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

作品数:605 被引量:3,722H指数:26
相关作者:郑松林卢曦冯金芝万德安高云凯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金属学及工艺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05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1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3篇机械工程
  • 275篇交通运输工程
  • 138篇金属学及工艺
  • 76篇自动化与计算...
  • 61篇一般工业技术
  • 27篇电气工程
  • 19篇电子电信
  • 18篇动力工程及工...
  • 17篇理学
  • 11篇化学工程
  • 9篇经济管理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航空宇航科学...
  • 4篇冶金工程
  • 4篇建筑科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01篇汽车
  • 46篇轿车
  • 34篇仿真
  • 33篇有限元
  • 33篇车身
  • 31篇合金
  • 29篇车门
  • 28篇电机
  • 24篇载荷
  • 23篇永磁
  • 23篇车辆
  • 21篇铝合金
  • 20篇永磁同步
  • 18篇载荷谱
  • 18篇密封
  • 17篇永磁同步电机
  • 17篇同步电机
  • 16篇密封条
  • 15篇计算机
  • 14篇离合

机构

  • 172篇同济大学
  • 147篇上海交通大学
  • 129篇上海理工大学
  • 70篇上海大学
  • 60篇上海工程技术...
  • 29篇上海汽车集团...
  • 21篇上海大众汽车...
  • 17篇泛亚汽车技术...
  • 15篇上海机动车检...
  • 10篇华东理工大学
  • 9篇河海大学
  • 9篇东京大学
  • 8篇上海通用汽车...
  • 7篇东华大学
  • 7篇清华大学
  • 6篇宝山钢铁股份...
  • 6篇江苏大学
  • 6篇江苏工业学院
  • 6篇山东交通职业...
  • 6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68篇郑松林
  • 39篇卢曦
  • 37篇冯金芝
  • 25篇万德安
  • 22篇高云凯
  • 18篇刘海江
  • 18篇韦习成
  • 18篇赵礼辉
  • 17篇赵建才
  • 17篇吴光强
  • 14篇褚超美
  • 14篇王武荣
  • 13篇林建平
  • 12篇符仁钰
  • 12篇张培磊
  • 10篇杨尚磊
  • 10篇姚振强
  • 10篇余卓平
  • 9篇于治水
  • 9篇马宏忠

传媒

  • 28篇机械强度
  • 27篇同济大学学报...
  • 24篇上海交通大学...
  • 23篇汽车技术
  • 23篇汽车工程
  • 23篇农业装备与车...
  • 15篇现代制造工程
  • 15篇塑性工程学报
  • 14篇机械工程学报
  • 13篇热加工工艺
  • 12篇中国机械工程
  • 12篇机械设计与制...
  • 11篇焊接学报
  • 11篇机械工程材料
  • 9篇机械传动
  • 9篇特种铸造及有...
  • 8篇上海理工大学...
  • 7篇机电一体化
  • 7篇制造业自动化
  • 7篇摩擦学学报

