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C35B05)

作品数:35 被引量:203H指数:9
相关作者:申旭辉胡小刚郝晓光申俊峰王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电子电信
  • 1篇矿业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7篇地震
  • 4篇卫星重力
  • 3篇地电
  • 3篇地电异常
  • 3篇地震活动
  • 3篇电离层
  • 3篇震前
  • 3篇热电效应
  • 3篇重力梯度
  • 3篇卫星重力梯度
  • 3篇DEMETE...
  • 2篇地震活动特征
  • 2篇地震前
  • 2篇电磁
  • 2篇电特性
  • 2篇电性
  • 2篇东海岸
  • 2篇岩石
  • 2篇余震
  • 2篇余震活动

机构

  • 10篇中国地震局地...
  • 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地震局地...
  • 6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防灾科技学院
  • 4篇中国地震台网...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天津市地震局
  • 2篇武汉大学
  • 2篇中国电子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光...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北京市地震局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江苏省地震局
  • 1篇地壳运动与地...

作者

  • 8篇申旭辉
  • 7篇郝晓光
  • 7篇胡小刚
  • 5篇申俊峰
  • 3篇石耀霖
  • 3篇刘倩
  • 3篇李辉
  • 3篇李忠
  • 3篇高方平
  • 3篇李鑫
  • 3篇吴云龙
  • 3篇李军
  • 3篇丰继林
  • 3篇王辉
  • 2篇刘双庆
  • 2篇张红旗
  • 2篇方剑
  • 2篇王武星
  • 2篇薛艳
  • 2篇刘根友

