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9AA062700)

作品数:21 被引量:155H指数:5
相关作者:卢新明张杏莉王红娟王振王桂珍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科技大学山东蓝光软件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矿业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自动化与计算...
  • 3篇矿业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5篇采矿
  • 5篇参数化
  • 4篇三维建模
  • 3篇采矿CAD
  • 3篇参数化设计
  • 2篇地质
  • 2篇地质体
  • 2篇三维模型
  • 2篇体绘制
  • 2篇硐室
  • 2篇维模型
  • 2篇崩落
  • 2篇CAD
  • 1篇底柱
  • 1篇短信模块
  • 1篇有底柱
  • 1篇约束DELA...
  • 1篇约束图
  • 1篇支护
  • 1篇三角剖分

机构

  • 18篇山东科技大学
  • 3篇山东蓝光软件...
  • 2篇浙江大学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中煤陕西榆林...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 1篇青岛滨海学院
  • 1篇山东工商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5篇卢新明
  • 4篇张杏莉
  • 3篇王红娟
  • 3篇王振
  • 2篇杨青
  • 2篇陈海东
  • 2篇宋洪俊
  • 2篇杨金超
  • 2篇张亮
  • 2篇陈为
  • 2篇高江凤
  • 2篇叶樉
  • 2篇王桂珍
  • 2篇王海燕
  • 1篇谭淇
  • 1篇孙运乾
  • 1篇崔焕庆
  • 1篇周传爱
  • 1篇刘静
  • 1篇李昕