年份

  • 13篇2023
  • 33篇2022
  • 38篇2021
  • 51篇2020
  • 57篇2019
  • 45篇2018
  • 36篇2017
  • 16篇2016
  • 16篇2015
  • 27篇2014
  • 28篇2013
  • 17篇2012
  • 13篇2011
  • 19篇2010
  • 17篇2009
  • 14篇2008
  • 9篇2007
  • 34篇2006
  • 31篇2005
  • 24篇2004
60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轿车变速箱齿轮磨合次数对疲劳寿命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2
2005年
为了使相同尺寸规格的变速箱满足不同型号车辆对变速箱强度的不同要求,也为了合理设置变速箱齿轮的磨合次数,以达到最佳强化效果,对某型轿车变速齿轮的磨合次数进行初步研究。在试验的基础上,给出该变速箱齿轮低载强化的最佳磨合次数,并总结出该齿轮在交变载荷下不同磨合次数的疲劳寿命增长规律。有助于提高轿车变速箱齿轮的疲劳寿命,也为进一步制定轿车变速箱齿轮的磨合规范提供技术依据。
邵晨艾维全卢曦
关键词:变速齿轮低载强化
A356铝合金半固态触变成形件的缺陷分布及控制
2007年
通过缺陷显微分析、力学性能测试以及计算机模拟对A356铝合金触变成形的样件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半固态成形的流场状况对于缺陷的产生和分布规律有显著的影响,进而也影响了样件的力学性能。通过改善半固态的流场,可明显减少缺陷,提高力学性能。
王建甫杨弋涛张恒华邵光杰
关键词:半固态触变成形充型过程
800MPa级DP钢冲压成形及裂纹扩展机理被引量:12
2013年
通过冲压弯曲试验研究800MPa级DP钢的极限拉伸,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钢板的微观组织及动态拉伸过程,探讨其微观组织与其稳机理的关系。结果表明,DP800钢断口为剪切型断裂。凸模圆角半径较小时,拉深弯曲断裂是由于折弯角过小而在凸模圆角处折弯断裂;凸模圆角半径较大时,冲压弯曲断裂由于受到板料延伸率的限制,在材料流动受限的凹模圆角附近断裂。DP800的断口均分布着大量韧窝的韧性断裂,其裂纹扩展机理是微裂纹,主要产生于铁素体或马氏体/铁素体相界面,主裂纹沿两相界面或贯穿铁素体而继续扩展。
何昌炜谢震章哲王武荣韦习成
关键词:双相钢冲压成形
汽车后转向节轻量化设计及试验验证被引量:16
2014年
针对汽车后转向节轻量化设计要求,利用HyperWork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转向节包络面进行拓扑优化设计,以刚度特性为性能指标,质量最小为目的,在减轻转向节质量的同时确保了优化设计的可靠性。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优化后的汽车后转向节耐久性指标满足使用要求,从而探索出一条转向节轻量化设计的有效途径。
张琦郑松林金晓春王成龙
关键词:转向节轻量化拓扑优化试验验证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在汽车动态系统辨识中的应用被引量:27
2005年
汽车转向时动态系统参考模型对于汽车稳定性的控制有重要影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应用网络搜索和交叉验证的方法选择支持向量机参数,并将其应用于汽车转向时的非线性动态系统辨识,取得了良好的辨识效果,建立的参考模型能够较充分地描述汽车动力学行为.
郑水波韩正之唐厚君张勇
关键词: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系统辨识网格搜索
基于同伦连续法的飞机舱门提升机构轨迹综合
2023年
飞机舱门是进出机舱的通道,其机身导向槽中心线与提升机构末端导向轮运动轨迹重合,保证了舱门开启/锁止可靠。以有序单开链方法建立提升机构2个单开链单元轨迹综合运动学方程组;方程组变量齐次化分组,其Bezout数仅为320,减少同伦跟踪路径;分别进行初始方程组构造和同伦方程组求解,求得了6组杆长非负实数构形解,绘制了单开链单元组合的对应构形。以机构运动空间和提升机构力传递效率进行构形筛选,得到了可实现飞机舱门按期望轨迹运动的舱门提升机构。
彭继友杭鲁滨刘安心吴柏锐黄晓波吴扬
碳纤维复合材料胶铆接头静态拉伸和循环拉伸失效行为
2023年
对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的胶接、铆接、胶铆混合接头进行静态拉伸和循环拉伸疲劳实验,对3类接头的连接强度及失效行为进行分析,预测该接头达到106循环次数时的载荷水平。对胶铆接头中胶接和铆接的贡献进行讨论,分析拉-拉疲劳失效过程中CFRP层合板、胶层、铆钉的相互作用。对3类接头在静态拉伸和循环拉伸下的失效机制进行了总结,提出3种改善铆接强度的方案。结果表明:胶接对胶铆混合接头强度起决定性作用,铆接对接头起到“二次保护”的作用;所研究的CFRP胶铆混合接头,在80%、65%、55%、45%静态最大载荷水平下的疲劳寿命分别为8 174、22 568、95 014、331 916次。在37.1%的载荷水平下该接头的拉-拉疲劳寿命可达106次;铆钉孔的开裂是CFRP铆接及胶铆混合接头的主要失效形式,在铆出侧增加垫片与在铆钉孔表面涂敷结构胶2种方法可提高铆接强度30%左右。
余海燕邢萍吴航宇
关键词:碳纤维复合材料拉-拉疲劳失效模式
功能性有机小分子对丙烯酸酯类水性阻尼涂料性能的影响
<正>现代化交通工具和机械设备的减振降噪一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利用高分子材料在玻璃化转变区可以高效地将机械能转变为热能这一原理,现代交通工具中大量采用轻质高效的阻尼涂料。
王鑫锋刘蜜刘重阳管爱国吴国章
关键词:DAMPINGCOATINGS
文献传递
双相钢点焊熔核界面撕裂失效模式评价被引量:6
2011年
双相钢点焊熔核中大量的相变马氏体,导致熔核脆性增加,其界面撕裂问题严重降低了焊点的力学性能,导致接头质量下降.采用传统的评价标准会产生焊点界面撕裂问题.针对双相钢焊点界面撕裂评价问题,建立了基于焊点宏观形貌与微观特征的双相钢焊点失效模式评价模型,获得了双相钢焊点界面撕裂的临界熔核直径评价标准,最后在1.4,1.8 mm厚DP600钢板上通过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临界熔核直径评价标准克服了传统经验公式及现有评价标准考虑因素不全的缺点,成功地实现了双相钢焊点失效模式的准确评价.
杨海军张延松来新民张小云
关键词:双相钢电阻点焊
马氏体含量对双相钢焊点拉拉疲劳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焊点的疲劳性能是决定车身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对不同强度的DP780,DP980和DP1180双相钢焊点进行了检验,在疲劳试验机上进行了拉剪疲劳试验,获得了焊点的疲劳寿命曲线,分析了焊点显微组织、硬度与疲劳性能的关系.并对焊点的疲劳失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母材性能对其焊点的疲劳性能有较大影响.母材强度越高即马氏体含量越多,其疲劳性能越优异,三种材料的失效模式均是沿着焊点圆周断裂,裂纹在熔核与母材交界的热影响区萌生,且先贯穿板厚,贯穿板厚的裂纹作为二次裂纹源向板宽方向扩展直至断裂.
于迎豪马芳韦习成王武荣于丹
关键词:双相钢点焊
共6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