传媒

  • 7篇地球物理学进...
  • 4篇大地测量与地...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传感器与微系...
  • 2篇矿物岩石
  • 2篇地震学报
  • 2篇电波科学学报
  • 2篇地学前缘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震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中国地震
  • 1篇遥感信息
  • 1篇计算机工程与...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20
  • 5篇2012
  • 11篇2011
  • 1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改进型图像信息方法的汶川地震前电离层参量时空特征研究被引量:13
2011年
震前加速破坏阶段地壳岩石破裂过程中可能辐射电磁信号,提取与之相关的电磁信号异常有助于认识地震孕育及破坏过程,从而为防震减灾提供支持.本文提出了改进型图像信息方法(Modifled 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MPI方法),并用于汶川地震前电离层参量时空特征信息的提取.通过分析对比处理前后的DEMETER电磁卫星时空图像可以发现,原始时空图像一般存在季节性和空间性的变化规律,较难获得有意义的信息;而采用MPI方法处理后,则发现汶川大地震前,电离层参量存在明显的异常变化.从而,证明了MPI方法具有消除背景趋势、突出短期变化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取强震相关的电磁前兆信息.
武安绪张永仙周元泽张小涛李国江
关键词:汶川地震
利用GRACE观测数据研究苏门答腊区域的黏滞性结构被引量:5
2011年
本文尝试利用卫星重力观测资料和震后黏弹性松弛理论研究苏门答腊地区的区域流变结构,为更好地认识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提供依据.利用GRACE卫星重力资料,计算了2004年苏门答腊Mw9.3地震的同震及震后的重力变化.计算中使用平滑半径为500km的高斯滤波器.结果显示苏门答腊Mw9.3地震破裂东侧以陆地为主的上盘同震下沉量很大,造成约9×10-8ms-2的重力下降阶变,而西侧处于海水下的下盘重力同震上升较小约2×10-8ms-2,但其震后上升较快.流变结构对岩石的变形有很大的影响,是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取得可靠科学结果的基础.本文尝试了利用卫星重力变化时间序列来反演苏门答腊地区的黏滞性结构;即基于GRACE时变重力场,利用自重力、黏弹性、平面分层模型模拟了该地震的同震和震后变形,并将获得的空间固定点的重力变化与GRACE重力场及点位时间序列进行比较,估计该地区的黏滞性系数在1.0×1018Pas的量级,且断层两侧的流变参数存在差异.最后结合苏门答腊区域的构造特点讨论了黏滞性系数的影响因素.
王武星石耀霖孙文科张晶
关键词:苏门答腊地震GRACE卫星
汶川大地震“震前扰动”存在“第三类脉动”吗?被引量:10
2009年
采用国家地震台网数十台地震仪的观测资料研究了汶川大地震和昆仑山大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结果表明,"震前扰动"现象与强台风的影响密切相关,适用于英国海洋学家Higgins的海浪非线性干涉理论中的"第二类脉动".然而,通过对信号时频特征的细致分析后发现:"震前扰动"信号存在着明显的"时频偏移"现象,不完全符合"第二类脉动"的特征.因此本文认为,汶川大地震的"震前扰动"除了包含"第二类脉动"信号外,还可能存在着"第三类脉动",这对强震短临前兆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郝晓光胡小刚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
IRIS台网地震仪资料出现2010年1月12日海地大地震“震前扰动现象”被引量:8
2010年
2010年1月12日,加勒比岛国海地爆发了Mw7.0级大地震.震中附近的宽带地震仪记录在1月10 1月12日观测到了显著的"震前扰动"现象.扰动信号的周期为3~10秒.北美大陆的宽带地震仪也记录到了类似的扰动信号.海地大地震"震前扰动"发生期间,加勒比海域及周围海域没有发生任何海洋风暴.海地大地震的"震前扰动"是由某种非台风因素引发的.
胡小刚薛秀秀郝晓光
离子对SLF/ELF电磁波在电离层中传播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在SLF/ELF频段,离子的磁回旋频率接近甚至高于电波频率,其对电波传播的影响不能忽略。深入分析了SLF/ELF电磁波在电离层中传播时,离子对折射指数、极化因子等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离地高度大于200 km的高电离层,由于电子与离子的碰撞频率远小于磁回旋频率和电波的频率,离子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很大。在离地高度70 km左右的低电离层,电子与离子的碰撞频率远大于磁回旋频率,离子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就可忽略。因此,就SLF/ELF对电离层的反射而言,可不计离子的作用;但对于透射传播,应该考虑离子的作用。
陆洪朱秀芹张红旗
关键词:电离层离子碰撞
地震前后电离层截止频率处电场频谱强度变化分析--以2006年汤加MW8.0地震为例被引量:12
2011年
以汤加MW8.0地震为例,着重分析了DEMETER卫星记录中截止频率附近电磁场频谱在震前的异常演化特征.根据地震前后该区域3个月的数据对比,发现电场频谱增强与地震孕育的关系很不明显.而长时间、大范围的电场频谱减弱现象可能更值得关注,白天和夜间的电场频谱显示同一特征.2006年夏秋季节38次6级以上强震短期异常的统计平均结果显示,白天的电场频谱在震前24小时距离震中2 000 km左右可能有一定增强,达到背景值的3倍均方差.但其它时段多以下降为主,而夜间无论震前震后比较明显的超过3σ的异常均以下降为主.最后讨论了地震-电离层异常孕育耦合机理.
张学民泽仁志玛申旭辉蔡军涛赵庶凡熊攀陈化然欧阳新艳
关键词:DEMETER电磁场电离层截止频率
垂直电场观测试验及数据初步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地震发生前的电磁异常现象已被地面、卫星等多种观测手段观测到.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100多个水平地电场观测台站,然而对于垂直电场的观测仍是一个空白.自2009年4月开始,在甘肃天祝地震前兆科学台阵的红沙湾、黄羊川、松山建立了3个垂直电场观测试验站,进行垂直地电场的试验观测,在我国专门的垂直地电场观测试验研究尚属首次.通过近1年的观测试验,取得了有价值的观测资料.从数据的初步结果来看,垂直电场的日变化形态清晰,黄羊川和松山观测数据的日变幅度在16 mV/km左右,红沙湾观测数据的日变幅度在8 mV/km左右;垂直电场日变化周期的主要成分是24小时的全日波,其次是12小时周期的半日波.
王兰炜张世中康云生安海静
关键词:电极周期日变化
基于地球重力场模型的重力梯度测量数据外部校准被引量:1
2010年
基于多个现有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了卫星重力梯度测量数据的外部校准方法。模拟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高精度高分辨率重力场模型能有效地应用于卫星重力梯度测量数据外部校准。
吴云龙李辉刘子维万事成
关键词:卫星重力梯度地球重力场模型数值模拟
地震海啸的激发与传播被引量:6
2010年
本文围绕海啸的激发和传播两个方面简述了有限矩形源产生的地表形变场、浅水波浪理论和Boussinesq方程等基本理论,讨论了震源参数对海啸传播的影响,比较分析了海啸的数值模拟方法,介绍了我国地震海啸的研究进展等。
薛艳朱元清刘双庆温燕玲宋治平
关键词:地震海啸震源参数浅水波方程BOUSSINESQ方程数值模拟方法
一种基于Ad Hoc网络的信任评估分簇算法被引量:1
2010年
提出了一种新的信任评估分簇算法(TECA)。该算法能根据有限的局部信息自动地对整个网络进行分割,从而实现对信任关系的有效管理。实验与结果分析表明:TECA算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信任评估机制,在成簇通信代价、维护开销等性能方面与现有的典型传统分簇方法相近,而在安全性上有明显的提升。
李鑫高方平丰继林李忠李军
关键词:ADHOC网络信任分簇算法阈值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