传媒

  • 6篇计算机技术与...
  • 3篇信息技术
  • 2篇计算机与信息...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计算机学报
  • 1篇计算机工程
  • 1篇计算机应用研...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计算机辅助设...
  • 1篇煤炭科学技术
  • 1篇计算机工程与...
  • 1篇High T...
  • 1篇信息技术与信...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9篇2011
  • 6篇201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箕斗装载硐室参数绘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15年
为了保留基本的图形信息以及使设计人员快速而准确地实现装载硐室的二维图形和三维可视化模型的模拟图。文中基于采矿CAD图形的特点,通过对箕斗装载硐室断面形状以及尺寸信息进行分析,将需要绘制的装载硐室进行参数化分析、提取出约束参数,并通过编程语言实现了箕斗装载硐室参数绘图系统。设计人员使用该系统时,只需根据设计人员输入的参数自动生成箕斗装载硐室的二维图形和三维可视化模型。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设计柔性,也有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薛玉海
关键词:装载硐室参数化设计三维模型
布尔运算算法研究及其在地质体建模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0年
针对三维复杂地质体建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布尔运算算法。算法的实现采用四步法,即通过测试、求交、剖分和标记实现了区域划分,选择不同标记的三角面片即可得到不同的布尔运算结果。为解决数值计算误差对运算结果的影响,算法在求交运算前先进行逻辑判断,对共面求交的特殊情况进行处理。该方法已应用到蓝光矿山数字化平台系统中,能够实现任意复杂地质体的建模。
王红娟张杏莉卢新明
关键词:三维建模地质体共面
应用Petri网求解事故树最小割集的方法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为简化事故树分析过程中最小割集求解算法的步骤,在构建事故树Petri网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事故树Petri网模型的性质,给出了事故树的逻辑表达式与事故树Petri网模型的可达死标识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利用Petri网可达图求解事故树最小割集的算法,以及在给定基本事件发生时,中间事件和顶事件发生与否的判断方法。结合实例,借助开源的Petri网工具PIPE实现了事故树最小割集的求解,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崔焕庆周传爱
关键词:事故树最小割集PETRI网可达图
有底柱阶段自然崩落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使设计人员快速而准确地得到最合理的给定矿体的有底柱阶段自然崩落采矿法的二维图形和三维可视化模型的模拟图,文中通过分析有底柱自然崩落采矿法的生产过程(采准、切割、回采)以及读入的预先生成的矿体信息并将提取分析出来的崩落采矿法信息作为参数,实现了有底柱自然崩落采矿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设计人员在使用该系统时,只需将分析得到的崩落采矿法信息输入,并读入预先生成的矿体即可得到基于该矿体的有底柱阶段自然崩落法的二维图形和三维模型的模拟图。使用该系统使得设计人员能够快速地得到该采矿方法的二维和三维模型的模拟图,给设计人员带来了方便,在采矿领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王瑞霜杨伟光
关键词:三维模型
基于高维数据特征空间的二维嵌入的体数据分类智能界面被引量:4
2011年
在常规的体数据分类方法中,用户利用体数据的统计信息(例如,多维直方图)交互地分割体数据.由于统计信息的非直观性以及缺少高效地从已有数据的分类结果中提炼、积累有效信息的方法,体数据分类过程仍然不便捷.文中提出一种基于高维数据特征空间的二维嵌入的体数据分类智能界面.方法的核心步骤包括:(1)用户交互选取数据的高维特征并在特征空间实行过分割;(2)对过分割结果的中心点的集合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形成体数据的代表点的保距离二维嵌入;(3)用户在二维嵌入上直接进行数据浏览、分析和分类,完成体分类和传输函数设计.该方法满足实时交互需求,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便捷性.
王桂珍刘琳叶樉严志程陈海东陈为杨劲松
关键词:体绘制交互界面
三维复杂地质体的布尔运算算法研究与实现被引量:7
2011年
提出一种稳定快速的三维复杂地质体的布尔运算算法。该算法不需要跟踪交线,利用带拓扑信息的交边对实体区域进行分类,避免面在体内的判断,提高运算速度。算法在进行布尔运算前解决了数值计算误差引起的相关分类间的冲突,保证运算的稳定性。将该方法应用于蓝光矿山数字化平台系统,实践结果证明其适合数据分散、数据密集及带孔洞的实体,特别是大规模、奇异的三维复杂地质体。
王红娟张杏莉卢新明
关键词:三维建模地质体稳定性求交运算
基于采矿CAD沉井井筒支护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3
2013年
为了快速而准确地实现沉井法凿井的井筒支护设计,即实现井筒井壁的二维和三维模拟以及井筒设计的计算报告。文中通过对探测的岩层信息,以及必要的约束参数进行分析,实现了沉井法凿井井筒支护系统的二维图形和三维可视化模型,并综合分析了设计过程中的工程消耗,在此基础上生成了完整全面的设计报告。这样设计人员只需要将已经探测的基本信息录入,系统就会自动生成设计模型和报告,而不用设计人员手工完成模型的设计和报告,这样设计人员不需要每次都重新设计,从而大大减少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高江凤王海燕杨金超
关键词:采矿CAD沉井法数据库参数化设计
数字矿山的定义、内涵与进展被引量:113
2010年
目前,用数字矿山技术打造本质安全型的高产高效矿井已成为我国采矿企业追求的目标。通过数字矿山的完整定义,简要描述了数字矿山的主要内容、技术内涵、建设规范和系统功能,论述了我国数字矿山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矿山企业的应用现状,以此为准备实施或正在实施数字矿山建设的企业决策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
卢新明尹红
关键词:数字矿山
进路式分层崩落采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15年
首先,简单介绍了分层崩落采矿法的基本思想;然后,根据进路式分层崩落采矿法的特点和工艺流程,给出进路式分层崩落采矿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
王莹王存社
Research on an algorithm for solving parameter ranges in parametric drawing systems
2011年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in parametric drawing systems, unreasonable parameter values in a parametric model often result in an improper shape of a geometric object,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algebraic algorithm for determining the valid range of parameter values in certain 2-dimensional parametric drawing systems. This algorithm can solve valid range of parameters such as radius and coordinate of centre points of parametric models with only linear segments and circles.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shows that all values within the valid range provided by this algorithm can ensure that the topological shape of a geometric object does not change after reconstruction, and to some extent, this algorithm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 parametric drawing system design and the intel- lectual leve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complexity of this algorithm is O(n2).
Zhang Xingli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