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951501)

作品数:47 被引量:624H指数:15
相关作者:张正斌徐萍姜文来陈长青卫云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9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水利工程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2篇小麦
  • 18篇气候
  • 13篇冬小麦
  • 11篇气候变暖
  • 11篇变暖
  • 8篇增温
  • 8篇生育
  • 8篇生育期
  • 8篇水资源
  • 7篇粮食安全
  • 6篇性状
  • 6篇夜间增温
  • 6篇小麦品种
  • 6篇黄淮
  • 5篇水稻
  • 5篇气候变化
  • 4篇玉米
  • 4篇土壤
  • 4篇农业
  • 4篇农艺

机构

  • 15篇南京农业大学
  • 1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遗...
  • 8篇山西省农业科...
  • 4篇江西省农业科...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新疆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西藏职业技术...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0篇徐萍
  • 10篇张正斌
  • 8篇卫云宗
  • 8篇陈长青
  • 7篇姜文来
  • 7篇陈金
  • 7篇刘新月
  • 7篇张卫建
  • 4篇耿婷
  • 4篇裴磊
  • 3篇王德营
  • 3篇田云录
  • 3篇侯雯嘉
  • 3篇姚艳敏
  • 3篇陈群
  • 3篇于欢
  • 2篇毛新国
  • 2篇齐亚娟
  • 2篇吴秀亭
  • 2篇景蕊莲

传媒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Journa...
  • 3篇中国作物学会...
  • 2篇山西农业科学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Journa...
  • 2篇中国经济报告
  • 2篇农学学报
  • 1篇中国市场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作物杂志
  • 1篇水利发展研究
  • 1篇农业展望
  • 1篇农业技术与装...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14篇2014
  • 13篇2013
  • 7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10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夜间增温对江苏不同年代水稻主栽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0
2014年
采用开放式主动增温系统,在江苏省丹阳市开展夜间增温试验,研究夜间温度升高对江苏1970s—2000s 8个主要推广水稻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年代水稻品种的主要生长特性对夜间增温的响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但响应趋势基本一致.全生育期内水稻冠层夜间温度平均升高0.9℃,水稻始穗期平均提前1.1 d,全生育期缩短1.3 d.夜间增温下,花后总绿叶面积和剑叶面积呈下降趋势,成熟期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平均降低了3.5%和5.1%,植株N含量也降低.产量构成分析发现,夜间增温主要通过降低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使产量下降,单位面积总颖花数下降了12.6%.品种间并未随年代发展而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新老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张鑫陈金江瑜邓艾兴宋振伟郑成岩张卫建
关键词:气候变暖水稻夜间增温
全天增温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采用全天开放式增温方式,在江苏徐州和丹阳地区分别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全生育期增温对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的有效分蘖在徐州和丹阳分别平均减少5.2%和9.6%,无效分蘖分别减少15.6%和9.7%.增温处理下徐州冬小麦的株高比对照高,丹阳比对照低,近期品种的株高矮于早期品种.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均呈增加趋势.除徐州1950s—1960s、1980s、丹阳1950s—1960s和1990s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在增温处理降低外,其他品种均增加,但夜间呼吸速率增减趋势不同.两试验地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均为增温处理高于对照,近代品种的收获指数比早期品种高.徐州和丹阳两地增温处理下不同年代品种的生育期均缩短,分别平均缩短3.2和4.1 d,主要是抽穗期前缩短明显,平均缩短7.5和8.5 d,而灌浆期延长,平均延长4.3 d.增温处理下,除徐州1950s—1960s品种减产外,其他年代的品种均表现为增产,增产幅度徐州和丹阳分别平均为21.0%和14.1%.统计分析表明,增温改变了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作用,且存在地域差异,在徐州增温处理主要影响实粒数和有效穗数,而在丹阳主要影响千粒重.
耿婷陈金张卫建陈长青
关键词:生长发育
试论利水型社会
利水型社会提出背景源于人类对水资源伤害。"利水型社会"就是对水友好的社会,无论是直接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是从事涉水的相关活动,都对水友好,保护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的社会,至少是将对水的伤害降低到最低的社会。其主要特征就是...
