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100001)

作品数:13 被引量:116H指数:6
相关作者:王晓琳李倩田野肖燕韩永萍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赛诺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化学工程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理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乙烯
  • 4篇偏氟乙烯
  • 4篇聚偏氟乙烯
  • 4篇氟乙烯
  • 4篇改性
  • 3篇中空纤维
  • 3篇微孔
  • 3篇微孔膜
  • 3篇离子
  • 3篇两性离子
  • 3篇改性研究
  • 2篇中空纤维膜
  • 2篇亲水
  • 2篇亲水化
  • 2篇热致相分离
  • 2篇热致相分离法
  • 2篇污染
  • 2篇纤维膜
  • 2篇相分离法
  • 2篇接枝

机构

  • 13篇清华大学
  • 3篇北京联合大学
  • 2篇北京赛诺水务...

作者

  • 13篇王晓琳
  • 5篇李倩
  • 5篇田野
  • 4篇肖燕
  • 3篇韩永萍
  • 3篇周波
  • 3篇马文中
  • 2篇林亚凯
  • 2篇方彦彦
  • 2篇毕秋艳
  • 1篇马恒宇
  • 1篇宋蕾
  • 1篇谢富丞
  • 1篇唐元晖
  • 1篇林韩韩
  • 1篇边丽霞

传媒

  • 5篇膜科学与技术
  • 3篇水处理技术
  • 2篇高分子通报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化工学报
  • 1篇化学进展

