肿瘤除了常见的组织形态外,还可出现不典型或少见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诊断时应注意与其他类型淋巴瘤如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及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低分化癌、透明细胞或印戒细胞癌、间叶性肉瘤等进行鉴别,免疫组织化学是必不可少的.
朱红周小鸽
关键词:浆细胞瘤组织学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病理及EB病毒定位性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研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和EB病毒原位感染特征,以提高对IM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采用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对15例IM进行了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EB病毒感染的研究。结果(1)IM多见于儿童和青年人(中位年龄18岁),起病急,常有发热(12例),伴浅表淋巴结肿大,多数在短期内痊愈。(2)病变以T区增生为主,斑驳状改变常见,细胞混杂,种类多样,可见B细胞分化谱(活化淋巴样母细胞、免疫母细胞、浆样细胞、浆细胞),包膜不厚,间质不多。(3)病变中以CD3阳性的小T淋巴细胞为主,部分活化的淋巴样母细胞和免疫母细胞表达CD20和CD30,信号强弱不等,散在分布。(4)所有病例都有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阳性细胞,数量多少不一(10—100个/HPF),大中小淋巴细胞均可阳性,主要分布在T区,也见于套区、初级滤泡和生发中心内。结论进一步确认了IM是EB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自限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IM在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和EB病毒感染方面都具有特点,只有综合考虑这4方面的信息才能减少错误,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陈云昭周小鸽金妍郑媛媛陈刚石岩
关键词:免疫表型分型原位杂交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临床病理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分析和总结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I/ALL)的临床、组织学、免疫表型特征,以提高对T—LBT/ALL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原位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128例T—LBL/ALL进行了分析。结果男94例,女34例。男女比2.8:1。年龄4~88岁,平均27岁,中位年龄22岁。58例病变累及淋巴结,27例累及淋巴结外,43例淋巴结内外均有累及。其中73.3%(74/101)累及颈部淋巴结,42.6%(43/101)累及纵隔。病变以弥漫为主,少数呈结节状。多数病例的瘤细胞为中小细胞,少数瘤细胞较大。瘤细胞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94.5%,121/128)、CD34(49.0%,48/98)、CD3(72.2%,78/108)、CD7(96.3%,104/108)、CD43(88.9%,56/63)、CD79a(7.1%,5/70)、CD10(32.9%,25/76)、CD99(96.7%,58/60)、Pax-5(4.4%,4/91);128例髓过氧化物酶(MPO)均为阴性。共随访51例(39.8%),随访时间1~53个月。总体存活率68.6%;总体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不同年龄组中CD3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岁以上的病例CD3阳性率显著降低。CD10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较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短。5例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结果显示,4例有TCR基因克隆性重排。结论T-LBL/ALL主要发生于青少年,以颈部淋巴结肿大和(或)纵隔肿物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病例的肿瘤细胞以中小细胞为主,弥漫分布,但是也应注意到少数病例细胞较大,或结节状生长。免疫组织化学CD7、Pax-5、TdT、CD34、Ki-67五项抗体的联合应用有助于大多数病例确诊。对极少数病例可辅以TCR基因重排检测。
于兵杜金荣谢建兰于冉郑晓丹朱红周小鸽
关键词:淋巴瘤淋巴母细胞免疫表型分型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