姜文来
关键词:水资源利水节水型社会
文献传递
黄淮南部麦区不同年代小麦品种生产力对气温升高的响应特征
全球气候变暖日趋明朗,且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冬春季的升温幅度高于夏秋季。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华北平原冬小麦主要生长在冬季和春季,气候变暖对其生产的潜在影响显著。近50年来,华北平原历经了多次的品种更替,选育...
郑成岩陈金宋振伟邓艾兴姜丽娜张卫建
山西省小麦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山西省小麦育种在近十年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了总结小麦育种经验,为进一步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提高小麦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直观统计分析方法,对山西省2001—2010年审定的82个小麦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育成品种的遗传背景不够丰富,遗传差异性较小。品种间产量差异很大,82个小麦品种产量幅度在2774.0~7365.0kg/hm2,平均5375.1kg/hm2,比对照平均增产7.9%;其中水地品种在5329.5~7365.0kg/hm2,平均6159.5kg/hm2,旱地品种在2774.0~5885.0kg/hm2之间,平均4084.7kg/hm2。蛋白质在11.7%~18.0%之间,平均14.7%;其中水地品种蛋白质在12.8%~18.0%之间,平均14.9%;旱地品种蛋白质含量在11.7%~17.0%之间,平均14.7%。湿面筋在23.6~45.5之间,平均32.3;其中水地品种在26.1~45.5之间,平均32.2;旱地品种在23.6~39.8之间,平均32.3。沉降值在11.1~71.4mL之间,平均33.3mL;其中水地品种在15.5~71.4mL之间,平均31.8mL;旱地品种在11.1~63.5mL之间,平均35.8mL。山西省审定品种产量不断提高,主要品质性状指标均高于全国水平。在未来的小麦育种过程中,应加强农艺性状优异、具有遗传多样性小麦种质创新研究,为培育突破性品种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刘新月姚先玲裴磊董双全卫云宗
关键词:小麦品质性状
近20年河南省冬小麦生育期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及其适应性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为了解河南省冬小麦生育期气候资源的时空特征及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利用河南省17个国家气象站点和16个长期物候观察点数据以及18个地级市历史产量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GIS空间插值法分析了河南省近20年来冬小麦生育进程、生长季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以及各地级市冬小麦产量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生育期温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夜间升温明显,全生育期平均温度增加趋势为0.067℃·a-1。空间上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上升最明显的是中部地区,升温幅度最高分别达到0.09和0.13℃·a-1;最高气温上升最明显的为西部地区,升温幅度为0.1℃·a-1。生育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南部地区减少最明显,其次是中部地区,大部分地区减少幅度为2.5~3.5mm·a-1。冬小麦全生育期天数2000年后比20世纪90年代缩短4d,主要表现为营养生长期缩短。空间上全生育期和营养生长期缩短的天数和生殖生长期延长的天数从北向南递增。产量与气候因子非线性分析表明,西部地区冬小麦产量与生育期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均呈负相关,温度升高1℃,减产可达8.0%以上。最低温度升高导致大部分地区冬小麦减产。降水对各地区历年产量变化的影响不大。
耿婷付伟陈群侯雯嘉陈长青
关键词:气候资源冬小麦生育期
小麦蛋白磷酸酶2A结构亚基基因TaPP2Aa的功能标记作图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开发小麦抗旱相关蛋白磷酸酶结构亚基基因TaPP2Aa的功能标记并作图,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逆育种提供依据。【方法】测序得到普通小麦及其野生近缘种TaPP2Aa的基因序列,分析其SNP位点差异,设计3对基因组特异引物和6对基因组内等位基因特异引物,利用中国春缺四体对TaPP2Aa进行染色体定位,利用RIL群体(Opata 85×W7984)和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进行该基因的功能标记作图。【结果】TaPP2Aa定位于小麦第5同源染色体群上;TaPP2Aa-B位于RIL群体5B的标记区间Xwg909—Xgwm67,与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0 cM和3.6 cM,在DH群体5B染色体的标记区间Xgwm234—WMC363,与WMC363的遗传距离为7.5 cM;在2个遗传群体中与标记Xgwm67的距离分别为3.6 cM和11.4 cM。TaPP2Aa-D位于RIL群体染色体5D的标记区间Xcmwg770—Xbarc205,遗传距离分别为9.8 cM和10.0 cM。【结论】确定了TaPP2Aa所在的染色体位置,通过与DH和RIL 2个遗传作图群体中已有的抗逆主效QTL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TaPP2Aa与小麦抗逆性状QTL具有遗传连锁关系,开发的功能标记可用于小麦抗逆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王智兰毛新国李昂昌小平刘惠民景蕊莲
关键词:普通小麦
连续五年夜间增温和施氮对冬小麦外生菌根和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研究目的】菌根真菌作为土壤微生物的重要成员,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全球气候变暖的发生影响着农作物的生产活动,气温升高如何影响冬小麦土壤中真菌群落的变化还缺乏经验和证据。【方法】我们采用红外加热模拟增温结合外施氮肥...