年份

  • 2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VDF中空纤维膜改性研究(1)交联PVP制备亲水化PVDF中空纤维膜被引量:6
2012年
利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自交联以及与聚偏氟乙烯(PVDF)的互交联,实现了PVDF微孔膜的亲水化改性.考察了溶液浓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改性PVDF膜性能的影响,采用FT-IR、NMR、接触角和水通量等测试方法表征改性前后PVDF膜的性能.结果表明,自交联PVP的强吸水性使得改性后的PVDF膜(PVDF-cl-PVP膜)亲水性显著提高,与水的接触角45s内即可降至0°,膜的纯水通量为600L/(m2.h).PVDF与PVP的互交联以及PVP的自交联结构使得PVP牢牢固定于PVDF微孔膜外表面及膜内部孔通道表面,实现了PVDF微孔膜的永久亲水化.PVDF-cl-PVP膜经纯水反复清洗后仍能保持很高的亲水性.经PVP改性后,PVDF膜的通量恢复率提高了16%,表明PVDF-cl-PVP膜的抗污染性得到显著提高.
毕秋艳田野李倩王晓琳
关键词:聚偏氟乙烯交联反应亲水化改性
正渗透过程中水与溶质的传递现象被引量:9
2014年
正渗透是一种利用渗透原理的新兴膜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解析该过程中溶剂水的传递和驱动溶质的反向传递对其发展和应用至为关键。首先开展了两种膜的取向下,正渗透过程中的水通量和溶质反向摩尔通量的实验研究。当驱动溶液在膜分离层侧时,水通量更高,而溶质反向摩尔通量更低,表明水的传递对溶质的反向传递有限制作用。而后分别考察了不同的单一溶质和二元混合溶质作为驱动溶质时,水和溶质的传递现象。当单一中性溶质或电解质作为驱动溶质时,水通量和溶质反向摩尔通量均随驱动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在相同操作条件下,驱动溶质的扩散系数越小,溶质反向摩尔通量越小;中性溶质与电解质混合溶液为驱动溶液时,溶质分子之间存在耦合传递效应。
边丽霞方彦彦王晓琳
关键词:水通量
MBR膜污染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被引量:56
2013年
拥有众多优势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在污废水处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膜污染一直是MBR技术应用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膜污染的形成和主要污染因素的探讨为MBR膜污染研究奠定了基础,而确定操作工艺条件和膜特性对膜污染的影响规律,可为MBR系统设计或运行中减缓和控制膜污染提供指导.本文概述MBR膜污染的形成过程、主要污染因素及操作参数和膜性能对膜污染的影响.
韩永萍肖燕宋蕾王晓琳
关键词: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影响因素
气息图案法制备规整多孔薄膜的研究进展
2011年
气息图案法是一种制备规整多孔薄膜的新方法,该方法在高湿度环境下进行,并使用高挥发、非水溶性的溶剂。通过溶剂快速挥发所引起的暂时低温,诱使水蒸气在溶液表面凝结成规整水滴阵列,从而引导溶质围绕阵列自发形成规整多孔薄膜,全过程廉价、便捷。为促进该方法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针对其近年来的研究现状,尤其是面向实用的特点,着重从其结构形成机理研究、薄膜材质寻找、薄膜结构与性能控制、薄膜应用性实验四个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马恒宇谢富丞田野王晓琳
面向半导体废水回用处理的MBR-RO组合工艺可行性被引量:6
2013年
半导体废水水质复杂,污染物种类繁多,经过初级物化处理后,仍含大量悬浮物、有机物和无机盐,亟待有效处理并回用。本工作采用MBR-RO中试装置深度处理半导体废水,考察该工艺实现废水回用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MBR-RO系统表现出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和运行稳定性,可以耐受废水水质波动的范围大。MBR运行稳定,膜的渗透性易于恢复,维护性清洗周期较长(大于16 d)。MBR出水已检测不到SS,其SDI15和COD的平均值分别为2.3和10.6 mg/L,水质满足RO进水设计要求。采用HCl调节RO进水pH,同时投加阻垢剂MAS208A有助于减缓RO膜污染。RO出水水质优良,电导率为26~142μS/cm,TOC质量浓度小于0.2 mg/L,符合生产回用水要求,表明MBR-RO组合工艺实现半导体废水回用是可行的。
肖燕陈彤胡永健韩永萍林亚凯王晓琳
关键词:回用MBR可行性
聚偏氟乙烯均聚物和共聚物的结晶行为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通过研究PVDF均聚物和PVDF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的结晶行为,来掌握与六氟丙烯共聚后,PVDF结晶行为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结晶过程中,均聚物和共聚物都形成具有球晶结构的α晶型.相比于均聚物,共聚物的结晶(熔融)温度、平衡熔点和结晶度均下降.两种聚合物在等温结晶时,随着结晶温度提高,结晶速率下降.在相同的过冷度下,共聚物的结晶速率低于均聚物.
袁浩歌马文中王晓琳
关键词:均聚物共聚物
解读纳滤:一种具有纳米尺度效应的分子分离操作被引量:6
2012年
纳滤膜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广泛用于液体分离的新型分离膜。早期研究中,先后提出的基于筛分效应的细孔模型,基于静电效应的电荷模型,以及同时考虑上述两种效应的静电位阻模型和道南位阻模型等为人们更好地理解纳滤膜分离机理和指导纳滤膜过程应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这些具有"疏松型反渗透膜"特点的纳滤膜没有相应的膜性能预测评价软件,使得针对具体应用过程的纳滤膜的大规模标准化应用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为此,结合上述模型,根据一些特定实验拟合确定混合盐体系同号离子间的竞争作用和异号离子间的调节作用,提出了一个适于混合盐体系的纳滤膜分离性能评价模型,促进了纳滤膜技术在水处理过程的大规模推广。最近,根据纳滤膜对离子选择性分离性能及其伴随的动电性质的细致而深入的实验研究,发现仅考虑筛分效应和静电效应并不能完全合理地解释纳滤膜的分离性能,且在动电性质的解析上也存在一定缺陷,进而对纳滤膜纳米级孔径引起的特殊效应和溶液体系中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荷电性质变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出并定量分析了离子透过纳滤膜时存在的介电排斥效应。
方彦彦李倩王晓琳
关键词:纳滤膜跨膜电位
MBR-RO组合工艺处理半导体废水中RO膜的污染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反渗透(RO)深度处理经膜生物反应器(MBR)预处理后的半导体废水。为获得RO长期运行的膜污染特性和清洗对策,处理过程不添加阻垢剂且不采用化学清洗从而加速RO膜污染。膜污染分析表明,RO膜表面污染层的主体物质为疏松堆积的片状无机结垢,未发现明显的微生物群落或有机污染形成的凝胶层。污染层的主要成分为难溶盐BaSO4,其次为SrSO4以及Ca、Si、Al、Mg、Fe和Zn等形成的沉积物,其中Ba、Sr、Ca、Mg和Zn在RO膜元件进口端的含量明显大于出口端。化学清洗结果表明,先采用HCl再采用EDTA-4Na的组合清洗方法,可有效去除RO膜表面的污染层,清洗后RO膜通量可恢复至初始值。
肖燕陈彤胡永健王德山韩永萍王晓琳
关键词:回用MBR污染特性
两性离子在高分子膜表面功能化改性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2年
两性离子的合成工艺简单,官能团适用性强,且在水溶液中具有较强的水合能力与抑制蛋白质吸附性,因此两性离子在高分子膜表面的功能化改性中显示出很大的优势。将两性离子接枝于高分子膜表面可得到抗污染性强,血液相容性好,环境刺激响应性迅速的功能化膜。两性离子功能化改性高分子膜不仅能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和医务治疗中的人工器官材料、血浆分离等领域,在生物医药工业中的蛋白质浓缩、净化与分离等方面同样显示出巨大的应用空间。
李倩田野王晓琳
关键词:两性离子高分子膜功能化表面改性
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微孔膜——混合溶剂的选择被引量:3
2013年
研究了混合溶剂对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乙烯三氟氯乙烯共聚物(ECTFE)微孔膜的影响,考察了不同非溶剂对ECTFE/癸二酸二丁酯(DBS)体系结晶趋势的影响.通过相容性分析及ECTFE微孔膜断面结构的观察,非溶剂亚磷酸三苯酯(TPP)的加入能使ECTFE/DBS体系从固液相分离转变为液液相分离.当非溶剂与溶剂的质量比比例(TPP∶DBS)为4∶6时,可制得孔径均匀的双连续结构ECTFE微孔膜.此比例下的热力学相图显示,ECTFE/DBS/TPP三组分体系具有较宽的液液相分离区,该体系偏晶点所对应的ECTFE质量分数高达50%.
周波林亚凯马文中田野王晓琳
关键词:热致相分离法微孔膜混合溶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