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2011041-6)

作品数:8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刘焕蓉赵红红阎克里鲁甲龙王一超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山西省肿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理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挥发油
  • 3篇白术
  • 3篇白术挥发油
  • 2篇稳定性
  • 1篇学成
  • 1篇阳光
  • 1篇野生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光谱
  • 1篇荧光光谱法
  • 1篇脂肪酸
  • 1篇太阳
  • 1篇太阳光
  • 1篇羟丙基-Β-...
  • 1篇微波消解
  • 1篇糊精
  • 1篇化学成分
  • 1篇环糊精
  • 1篇挥发油化学成...
  • 1篇光谱

机构

  • 4篇山西大学
  • 3篇山西省肿瘤研...

作者

  • 4篇刘焕蓉
  • 3篇赵红红
  • 3篇阎克里
  • 2篇鲁甲龙
  • 1篇王虹
  • 1篇王海霞
  • 1篇王一超

传媒

  • 2篇分析科学学报
  • 1篇食品科技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紫外灯和太阳光照氧化对白术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优选白术挥发油(volatile oil from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VOA)最佳氧化分解条件,阐明紫外灯和太阳光氧化对VOA化学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安徽产VOA,将其分别置于254 nm/8 W,365 nm/8 W和254 nm/30 W紫外灯下进行光照氧化,HPLC跟踪检测苍术酮含量变化,以此筛选最佳氧化分解条件;采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紫外灯光照对VOA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的影响,并与太阳光照氧化分解产物进行比较。结果 VOA中苍术酮氧化分解速率为:254 nm/30 W>254 nm/8 W>365 nm/8 W。紫外灯和太阳光照氧化分解条件下,VOA中消失、新增及含量变化的化学成分有差异,但总体变化趋势相一致,即随着苍术酮和γ-榄香烯的氧化分解,Isovelleral、β-桉叶醇、广木香内酯、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Ⅲ5种主要成分的含量显著增加。太阳光照氧化分解后Isovelleral和β-桉叶醇的含量较高,而紫外光照氧化分解后内酯成分的含量较高。结论将VOA置于254 nm/30 W的紫外灯下光照氧化是解决挥发油稳定性问题的良好途径,但从制药规模考虑,太阳光照氧化的成本更加低廉。
赵红红阎克里刘焕蓉
关键词:白术挥发油太阳光稳定性
野生和种植翅果油树的GC-MS和微波消解ICP-MS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GC-MS和微波消解ICP-MS技术分别对野生和种植翅果油树果仁中脂肪酸及叶子、果皮、果壳和果仁中硒、镍、砷、铬、锡、铅、镉、汞8种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和种植翅果油所含脂肪酸均为8种,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均为5种,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最高,分别占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93.30%和91.67%;油酸的含量是种植略大于野生,而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是野生略大于种植。2种翅果油树果仁、叶子、果皮及果壳中均含硒、镍、砷、锡、铅、镉和汞,但果仁和果壳中不含铬;硒主要分布在果仁、叶子和果皮中,而镍、砷、铬、铅、镉和汞主要分布在叶子和果皮中,其中镍和铅的含量较高;除果壳外,其他部位各元素的含量均是野生大于种植。
鲁甲龙张静赵红红王一超刘焕蓉
关键词:翅果油树脂肪酸
白术挥发油及其溶液氧化分解稳定性条件的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白术挥发油,然后将挥发油及其有机溶液分别放置室外晴天(20~29℃);室外阴天(15~21℃);室外避光水浴30℃;室内室温和室内避光条件下氧化分解,以苍术酮为氧化分解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跟踪检测,依据标准曲线计算苍术酮浓度和剩余苍术酮百分含量。结果白术挥发油有机溶液在室外晴天,室外阴天和室外避光水浴30℃放置7h,剩余苍术酮百分含量分别为0、54.80%和63.9%;而白术挥发油在室外晴天放置48h,在室内和室内避光条件下放置96h,剩余苍术酮百分含量分别为1.92%、60.43%和80.33%。
王虹阎克里王海霞鲁甲龙刘焕蓉
关键词:白术挥发油稳定性
荧光光谱法研究分解后白术挥发油与β-环糊精和羟丙基-β-环糊精的包合作用
2016年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多组分分解后白术挥发油(DVOA)与β-环糊精(β-CD)和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的包合作用。固定挥发油质量,考察了β-CD和HP-β-CD的浓度及包合时间对挥发油荧光强度的影响,同时采用荧光双倒数法计算了挥发油与β-CD和HP-β-CD的包合比及包合常数,并进一步研究了挥发油/HP-β-CD包合物的热力学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挥发油的荧光强度随β-CD和HP-β-CD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表明包合物的形成,包合比均为1∶1;25℃下挥发油与β-CD和HP-β-CD的包合常数分别为110、172L/mol,表明包合稳定性为HP-β-CD>β-CD。温度25℃、35℃和45℃下,挥发油与HP-β-CD的包合常数分别为172、130、83L/mol,△G、△H和△S均为负值,且△H小于一般反应热,表明升高温度挥发油与HP-β-CD的包合稳定性降低;包合反应可自发进行,且为放热反应,包合过程是挥发油分子与HP-β-CD分子间氢键和范德华力作用的结果。
赵红红阎克里刘焕蓉
关键词:荧光光谱法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