龙致炜; 陈长青;
关键词:冬小麦夜间增温施氮外生菌根侵染率群落多样性
文献传递
Haplotype variation of Green Revolution gene Rht-D1 during wheat domestication and improvement被引量:5
2014年
Green Revolution made a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 to wheat yields worldwide in the 196os and 197os. 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nalyze the haplotype variation of Rht-D1, the Green Revolution gene, during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domestication and breeding to understand its evolution and function in wheat breeding history. In this study, the Rht-D1 and its flanking regions were sequenced and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were detected based on a panel of 45 accessions of Aegilops tauschii, 51 accessions of landraces and 8o accessions of commercial varieties.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wild accession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varieties and higher than that reported previously. Seven haplotypes (Hapl I to Hapl VII) of Rht-D1 were identified and their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were proposed. In addition to the well-known Green Revolution allele Rht-Dlb, Hapl Vii (an allele Rht-Dlk) was identified in early breeding varieties, whichreduced plant height by 16%.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Rht-Dlk had been used in breeding before the Green Revolution and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wheat production worldwide. Based on the breeding history and molecular evidence, we proposed that the wheat Green Revolution i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Maize and Wheat Improvement Center (CIMMYT) occurred independently.
Chihong ZhangLifeng GaoJiaqiang SunJizeng JiaZhenglong Ren
关键词:DIVERSITYHAPLOTYPEWHEAT
东北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被引量:29
2012年
【目的】明确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实际影响,降低对未来粮食安全预测的不确定性。【方法】依据东北水稻生产和气候变化的长期观测数据,并结合田间开放式增温试验(free air temperature increase,FATI),系统研究稻作系统对气候变暖的实际响应与适应。【结果】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近几十年来东北水稻单产与其生长季的气温呈明显递增趋势,相关显著,但与降水量变化相关不显著。理论推算表明,水稻生长季最低气温升高1℃,水稻单产可提高6.0%以上。田间试验发现,在目前的气温背景下,水稻冠层气温升高1℃,单产可提高10%左右。近四十年来东北水稻新品种的生育期每10年约延长3 d,与近二十年来田间观测到的水稻实际生育期延长幅度基本一致,达5 d左右;与1970年相比,2010年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24倍,种植重心向北位移了近110 km,与东北水稻生长季≥10℃有效积温带北移的幅度一致。【结论】气候变暖对东北水稻的直接增产效应显著,稻作系统可以通过品种改良、栽培改进和区域调整等策略来逐步适应气候变化的趋势。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稻作制度调整上,应充分挖掘增温的增产效应及作物系统的适应潜力,调整时机和幅度应适当迟后于预测的气候变化进程。在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要注意因水稻生育期延长和种植区域北扩而可能遭遇的低温冷害等极端性天气。
张卫建陈金徐志宇陈长青邓艾兴钱春荣董文军
关键词:全球变暖粮食安全水稻单产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